自古敢于直谏,为老百姓鼓与呼是文人的风骨,而那些只对权贵阿谀奉承、溜须拍马者则为大众所不齿。因此,台湾作家柏杨历经磨难之后专注治史,发誓只为苍生说人话,赢得了世人的尊敬,被誉为藐视权贵豪绅,体恤民生的良心史学家。
如果说敢于仗义执言的柏杨是当代名副其实的“愤青”,那北宋初期的谏官田锡则可以说是“愤青”的鼻祖,与汉代张释之、唐代魏征堪称中国历史上敢于直谏的三座丰碑。
田锡生于940年,卒于1004年,原名田继冲。祖籍陕西西安,唐末迁徙四川洪雅。宋太宗太平兴国三年(978年),田锡赴京参加太宗亲策殿试,高中一甲第二名,赐进士及第。按北宋科举考试制度,进士考试前三名皆称状元,所以田锡又有“田状元”的美誉。宋真宗即位后,田锡升任吏部郎中。在位二十余载,以敢言直谏、为民请命为己任。作为谏官,田锡严守“正人先正己”的原则,将“正直自守,耿介独立”作为人生格言,为官上疏五十二封,每一封都切中时弊,从不提及个人得失。被苏轼赞誉“古之遗直”,范仲淹称颂“天下正人”。
可见,田锡在历史上享有何等盛名。但在普通读者心中却印象不深。一方面田锡生前官至右谏议大夫,是一个没有实权的虚职,在大臣云集的朝中仅是一个小吏;另一方面有关田锡的资料流传于世的也不多。因此,田锡也就被淹没在了历史的长河之中。
然而,令人欣慰的是,作家张生全用他敏锐的思想之剑,犀利的目光之铧,拨开历史的烟云迷雾,一头扎进浩瀚的史籍之中,在文学的沃野开疆拓土,潜心创作的长篇历史小说《大宋籍田歌》,将读者带入宋朝初期:朝堂上朋党尔虞我诈,皇子为争储位明争暗斗,落难女子险遭凌辱,将门之后搭手相救,神医诡异莫测,皇子装疯卖傻,蜀地民不聊生的炎凉世态……在这一幅幅惊心动魄的画面中,一代谏臣田锡脱颖而出,不仅忧国忧民、敢于直谏,而且形神兼备、栩栩如生,让读者一会儿心颤神凝,一会儿掩卷沉思。
张生全很会讲故事,善于营造一波三折、险象环生的氛围,将传统章回小说的写实元素与现代小说的浪漫维度巧妙结合,让田锡及其他角色的侠肝义胆和无畏精神充分展现。他将主人翁一生的事迹集中在端拱到至道的十年间,并且把它放在宋王朝初期大事件背景之下,以蜀地名茶“瓦屋春雪”为点,以促成皇帝施行“祭田礼”为线,以大臣的朋党之争、皇子的储位争夺、蜀地平乱治理三个板块为面,集中刻画田锡的精神风貌和历史贡献。
著名作家汪曾祺说:“写小说的核心是进行人物塑造。”一部小说成功的关键就在于故事主人公形象的塑造上。人物形象被作家塑造得越立体、性格越饱满丰富、越真实、心理活动越细腻,给读者留下的印象就越深刻。在《大宋籍田歌》中,张生全为了更加深刻地展现人物性格的冲突与命运的波折,他对纷繁复杂的宋初历史进行艺术化处理,将真实的历史线索与虚构的情节交融在一起,竭力挖掘田锡“天下正人”“古之遗直”的思想内核。对苏轼赞誉的“直”,范仲淹称颂的“正”用情节和细节给予深刻的艺术诠释。
在张生全笔下,田锡的“正”是对待普通老百姓而言。无论是对遭受官府压榨、父亲被害、举目无亲的雅儿,还是对报国无门、流浪街头卖艺为生的名将之后康继英,他都将他们留在自己身边,像对待亲人一样给予照顾,使其获得家庭的温暖。他的“直”,则是对宋太宗赵光义。他敢于直谏,反映一个谏官的忠诚和勇气以及价值观。这既是历史小说的核心元素,也是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可以受益的高贵品质。而小说中围绕储位展开的智谋较量,风起云涌的农民起义,由敬慕到爱慕的感情纠葛则让人屏住呼吸,看得津津有味,引发了读者的思考和兴趣,从而达到艺术与历史相得益彰的效果。
在小说中,田锡一生都在做一件事,那就是直谏,用正直善良擦亮大宋社稷的天空。一是他始终坚持“古道儒术”的治国理念,极力促成太宗举行籍田礼,借以止息兵戈,让老百姓休养生息。直到太宗驾崩,他都没有实现举行籍田礼的愿望,尽管他已年近六旬,依然没有放弃“致天下太平”的努力,体现了他百折不挠的顽强精神,被太宗生前赞誉为“天下正人”,即使多次犯上被贬,都依然执著不渝。二是体恤民生,刚正不阿,哪怕被贬谪赋闲,甚至惹上牢狱之灾,他依然执著如初地上表奏章,几乎到了冥顽不化的地步。
张生全对田锡这个人物的刻画,不仅传导出一个谏官的理想与现实的碰撞,而且展示了一代知识分子清廉为民的政治诉求,还反映了一个官场小吏不畏权势的人格魅力和封建王朝腐朽的政治生态。小说中,除了主人翁田锡之外,作家还着力刻画了寇准、吕端、吕蒙正等一众形象鲜明的朝臣。
寇凖两次担任参知政事,同时两次外放担任知州,是一个敢作敢为又足智多谋的大臣。他尽管有正直的一面,但也老奸巨猾,善于玩弄权术。无论是皇帝还是其他大臣,常常都在他的股掌之中。他还喜欢铤而走险,冒险赌博,这使得他为官颇有心计和魄力。打得最漂亮的一手牌,是帮助太宗选定赵元侃(赵恒)为皇位继承人,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另一个人物是吕端。太宗先后两次让他担任开封府通判,辅佐作为准储君的开封府尹赵廷美和赵元僖。但是,他两次都没能如愿完成任务,结果赵廷美造反,赵元僖暴薨。不过尽管如此,太宗依然认为他“小事糊涂,大事不糊涂”,让他进中书。最终他不负太宗所望,在太宗驾崩后,揭穿“三李”和王继恩的夺位阴谋,成功把赵恒扶立为帝。其次,不能不说吕蒙正,他是作家刻画得很成功的另一个人物。吕蒙正是太宗选的第一个科考状元,两次被太宗选进中书,参与政事。他为人厚道,做事谨慎,深得太宗喜爱。太宗在赵普去世后,甚至把吕蒙正提拔为宰相。吕蒙正任宰相时多次保护田锡,举荐田锡。但吕蒙正的存在,却让政敌李昌龄、赵昌言等人如芒刺背,他们想极力把吕蒙正排挤出中书,而排挤他的办法就是打击田锡,从而把吕蒙正撵出中书。吕蒙正最终没被撵出中书,但是他却引起了太宗的猜疑,因此被太宗派去担任西京留守。再次就是宋太宗赵光义。他是宋朝的第二位皇帝,继位于976年,在位期间继续推进其兄未竟的统一事业,灭北汉,差一点完成全国统一。他一心想做一个好皇帝,但文韬武略都不足。想做一个虚怀纳谏的皇帝,却不断打击谏官。想收复幽云十六州,但是却又猜忌将领,所以总是打败仗。在朝中弘扬正气,肯定正直的大臣,希望朝廷风清气正,但又鼓励大臣们结党内斗,以此确保他皇权的稳定。他想尽快立储,却又一直在立储问题上犹豫不决。最终因为年迈加上服食仙丹,带着争议去世。一代伟人毛泽东读过脱脱的《宋史·太宗本纪》“帝沈谋英断,慨然有削平天下之志。”后,写下了“但无能”。对宋太宗在与契丹人的战争中屡战屡败,毛泽东批注:“此人不知兵,非契丹敌手。尔后屡败,契丹均以诱敌深入、聚而歼之的办法,宋人终不醒。”
小说中的其他配角在作者构建下,也是各有特色,呼之欲出。如嫉恶如仇的民女雅儿,温婉动人、美如夏花的歌女蕊儿、刘娥,行事低调而堪当大任的三皇子赵元侃,胸无大志被贬为庶人的大皇子赵元佐,结党营私、贪权好色的二皇子赵元僖,拉帮结派、处心积虑想摘取储位却沉迷于花天酒地的五皇子赵元杰,处处投机钻营、一心往上爬的科考状元胡旦,集诗人、医术、算卦、奸细于一身而神出鬼没的潘阆,到蜀地大开杀戒的太监总管王继恩,善于揣摩太宗心意、觊觎宰相地位、与李皇后及李继隆结成“三李”集团的参政知事李昌龄,排斥异己、喜欢告密的枢密副院赵昌言。
小说浓墨重彩描写了田锡的悲喜人生。田锡的“悲”,无疑是力谏实施“籍田礼”至死没能如愿,田锡的“喜”,应该是他为民请民,得到了苏轼、范仲淹包括宋太宗赵光义的高度认可以及众多老百姓的热情赞许。
张生全不仅深耕田锡清正廉洁、敢言直谏、勤政为民的生平事迹,展现其正直、廉洁、为民的公仆形象和一众人物的个性特征,还煞费苦心地描写了蜀地名茶“瓦屋春雪”和桐花酿美酒。这一茶一酒,都是作者热爱故土、提升家乡知名度所做的努力。如果说田锡是洪雅的一张历史名片,他的精神风骨、思想格局与我们当下这个追求和平与蓬勃发展的时代非常契合。那么,作家张生全创作《大宋籍田歌》这部长篇小说,对田锡敢于直谏、执著为民的精神内核的挖掘,对田锡“正人”和“执中”思想的宣传,是否是为了巩固家乡洪雅脱贫攻坚成果与振兴乡村经济进行的文学书写呢?(章 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