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乾隆二十年八月初九,浙江严州府建德县李家村一片热闹景象。村口空地上,数百村民汇聚于此,锣鼓与鞭炮声交织。此前几日,建德县衙门向李家村保长传达指令,称两日后,皇上将遣御前侍卫莅临该村宣读圣旨。
颇为奇特的是,规模不大的李家村,自历史伊始至今,鲜少有品级高于七品的官员涉足。然而此次,李家村却备受瞩目,风头无两。建德知县亲临此地,浙江巡抚亦现身其间,甚至圣上还派遣御前侍卫至此,这一系列举动,着实打破了李家村长久以来的平静。
李家村究竟立下何等卓越功绩,竟引得如此大张旗鼓的举动?
【事情还得从李家村村民李善福说起】
李善福,籍贯为李家村,其家族世代躬耕,历经十八代延续此业。至其父辈,凭借勤勉持家与克俭之道,积累可观家业,生活富足,衣食无忧。
李善福身为家中独嗣,幼年之际,其双亲便将他送入塾学,冀望他凭借研习经史之途,以光宗耀祖,振兴李氏家族门楣。
在科举制度盛行的时代,培育一名读书人的过程极为艰辛,对于普通百姓家庭而言,更是难上加难。李善福的双亲并未奢望着儿子将来能够在科举考试中高中举人乃至进士,他们仅期望儿子能够考取秀才这一功名,便觉心愿达成。
古人云“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李善福于私塾修习课业三载之际,家族突遭变故。其父不慎意外伤首,卧榻三月后,溘然长逝。接踵而至的是,其母因痛失至亲,悲伤难抑,旋即染病在身,卧床不起。
年仅十三岁时,李善福便无奈中断学业,自此以稚嫩之躯肩负起家庭的重任。在随后的数年时光里,为使母亲得以医治,李善福倾其家中全部积蓄。然而,命运弄人,十七岁那年,母亲还是溘然长逝,独留李善福一人艰难维系这个已然破碎的家庭。
李善福虽身处困厄之境,却秉持高远志向,多年来其坚毅品性为李家乡邻所共睹,故而备受乡中众人敬重。弱冠之年,李善福与临村赵氏缔结秦晋之好,翌年,赵氏诞下一子。
李氏夫妇勤耕不辍,家境渐呈改善之象。岂料命运无常,厄运再度笼罩李家。其子方至两岁,偶感风寒,此后数月,咳嗽迁延不愈。以今时医学诊断标准而论,此症当属肺炎感染。
李善福特意自县城延请医术最为精湛的医师。经全力救治,其子性命得以保全,然而却遗留了体质孱弱的后遗症。
李善福夫妇曾为村中殷实之家,然时运不济,历经数次变故,加之所处时代医疗费用高昂,为给儿子医治疾病,家庭经济几近崩溃。昔日富足不再,当下已沦为贫苦之户,生计艰难,竟至连稀粥果腹都成难题。
【天降意外之财】
清乾隆二十年三月十二日,农事毕,李善福偕其妻赵氏自田间归。赵氏解下背负之子,神色忧戚,盖家中余米仅敷一餐之炊。方欲举火为炊,忽闻门外有动静,视之,乃一远方来客,此人风尘仆仆,显见旅途劳顿,唇焦口燥且腹中空空。李善福见状,遂以礼相待,迎其入舍。
前来者名为鲍春,祖籍徽州之地。观其年岁,约二十余岁。经与李善福一番交谈,李善福获悉,鲍春之父于建德县经营一家粮油商号,虽规模并非宏大,然家境尚属殷实。
据鲍春所述,李善福早年曾接受数年教育,于人际交往方面颇明礼仪规范。此次,他肩负父亲所托,前往乡村追讨债务。然而,乡村之地与县城迥异,其间道路迢递,他徒步跋涉数十里,竟未遇一家可供歇脚的客栈。此刻,李善福已然饥肠辘辘,身体也因饥饿而有些虚浮不稳。
古云“有朋自远方来”,彼时,李善福当即命赵氏即刻备膳。而鲍春因对李家具体境况并不知悉,遂就着咸菜与稀粥,耗用了李善福家中的最后一餐饮食。
临行之际,鲍春出于对李善福夫妇的酬谢之意,自怀中取出三十文钱,以表谢忱。然而,李善福却婉拒了这份酬谢。鉴于行程紧迫,鲍春深知不可耽搁太久,遂简短寒暄数语后,便起身告辞离去。
鲍春离去后,赵氏对李善福有所埋怨。她认为,鲍春所赠之三十文钱理应留存。尽管大人节衣缩食,数餐不进尚可支撑,但幼子体弱多病,万不能令其忍饥挨饿。
李善福自觉在争辩中理屈词穷,难以驳倒赵氏,遂决意出门向邻里借粮。行至门首,他目光触及地上有一红布包裹。李善福俯身拾起,打开观之,其内赫然摆放着大小不一的银锭与碎银。随后,他与赵氏一同仔细清点,共计白银八十六两。
据相关史料分析,极有可能是鲍春遗失了这笔银两。需明确,在乾隆二十年的经济背景下,86两白银堪称数额巨大的财富。彼时,依据市场价格体系,李家村优质上等田每亩售价仅三两白银,据此计算,86两白银近乎可购置30亩田地。从当时社会经济阶层划分来看,如此资产已达中产家庭标准。
虽李善福夫妇彼时面临生计困境,食不果腹,但他们秉持高尚操守,绝非见利忘义之辈。李善福察觉相关状况后,即刻动身,疾步如飞地追赶鲍春。然而,即便追出约两里路程,依旧未能寻见鲍春踪迹。因长时间奔波且饱受饥饿折磨,李善福体力不支,实在难以继续前行,遂停留在原地,心存冀望,期待鲍春能够沿原路返回。
约一个半时辰后,鲍春果沿来路折返。彼时,李善福见鲍春现身,即刻取出红布包裹,依原数恭敬呈上。鲍春虽年少,然随父行商已久,对世间人情冷暖、世故往来颇为谙熟。在此等荒僻偏远之所,竟遇品性如此高尚重义之人,着实出乎其意料。
鲍春接过红布包后,旋即依据《大清律例·户律·钱债》之规定,向对方支付了43两银子作为酬谢。该律例明确,拾得财物并主动归还失主者,失主理应以财物价值之半数作为赏金。
鲍春的这一举措,具备充分的合理性与依据,从情理及法理层面而言,李善福若接受酬金亦属合情合理。然而,李善福却坚决推辞,明确表示其不辞辛劳远道而来归还银两,并非出于对酬金的觊觎。他强调,倘若自身真的贪图钱财,便不会将财物完璧归赵。毕竟,在缺乏相关证据的情形下,即便诉诸官府,这笔银子极有可能判定归李善福所有。
【拾金不昧之举惊动了当今皇上】
李善福并未对该事件予以过多留意,其生活仍深陷困厄之境。岂料,半月过后,建德知县遣派两名衙役专程前来传达指令,要求李善福即刻前往县衙接受问询。
李善福夫妇惊恐万分,满心疑虑,思忖自己行善之举怎会遭人指控。李善福虽内心忐忑,仍按时抵达县衙。出人意料的是,一贯高高在上的知县竟亲自出门相迎,此举令李善福困惑不已。
鲍春返回城中后,旋即将李善福拾金不昧之事呈报到官府,并执意以43两白银作为酬谢。知县受理此案后,严令李善福务必接受这笔赏银。然而,李善福坚守自身原则,态度坚决,无论如何也不肯收下这笔款项。
令人始料未及的是,该事件持续演变、影响渐大。建德知县以逐级呈报之方式,将此事向上传递,最终报送至浙江巡抚衙门。彼时,担任浙江巡抚一职的周人骥,通过奏折这一正式公文形式,向乾隆皇帝详细奏明了该事件的来龙去脉。
乾隆帝接获奏报后,神情凝重,旋即向左右朝臣宣称,此乃近期令其倍感欣慰之事。自乾隆十九年伊始,朝廷便与西北之准噶尔部展开殊死决战。彼时,前线战事陷入胶着,进展颇为不顺,致使乾隆帝忧心忡忡,食不甘味,寝不安席。
乾隆旋即下达旨意,称其训诫教化天下臣民,始终将匡正人心、淳化风俗置于首要事务。旨在使四海内外,摒弃浮薄浇漓之陋习,弘扬仁爱谦让之风尚。建德民人李善福拾金不昧,此等高尚之举,理应予以褒扬。故特赐其九品顶戴,赏银二百两,并派遣御前侍卫亲赴传达朕之旨意。
乾隆缘何对李善福予以这般优厚赏赐?此与彼时的社会环境紧密相关。乾隆中期,国家步入鼎盛之境,然而,与之相伴而生的却是社会风气日趋败坏、人心不再淳朴。在此情形下,乾隆旨在借由对李善福的厚赏,宣扬良好民风,倡导仁爱谦让之行为,以匡正当时渐趋不良的社会风尚。
因乾隆皇帝颁下旨意,遂造就开篇所述之场景。彼时,李家村凭借李善福之善举声名远播,广为人知。李善福因该义举获皇帝嘉奖,命运自此转变。旋即,于建德县开设米面店,与鲍春家毗邻而居。
随着经济状况得以改善,李姓青年的病症亦成功治愈。此后,经由一系列传统程序,他与鲍春之女订立婚约,缔结秦晋之缘,两家由此建立起姻亲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