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特务乌梅被枪毙,为何两年后重现,留下秘密64年无解,真相是啥

品味红梦史说 2025-03-28 05:14:47

1937年,西安城上空频繁响起的投弹声,撕裂了古都的平静。日军战机如蝗虫般掠过,精准地摧毁着军需仓库、兵工厂等目标。

据统计,从1937年至1944年,西安共遭轰炸145次,受弹超过3000枚,伤亡人数超过3500人,7000余处建筑化为废墟。

被日机轰炸后的紧急救援

为何日军的打击如此精准呢?原来,他们在西安安插了一支代号“乌梅”的特务组织。

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个组织隐藏了64年,但是他们的秘密,却被一个演员和一个农妇给破解了。

这是一个怎样的故事呢?一切还要从那场战争说起。

淞沪会战爆发后,日军将目光投向西北战略要地西安。

这座千年古都不仅是连接华北与西南的交通枢纽,更是苏联援华物资的重要中转站。

于是从这一年的11月开始,日军开始频繁轰炸这座古都。

让人疑惑的是,他们的轰炸相当精准,都是和军事相关的目标。

1938年3月,日军飞机竟能穿透防空伪装网,直接命中地下油库。

这一切都说明了一个问题:日军在西安有“内线”。

军统西北站受命展开秘密调查,结果他们发现,日军每次空袭前,西安城内总会出现神秘的红色标记:钟楼南侧巷口的红雨伞、西大街商铺悬挂的红布条、甚至城墙上还出现过红粉笔符号。

这些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1939年春,军统从破获的日军密电中证实,在西安存在一个日军的5人组成的间谍小组。

该组织成员均受过特高课的专业训练,擅长利用民用电台频率发送加密短波信号。

同时,西安警备司令部也在城墙根挖出了埋藏情报的胶囊,内附的手绘地图上,标注着很多战略性建筑的坐标。

1939年7月,西安西门巡逻队发现,一女子撑着一把红雨伞上街,伞骨末端竟装有反光镜片。

他们马上展开跟踪,结果发现该女子的家中,竟然架设有伪装成晾衣架的短波天线。

很快,军统便对此人实施了抓捕。结果特务们发现,嫌犯的屋里有被焚烧过的密码本,以及标记着西安市各个目标的详细地图。

很快,军统便对该女子进行了审讯。女子声称,自己叫“陈玉兰”,是中国台湾省基隆人。

她在1935年被日军征召,并在东京中野间谍学校受训两年。

抗战开始后,她被授予了代号“乌梅”,并进入西安城潜伏。

据她供认,自己利用菜市场摊贩的身份作掩护,将情报藏在鱼鳔或卷心菜芯内进行传递。

案件很快审结,在1939年8月3日,“陈玉兰”被执行了死刑。西安市民听说枪毙了一个日本特务,都觉得大快人心。

然而,诡异的事情并未终结。1940年2月,西安防空司令部又截获了一封日军电报。

其中的内容十分精确,甚至连小雁塔东北角新挖有防空洞、以及防空洞的深度和厚度,都有详细的记录。

很显然,这是特务还未被铲除干净。

军统马上重启调查,结果他们发现,被处决的“陈玉兰”仅是“乌梅一号”,其丈夫张金生,才是该组织的真正核心,也就是所谓的“乌梅二号”。

这对夫妻采用“阴阳间谍”模式工作,妻子负责地面标记,丈夫则混入西安电话局,通过维修线路之便监听国共两军通讯。

更致命的是,张金生掌握着整套国民党的通讯密码。

而且,张金生的潜伏手段堪称完美。

他本是日本人,抗战开始后伪造了河北地区的身份,然后进入了西安。

之后,他又利用电话局工程师的身份,在西安城防通信系统中植入窃听装置。也正因此,军统最终没能将他抓获。

那么,乌梅组织是如何精准传递情报的?这是因为,他们有一套自己独特的内部密码。

据军统1941年密档《敌谍乌梅组研判报告》揭示,该组织密码体系分为三重:

地理密码:以钟楼为圆心,将西安城墙划分为12个区域,以信号伞的颜色,来对应不同军事设施。比如红伞就是兵工厂,黑伞就是粮仓等等。

声光密码:在夜间用手电筒光束闪烁次数,来表示坐标偏移量,例如“三长两短”代表向东300米。

1941年,军统还发现,他们竟然还使用萤火虫来传递信号——每10只萤火虫代表100米距离。

音乐密码:张金生把歌曲《秋水伊人》的简谱进行了改编,用音符表示对应日期,比如用四分音符代表10日,用八分音符代表5日等等。

然后再通过唱片广播,来传递情报。

虽然军统发现了乌梅密码的大致规律,但是距离真正破解仍有距离。

但是,随着张金生的消失,慢慢也就没人去追查这些了。

所幸的是,由于乌梅组织被破获,西安城也安宁了不少。

不过,此事在民间的热度仍然不减。

可能谁也不会想到,在64年后,这桩间谍案,居然会改变了一个普通民妇的命运。

1986年清明,陕西蓝田县冯家村农妇冯秀英决定迁移祖坟。

当锄头触及棺椁西北角时,突然听到了金属撞击声。冯秀英继续深挖,结果弄出了一个方形的铁盒,外层用桐油混合石灰密封着。

在里面,有着一个记录着乐谱和神秘符号的日记本,还有一本杂志。冯秀英没多想,就把铁盒拿回了家。

冯秀英的女儿小雪,是个很活泼的孩子,非常喜欢音乐。

她在发现铁盒里有乐谱之后,便经常跟着哼唱。

时间一长,那段旋律就成了她的“固定曲目”,经常挂在嘴上。

时间很快又过了十几年,在2003年,小雪成为了陕西省歌舞剧院的一名演员。

有一天,她在排练时,偶然哼出了记忆中的旋律。而小雪的副团长张建国,其父正好是参与“乌梅案”的一名警察。

所以他马上听出,小雪哼唱的,正是《秋水伊人》的变调。

由于张金生的问题,这首曲子早在1949年就被列为禁曲,乐谱早已销毁,小雪这个孩子怎么会知道?

这之后,小雪从张团长这里,了解到了当年那个间谍案的来龙去脉,然后便回到家,将此事告诉了母亲冯秀英。

多年以来,对数字非常感兴趣的冯秀英,一直在尝试破解铁盒中杂志、乐谱和日记的关系。

此时听女儿一说,她马上按照传统的宫商调式来重新解读乐谱。

但由于自己的古典音乐修为较差,破解工作仍然进展缓慢。

于是,小雪开始出面,拿着一些资料去请教了解中国古典音乐的专家。

经过一段时间的破解,她终于发现,原来日记上记录的是原始坐标和时间,杂志和乐谱相组合,就成了密码本。

很快,她和母亲就研究出了密码中的偏移量,并且开始对日记本上的坐标、时间进行重新解读和复核。到了2005年,这份密钥终于被全部破解。

虽然冯秀英和小雪破解了乌梅密码,但是她们却怎么也高兴不起来。

铁盒出现在自家的祖坟里,这也就意味着,她们正是当年侵略者间谍张金生的后代。

自己的长辈曾经给国家和民族带来伤害,这种沉重的罪恶感,压得母女二人抬不起头。

经过一番考虑,她们决定将铁盒和自己的研究资料全部捐献给国家,希望能以这种方式,为祖先赎罪。

就这样,64年未解的“乌梅密钥”,终因一个农村妇女的音乐天赋而重见天日。

那段往事,不仅是谍战传奇,更是一面照妖镜:乱世中,有人舍生取义,亦有人为私利出卖同胞。

而真相,终将在时光中显影,成为民族记忆里永不褪色的记忆。

参考资料:

1.百度百科:西安大轰炸

0 阅读: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