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外长“甩锅”民众:中韩关系恶化,谁之过?

深度问题研究室 2025-03-03 01:29:24

文/深度问题研究室

韩国政坛最近可是“地震”不断,就在这风口浪尖上,韩国外长赵兑烈的一番话,又掀起了不小的波澜。

2月26日,尹锡悦案庭审刚结束一天,赵兑烈就跳出来说,要“持续维护好中韩关系”,但话里话外,却把中韩关系遇冷的锅,甩到了两国民众身上。

(韩国外长赵兑烈)

这“民间感情恶化”的说辞,站得住脚吗?

赵兑烈这番话,表面上看起来是为了缓和局势,实则是在甩锅。他说两国民众感情恶化是中韩关系遇冷的主要原因,但这能服众吗?

客观来说,中韩民间情绪确实有一定波动。

比如皮尤研究中心的数据显示,2020年,75%的韩国民众对中国持负面印象。但这背后,韩国政府扭曲的宣传和错误导向,可是脱不了干系。

尹锡悦上台后,那可是没少煽动民众情绪。

戒严事件后,韩国保守派媒体炒作中国干涉韩国内政,政府也跟着起哄,把责任都归咎于中方。这种操控舆论的方式,直接强化了一些民众的反华情绪。

但中韩关系恶化的根源,真的只是情感因素吗?显然不是!

真正的矛盾根源,在于韩国政府的外交政策转向,特别是安全与经济策略严重失衡。

(尹锡悦上台后,多次通过政策行为和舆论手段煽动民众情绪)

想当年,1992年中韩建交,双方关系那可是东亚合作的典范。

贸易额持续攀升,中国稳居韩国最大贸易伙伴地位,为韩国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持。

但近几年来,韩国外交政策日益倾向美国,远离中国,中韩关系持续恶化。

尹锡悦政府上台后,加强美韩军事同盟成了其核心外交战略之一。

这种“全面倒向美国”的政策,不仅体现在联合军事演习和北约的合作上,还涉及韩国对一系列中国核心利益议题的表态。

比如在台海和南海问题上,韩国可是紧跟美国步伐。

在经济上,中国可是韩国出口的第一大市场。

但韩国却在半导体、新能源等领域参与美国主导的对华遏制行动,比如加入芯片四方联盟。

这种失衡的策略,已经开始损伤韩国经济了。

更为致命的是,美国还要求韩国进一步提高军费分摊,并在区域安全事务中承担更大的责任。

韩国“媚美”换来的安保支持,究竟能不能让韩国达成利益最大化,一直受到国内的质疑。

赵兑烈这“民间感情论”,更像是韩国政府甩锅的一个典型操作。

他们想通过把两国关系降温归因于普通民众情感的恶化,来掩盖其外交战略失误。

这也是韩国保守势力操控舆论的一种手段,意在通过夸大“外部威胁”,为亲美政策增加合法性,并转移国内对高失业率、经济停滞及内政争议的不满情绪。

但这种操作,可是有严重短板的。

民间情绪的恶化,可能短期内能推动特定利益集团的政治叙述,但长期来看,经济受损与民众信任的流失,会让矛盾积累到政府难以收场的地步。

(韩国街头抗议示威)

韩国近年来的“吃饭砸锅”行为,已经让其经济付出了代价。

自1992年建交以来,中韩年贸易额从50多亿美元稳步增长至2024年的3280亿美元,中国连续20年稳居韩国最大贸易伙伴。

如果两国关系长期下滑,这种经济依赖从合作变成对抗,那将可能重塑韩国经济结构。

就像2017年“萨德”事件后,韩国化妆品、旅游等行业大幅下滑,部分出口数额减少超过50%。当年对华的经济冲击,可是成了韩国产业教训的真实案例库。

未来的中韩关系,路在何方?

中韩关系的未来能否破冰,不仅依赖于中国自身的发展趋势,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韩国是否能调整其外交路线,平衡现实经济需求与战略安全之间的矛盾。

韩国需要重新认识到,一味选择站队某一大国,以牺牲与其他大国的合作关系换取短期收益,注定是不可持续的外交策略。

作为一个经济依赖型国家,在中美竞争的夹缝中找到合作平衡,才能最大程度保护国家利益。

韩国政府挑起的中韩关系争端,绝非两国民众情绪的趋异那么简单,而是源于外交失误和战略短视。

当尹锡悦声称迎来“最后一战”时,韩国政府将责任“甩锅”给15亿中韩民众,这种操作虽然暂时为内政转移了冲突焦点,但却无法改变政策带来的经济后果。

未来,中韩能否重新找到合作路径,需要更多的理性,而非舆论操控。

韩国政府应该正视自己的外交失误,调整策略,与中方共同努力,推动中韩关系回到健康发展的轨道上来。

0 阅读:25

深度问题研究室

简介:深度问题研究,看见不一样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