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看待缅北局势?缅北为什么排斥缅甸政府?彬龙精神怎么来的?

物流启示通 2024-08-07 21:20:42

继续缅北系列。

前文从四方《彬龙协议》向前追溯至三次英缅战争,交待了英国推翻缅甸贡榜王朝后,历时半个多世纪,才完成对缅北的完全吞并(重点是“1941年线”),这点对缅北诸邦的历史视角养成很重要。同时,英国殖民当局对缅甸采取“分而治之”的政策,在“英属缅甸”境内设立了缅甸本部、掸联邦、克钦邦、钦邦和克耶邦5个平行行政单位,互不隶属,这点对缅北诸邦的法理视角养成很重要。此外,英国殖民当局对缅族进行打压,对少数民族进行扶持,这点对缅北诸邦的民族视角养成很重要。

其实,看待缅甸政局,本质就是以上三个视角。

缅甸行政地图(图源网络,侵删)

缅甸地形图(图源网络,侵删)

【接续缅北系列第一篇】

四、日本“联缅驱英”

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

紧接着,日本发起缅甸攻势。

日本入侵缅甸的计划蓄谋已久,也对英国治下的缅甸所存在的民族矛盾洞若观火。日本以“驱逐英殖民统治、实现缅甸独立”为旗号,联合缅族与英军作战。

在缅甸内应的配合下,日军于1942年1月攻占毛淡棉,3月攻占仰光,4月攻占曼德勒,5月攻占缅北,不到半年的时间就占领了缅甸,把英军赶到了印度。之后,日军又攻陷我国滇西重镇腾冲、龙陵、畹町等地,直接威胁我国西南抗战大后方。

这个内应就是昂山。

青年时期的昂山(图源网络,侵删)

这里需要交代一下昂山与缅G的关系。缅G与后来缅北局势的发展关系至密。

缅G成立于1939年8月,在仰光班都拉公园的一处小房间,在创立的首次会议上,有昂山、吴努、德钦丹东等7人,昂山被选为缅G总书记。

仰光班都拉公园位置

1940年8月,昂山原本计划从厦门转道去延an,不料在厦门时被日本特务盯上,遂去了日本。在日本,昂山与日方达成秘密合作协议,试图借助日本的力量来摆脱英国的殖民统治,共同制定了“日缅反英作战计划”。

1941年3月,昂山秘密潜返缅甸,与吴努等“三十志士”开始执行反英计划。此时的昂山,已经脱离了缅G。

昂山联日反英“30志士”部分成员,曾赴海南、台湾日占区训练(图源网络,侵删)

日军占领缅甸后,昂山任日殖缅甸国防部长,吴努任外交部长。

前面已经说了,在英国统治缅甸期间,英国殖民当局对缅族打压,对少数民族扶持,缅族对英国积累了反抗心理,少数民族则对英国普遍有好感。

日本占领缅甸后,缅族基本站在日本一边,少数民族则基本站在英国一方。这样,在日本进入缅甸后,缅族和少数民族在站队过程中兵戎相见,加剧了民族矛盾和对立。

尤其是在缅北地区,昂山组建的缅甸独立义勇军,与日军一起参加了对英军、中国远征军和少数民族地方武装的战事。

比如,果敢族组建了果敢抗日自卫队,隶属于中国远征军11集团军,果敢土司杨文炳曾被委员长授予少将军衔。

果敢土司杨文炳(图源网络,侵删)

再比如,由克钦族组建的美军“101”克钦突击队、英军“LAVY”克钦支队,与中英美盟军组团在缅北打怪,给驻缅日军第18师团(号称“丛林作战之王”)、昂山缅甸独立义勇军以重创。

美军与“101”克钦突击队员合影(图源网络,侵删)

从这点上来看,缅北少数民族(特别是佤邦和克钦邦)对缅族的排斥力是非常大的。

一则是,作为缅族政权的贡榜王朝被英帝国灭亡后,缅族已经投降并接受了外族统治,而缅北少数民族则是与英军战斗到最后的,特别是佤邦(北佤)和克钦邦(除了“八莫-密zhi那”沿伊洛瓦底江两岸地区),直到1941年才划入“英属缅甸”。

另一则是,缅北(特别是佤邦和克钦邦)划入“英属缅甸”后,不到1年就开启了对日本侵略者的作战,而缅族又二次作为投降派,与日军一起对缅北少数民族围剿。

缅北少数民族对缅族的这种排斥心理,一直延续至今。

后来,昂山、吴努见日本败势已定,于1944年6月转投同盟国阵营。昂山、吴努以缅G创始人的身份渊源,联合缅G和其他抗日组织,成立“缅甸反法西斯人民自由同盟”,最终成为胜利的一方。

五、彬龙精神

日本投降后,英国恢复对缅甸的殖民统治。

于是,就有了上一篇文章所说的《彬龙协议》。

《彬龙协议》与会代表合影(图源网络,侵删)

从梳理以上历史脉络我们可以发现,在签订《彬龙协议》的那个历史节点,缅甸的国内的政治生态大致是这样的:

一是若开邦(阿拉干地区)、孟邦、克伦邦、克耶邦这四个少数民族邦,在缅族政权贡榜王朝覆灭前,在英国作为战胜者的操使下,就已经在事实上脱离了与缅甸本部的隶属关系。

二是掸联邦、克钦邦、钦邦这三个少数民族邦,在缅族政权贡榜王朝覆灭后,在英国主导的“法案”下,也已经在事实上脱离了与缅甸本部的隶属关系。

三是上述7个少数民族邦在脱离与缅甸本部的隶属关系的基础上,日本的入侵加剧了缅族与少数民族的矛盾对立和武装对抗。尤其是,少数民族邦认为缅甸本部是投降政府,战后没有被清算就已经是对其最大的宽恕了,更遑论其统治的合法性,这为战后少数民族邦与缅甸本部的割裂与分离埋下了深深伏笔。

所以,在1947年签订《彬龙协议》时,代表缅族和缅甸本部的昂山也深知掸邦、克钦邦、钦邦、克耶邦这四邦与英国所签署的旧约,在法理上认同了缅甸本部与该四邦的平等地位。

至于若开邦(阿拉干地区)、孟邦、克伦邦这三邦,昂山认为若开邦(阿拉干地区)是在英国的不平等条约下割让出去的,孟邦、克伦邦则没有法理依据,是英国殖民当局单方面的行为,因此昂山认为这三邦隶属于缅甸本部,因而没有邀请参与签署《彬龙协议》,这也为日后埋下了矛盾。

《彬龙协议》签署7个月之后,1947年9月,《缅甸联邦宪法》出台。规定,自宪法颁布之日起10年后(1957年9月24日),掸邦、克耶邦等有权决定留在或脱离缅甸联邦。

1948年1月,缅甸脱英独立。

也就是说,在缅甸建国之初,基于《彬龙协议》而颁布的《缅甸联邦宪法》,在法理上明确给了掸邦、克耶邦等少数民族邦的“独立权”,这就是自此以后在缅甸流行的“彬龙精神”。

翻译成大白话就是:

我们缅甸本部、掸邦、克钦邦、钦邦四个佃户立字为据,在克耶佃户的见证下,拧成一股绳,先把姓英的地主老财赶跑,把宅基地和田契要回来,当家作主人。赶走姓英的地主老财后,我们生活一段日子,彼此先磨合磨合,看接下来是一起过,还是分家过。如果到时候想一起过,就一起过,想分家过,就分家过。如果分家过,那么谁也不能强人所难,好聚好散。反正就是一句话,决不动摇各自的一亩三分地。

不过,“彬龙精神”的首倡者昂山,没有看到基于《彬龙协议》而产生的《缅甸联邦宪法》,也没有等到缅甸脱英独立的那一天。昂山在《彬龙协议》签订的5个月后被刺身亡。

“彬龙精神”的灵魂人物没了。

六、缅甸内战

缅甸独立后,“大缅族主义”开始膨胀,有很多原因,其中有两条很重要:

一是缅甸脱英独立,缅族强权人物认为,这是以昂山为代表的缅族所主导的,没有缅族,其他少数民族就无法从根本上摆脱英国的殖民统治;

二是百年来(从第二次英缅战争算起),英国殖民当局利用少数民族对缅族进行打压积累了长期宿怨,这种宿怨在缅甸获得独立后,缅族在心理上的极大反弹。

在此背景下,缅甸吴努政府开始加强中央集权,收归地方权利,对《彬龙协议》和《缅甸联邦宪法》所承诺给予各少数民族地区的权利,采取限制、削弱和收回等措施。

吴努(图源网络,侵删)

由此引发了1948年下半年民主联军(缅G与克伦族、孟族、钦族等少数民族武装)集体围攻仰光事件。

缅甸内战爆发。

不过,民主联军发生内乱,给了吴努政府喘息之机。加之印度向吴努政府紧急援助了10个师的装备,很快扭转了战局。

这里需要特别说下缅G。

前面说了,昂山转投同盟国阵营后,利用其缅G创始人的身份,与缅G和其他抗日组织成立“缅甸反法西斯人民自由同盟”。昂山被刺身亡后,因政治路线出现分歧,“自由同盟”将缅G排除在外,缅G也就没有参与缅甸独立后的政府组阁。

1948年3月,缅G召开交基堡会议,通过了德钦丹东提出的走ZHong国革命路线的决议,走上了武装斗争之路。

德钦丹东(图源网络,侵删)

8月,克伦族率先发动武装起义后,缅G、人民同志党、克伦族、孟族、钦族等少数民族武装达成协议,建立人民统一阵线,组建民主联军。

民主联军发生内乱和权斗后,在政府军的反攻下,各少数民族反政府武装转入各自传统领域进行斗争。轰动一时的民主联军一哄而散。

缅共退守在仰光北部的勃固山区老根据地。后来,缅G内部也出现红旗派(亲Su)与白旗派(亲ZH)之争。

勃固山区位置(图源网络,侵删)

总算把大背景交待完了,接下来,我们把视角投放到缅北。

下一篇继续。







1 阅读:162

物流启示通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