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日防臭、出游免洗”.....抗菌衣袜效果到底如何?

晴儿康康 2024-09-12 06:17:42

随着人们消费需求的日益多样化,市场上带有“抗菌”概念的纺织品越来越受到欢迎,为了吸引众多消费者的关注,一些商家宣称他们的产品具有“广谱抗菌”特性,甚至能够实现“多日防臭”和“出游免洗”等。

那么这些产品真的能抗菌吗?

防臭效果又如何呢?

据介绍,目前市场上具有抗菌性能的织物面料大致分为:天然抗菌纺织面料和人造抗菌纺织面料两类。

天然抗菌纺织面料的原料由来已久,主要是自然界中既具有较强抗菌性能又具有线性大分子结构的植物纤维,如竹纤维、麻纤维、海藻纤维等(小部分来自动物纤维-甲壳素与壳聚糖纤维)。

以最常见的麻类纤维(亚麻、苎麻等)为例,麻类植株中含有的黄酮类化合物,本身就有较好的抑菌作用,再加上麻纤维内部的中空结构,使得纤维内氧气含量较高,有助于抑制厌氧菌的繁殖。

而人造抗菌纺织面料则是在纺织面料中人为添加抗菌整理剂(用作纺织品抗菌整理的抗菌物质,FZ/T 73023—2006《抗菌针织品》),进而赋予面料抗菌性能。人造抗菌纺织面料的制备工艺又有改性纤维法和抗菌后整理法两种。

改性纤维法是在纺丝时就将抗菌剂与纱线混纺,使制成的纱线本身就具有抗菌性能。后整理法则是通过在成品面料中添加抗菌整理剂的方式对面料进行后整理,从而使面料有抗菌性。相比之下,后整理法更为简单,目前市场上多采用此种方法。

为了解抗菌纺织品产品质量的真实状况,江苏省消保委曾做过这样的测试:工作人员在电商平台分别对“抗菌贴身运动上衣、抗菌毛巾、抗菌袜子”3个品类进行购样,每个品类各购买10批次,共30批次样品。

经检测,30款产品洗前抑菌率均满足洗前抗菌效果评价要求;经过50次水洗后,除了某款毛巾外,其余样品均符合相关标准要求,并且在金黄色葡萄球菌项目表现普遍良好,但在对大肠杆菌和白念珠菌抑菌率结果上仍然存在一定差距。

抗菌产品使用后

抗菌性能如何?有异味吗?

要知道,人体皮肤表面微生物除了一些条件致病菌外,还存在一些“致臭菌”。这些“致臭菌”可能并不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但却会产生强烈的异味,让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感到不适。为实际考察相关产品在使用时的抗菌抗臭能力,试验还安排了使用后抗菌性能分析及异味感官评价分析。

经验证,经志愿者连续3天穿着使用样品后,30款样品抑菌率结果均满足洗涤前抗菌效果评价要求。但是,30款样品均会散发不同程度的臭味或异味,其中致臭菌的滋生是一大影响因素。针对30批次穿用3天后的抗菌纺织品样品进行微生物分析发现,三种品类的样品中,均存在大量细菌,其中共发现16种致臭菌。

实际上,“抗菌”和“防臭”是两个概念。国家纺织行业标准FZ/T 73023-2006《抗菌针织品》中,将抗菌针织品按耐洗涤次数及考核菌种的不同分为A级、AA级和AAA级三个级别,其中AAA级最为严格,指产品耐洗涤次数考核指标50次,考核菌种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或肺炎杆菌)、白念珠菌,特殊情况下另行增加考核菌种,并规定了相应的抑菌率考核指标。

图片来源:纺织行业标准FZ/T 73023-2006《抗菌针织品》

可见,相关规定没有出台针对纺织品“防臭”的标准。但商家在宣传时混淆了“抗菌”和“防臭”的概念,号称其抗菌产品具有“防臭”“除臭”“使气味清新”等功能,误导消费者。

此外,商家还贴出“0甲醛”“无重金属离子添加”以及“智能清新科技”等营销术语,有专家指出,这些更多是商家的营销策略。抗菌纺织品的制造通常采用抗菌纤维或后期整理技术,两者均为业内常规做法,并非高新技术。抗菌整理剂涵盖无机、有机及天然三大类,金属离子便是高效的抗菌成分之一,对健康风险小,消费者无需过分担心。至于甲醛问题,正规渠道的合格产品基本都能达标,消费者不必受“0甲醛”标语影响。

其实,消费者之所以买这种抗菌袜,主要是觉得其他材质的袜子易臭,比如有人认为“纯棉袜更容易臭脚”,是这样吗?

中纺标公司检测事业部高级工程师任航解释道:袜子臭不臭脚,并不主要取决于材质,与袜子的吸汗性、透气性、袜子的薄厚、结构等都有一定关系,还与穿者本身出汗的程度有关,另外鞋的材质是不是透气等都有关系,所以说“纯棉袜更容易臭脚”这一说法并不靠谱。

文字来源:中国消费者报、上观新闻、人民网科普

图片来源:中国消费者报

注:内容均来源于互联网,版权归作者所有,侵删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