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江苏涟水中等专业学校——
17岁学服装设计的女生姜萍,以全球排名12的成绩爆冷入围2024阿里巴巴全球数学竞赛决赛。在这个历来男生当道的竞赛中,姜萍成为排名前三十中唯一的女生。
推荐她参加竞赛的数学老师王闰秋,被认为是姜萍的“伯乐”。这位毕业于江苏大学数学专业的研究生,本人已经连续三年入围阿里巴巴全球数学竞赛决赛,分别取得预赛166名、预赛432名和预赛125名的好成绩,也是一个一等一的数学顶尖高手。
“天才遇到伯乐”,是一段佳话。
之所以引爆社媒的,却是姜萍的身份——中专生。
“这样一个数学天才,竟然考不上高中,读中专,中考分流的悲哀”;
“全球排名12,竟然被淘汰到中专,这样的筛选制度,毁了多少优秀孩子的前程”;
“姜萍必须要上名牌大学,否则就是埋没人才”;
“清华大学应该发声,破格录取姜萍,被国外挖走,就是重大损失”;
......
所有的观点,汇总起来莫过于两点——
中考分流的选拔机制是否合理;
中专生将来的路该怎么走。

Ⅱ
所谓“中考分流”,其实由来已久。
只不过,80、90年代,高中学校较少,高考录取率较低,中职对于初中毕业生而言,是很重要的继续教育渠道,也能保障踏入社会后,有足够的竞争力进行就业。所以,虽有“分流”,但对大多数人而言,不认为是“分流”。
进入21世纪,随着高校大幅度的扩招,高考录取率逐年提高,至2021年,已经达到92.89%,大学生扎堆毕业,就业竞争压力放大,中职教育形同鸡肋,不被重视。虽有“分流”,但对大多数人而言,没有这种“分流”的概念。
2022年5月1日,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正式实施,教育部不断明确:“坚持中考普职分流,维持普职分流比例5:5分。”尽管这几年,“中考分流”不断被诟病,但其选拔机制牢不可破。于是“分流”,真正的闯入家长和孩子的思维中。
之所以坚持“中考分流”,原因其实也很简单——
普通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僧多粥少;
专业技能职业缺口大,岗位空缺,找不到合适的入职者,供需失衡;
职业教育和高中教育双轨制,才能解决以上问题。

Ⅲ
道理确定如此,那么看看现实情况如何:
《全国教育事业发展基本情况》——
2020年,全国中等职业学校共9865所,招生627.56万人,占高中阶段教育招生总数的41.70%;
2021年,全国中等职业学校共7294所,招生488.99万人,占高中阶段教育招生总数的35%;
2022年,全国中等职业学校共7201所,招生484.78万人,占高中阶段教育招生总数的33.8%;
2023年,全国中等职业学校共7085所,招生454.04万人,占高中阶段教育招生总数的31.9%。
近万所中等职业学校,在“中考分流”被再次提出的短短三年间,锐减近三成,招生数逐年下降,从41.70%的占比,到31.9%的占比,5:5分已经变成7:3分。
与此同时——
全国普通高中,从2020年的1.42万所,到2023年的1.54万所;招生人数从876.44万人到967.8万人;占比从58.3%到68.1%,各项数据逐年稳步增长。
家长和孩子在用实际行动表达自己对“中考分流”的理解。

Ⅳ
问题出在哪——
从2000年至2023年,初中毕业生就读中等职业学校的入学人数超过1亿6千万。
这1.6亿的中职生,70%以上来自农村;中职生家长的职业基本集中在工人、农民、餐饮和保洁服务、没有本地户籍的流动打工人、无业;家庭情况有很大一部分是留守儿童家庭、单亲家庭。
如此庞大的群体,在就读中职后,便“凭空消失”了,在大多数人的视野中,基本找不到他们的身影,听不到他们的声音,没有人知道他们正在经历什么,将来又会经历什么。
这或者也就“中专生姜萍”爆火的原因之一。
“中考分流”已经改变了原本的初衷,无论愿意还是不愿意,慢慢演化成了阶层固化的工具。
叠加“中职硬件投入不足”、“师资力量薄弱”、“教学与实践、与社会需求脱节”等因素,导致家长和孩子徘徊犹豫,踟蹰不前,宁愿投入更多,哪怕读民办高中,也不愿意选择中职。
于是中职学校招生越来越困难,生源萎缩,生存压力巨大,形成“闭环式”的恶性循环。

Ⅴ
姜萍以第12名的成绩进入2024阿里巴巴全球数学竞赛决赛后,众多高校向其抛出“橄榄枝”——
江苏大学:“江大韦神助力17岁中专女生闯进全球数学竞赛12强,天才遇到伯乐真好!欢迎报考江苏大学,在这里遇见你的伯乐。”
同济大学:“每一份努力都会有回报,欢迎广大考生报考同济大学,一起来学高数!”
复旦大学:“数学实力影响着国家实力,作为数学英才的你不可或缺。”
厦门大学:“与你共赴这场数字之旅,用心去感受数字的韵律。”
中国人民大学:“2024年度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结果日前揭晓,中国人民大学5支队伍获得特等奖,是全球获得特等奖最多的高校。”
......
这不是“橄榄枝”,这只是“蹭热度”,给自己“做宣传”。

Ⅵ
“破格录取”是不可能的,我国已经取消了奥赛竞赛保送政策,有保送资格的只能是奥赛国家集训队的学生;
至于参加高考,考取名牌大学(比如,姜萍的梦想——浙大),也是不可能的。按照规定,中职生往往只能考省内本科或高职院校,而且可选择的本科院校也是有一定限制的,直白一点说——能考的本科院校都很一般。
所以,众多高校的所谓“橄榄枝”中,可能只有一个学校是真心在递给姜萍——
常熟理工大学:“非常期待小姜同学未来报考常熟理工学院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我们建议可以先来常熟理工打好扎实的本科基础,硕士阶段到浙江大学继续深造。”
这是姜萍作为一名中职生可以报考的省内本科高校......
北京大学覆盖全国中职的调查显示——
中职毕业直接就业的仅为35%;
有65%升入高职院校和本科院校,其中,60%的中职毕业生只能就读大专,只有4%-7%的中职毕业生能就读本科院校。
中职毕业生,就业难,升学也难,这就是中职毕业生的未来之路,这就是中职毕业生的真实现状。

Ⅶ
2022年5月1日,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
“优化教育结构,科学配置教育资源,因地制宜、统筹推进职业教育与高中教育协调发展”;
“健立健全职业教育体系、职业教育招生考试机制、鼓励职业学校建立、扶持职业教育的教师配备”;
“职业教育与高中教育是一个层次教育,没有高下之分,都属于普通教育的类型”;
“打通中职学校升学的通道,让中职毕业的学生可以继续考专科、本科、甚至一直读到研究生”;
“职业学校学生的就业、职业发展等方面与同层次普通学校学生享有平等机会,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创造公平就业环境”;
......
国家每年对中职教育的投入巨大,但实际操作中,难以落实,“口惠而实不至”。1.6亿中职毕业生就是这样“被浪费”、“被牺牲”,姜萍只是其中的一个缩影。
不切实际的分流。人家西方国家的技术工人工薪比白领还要高的,而中国工人领着最低的工资干着最苦最累最危险的工作。[哭笑不得]
目的决定过程,总的根源在就业学历要求上,如果招工不要求必须大专以上学历,而且不同学历同工同酬的话,是不是老百姓就没有必要走高中——大学,这条路了?别扯上中专不耽误考大学的屁话,上高中专门考大学都不一定能考上,哪个家长能放心让自己家孩子先上职业学校自学高考去?能上中专的基本上都是已经不指望再上大学了。
没有被浪费的,还不到1%
本来就废柴居多,去了该去的地方,谈不上什么浪费!
按道理决赛成绩早应该出来了,小编哪壶不开提哪壶[笑着哭][笑着哭][笑着哭]
中考分流有点早。这时候利于有钱人,他们用钱给孩子报补课班,特长班等。并不是他们孩子特别聪明。是补出来的。而老百姓孩子虽然聪明,但他们没钱报班学习,不但不能报班学习,还要帮家里干活,分担父母部分压力。但到大学离开父母后自理能力,这些所谓的好学生就学不过他们了。
除非搞科研创新,否则一辈子做纸上谈兵的题目,有P用,可以说目前中国数学做题天才很多,但99.99%都在纸上谈兵。
应该采取全员普高,高一结束时分流,普高职高的文化课教材规划一下,上了普高高一后北分流到职高的,不用再学高一的文化课,这样有助于减轻中考负担,同时也给一些晚开窍的孩子多一年的机会!
姜萍师徒的事迹再一次告诉我们普通人,学基础学科是很难就业的,因为你不是那聪明人中的1%,老老实实选个工科才是底层唯一能做牛马的出路
人们发现一粒石子落入珍珠蚌后大概率会成为一颗珍珠,于是此后很多人有意识地将石子塞入蚌壳,而不去在意石子里是否藏着真金或者它原本就是一颗宝石。[静静吃瓜]
一个垃圾
王润秋是江苏大学京江学院的研究生,属于民办院校,挂羊头卖狗肉的那种学校,可见他的水平
拿一个造假的事例分析半天
主要还是华人参与,不能叫全球第12
进职高的学生中考大多总分2、300分甚至更低,上高中有意义?至于姜苹,倒底天才还庸才等阿里名次出来就知道了,我估计99.999%是后者。
这年头不道德绑架都不能算是事
大专大学毕业出来没事做,这又算什么[笑着哭]
阿里玩坏了?
逆袭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