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六十年代出生的人:一生有四局,拼过其三;最后一局,你能赢

麦麦笔记 2024-10-17 16:22:48

七八十年代出生的人,虽然经历过相似的时代背景和机会,但到了中年,境况早已千差万别。

人生就像一盘棋,咱们这一代已经下了三局:家庭出身、教育背景、性格与素质。

前面三局,有输有赢,但不管之前如何,关键是最后一局——中年这段的选择,才决定你能不能逆风翻盘。

这局棋就是事业与生活的平衡,心态的调整。

拼到现在,人生还没结束,希望你能在这最后的局面中赢得漂亮,把中年过得有声有色。

01

第一盘,性格决定命运,素质决定未来。

去建筑工地打工,有的人只知道天天扛灰桶、抹水泥,想着挣口饭吃养家糊口;而有的人呢,一边干活一边琢磨图纸、学施工管理,心里盘算着哪天能让包工头给自己打工。

看起来起点相同,但命运的走向早已注定。

这就是性格和素质的差别,有人眼里只有眼前,有人心里装着未来。

同样是高考落榜,有的人一蹶不振,生活混乱,生一堆孩子,下一代继续走自己老路;而有的人拼命培养孩子,供他们读书,去见识更大的世界。

下岗也是如此,一个人借酒消愁,最后山穷水尽;另一个人摸着石头过河,下海经商,最后赚得盆满钵满。

性格决定命运,这不是鸡汤,而是赤裸裸的现实。

要想过得好,最终还得靠自己。

02

第二盘,出身决定人生的起跑线。

我们这一代人,出生在城市和农村,那简直是两个世界。

城里的父母有文化、有见识,生活宽裕;农村的父母狭隘保守,眼界被一亩三分地框死。

出生在农村,人生的起跑线就已经落后了不少。

80年代的农村,分田到户后,50后、60后那些人正是家里的顶梁柱,日子一穷二白。

他们对孩子的期望也简单粗暴:生男孩就是为了续香火、干活;生女孩,不过是指望有人逢年过节给点烟钱。

那个年代,重男轻女的思想根深蒂固。

男孩能上学算运气,能上到哪儿是哪儿;女孩,能识字就行,更多的被父母逼着退学回家照顾弟弟妹妹,早早背起家庭的责任。

那些肯花钱供孩子读书的家庭,实在是了不起的少数,毕竟大多数人觉得,读书就是浪费时间,还不如多挣几个工分。

父母的能耐不一样,孩子的命运就差了好几档,有些人结婚甚至还得背上一笔父母留下的债。

03

第三盘,文凭成了改变命运的关键。

高考的出现,仿佛是为60年代的人定制的一条“独木桥”,成千上万的人挤着往上走,考上了,意味着“端上铁饭碗”,有了一个吃“国家粮”的机会。

当年能拿到大学通知书,那光荣感绝对不比现在差,挑着粮食去换粮票、转户口,那叫一个风光。

50年代的知青和回乡青年拿起久违的课本,挤进考场,靠文凭改变命运。

那时候的文凭简直香到不行,考上的人自然少,但没考上也不慌。

高中文凭照样能让你在城市找到工作,去银行、税务局,甚至当兵考军校,这些都是当时的出路。

即使复读,也能有机会考更好的学校。

80年代真的是拼文凭的时代,哪怕只是一张中专文凭,也能在省城站稳脚跟。

文凭成了那个时代的护身符,不仅让无数农村人成功突围进城,还成了职业和婚恋市场上的硬通货。

今天很多60年代的人,靠着当年的文凭享受着不菲的退休金,正是当年文凭红利的最好证明。

文凭成了那个时代的成败关键,而我们这一代,也借着高考,实现了从农村到城市的跨越。

04

第四盘,拼的是健康和尊严。

人生啊,拼过家庭出身,拼过学历和工作能力,最后一局其实就是拼个健康和尊严。

那些五六十年代出生的人,和时代一起跌跌撞撞地走过来了,经历了无数风雨波折,现在回头看,几乎每个人的故事都是一场跌宕起伏的传奇。

是时候放下那些输赢、成败了,拼好最后这一局,才是真正的赢家。

健康活着,并且活得有尊严,这是最后的目标。

之前的人生里,我们拼过出身、拼过文凭、拼过性格和素质,现在该学会放下那些执念,不再为荣辱沉浮所困扰。

最终赢得这场健康之战,才能笑到最后,才能真正无愧于自己的人生。

作者:AGINightingale;

关注我,让文字的音律谱写出生命的乐章;

"夜莺在月光下跳跃,羽毛闪烁着银色的光芒。它的歌声像一阵美妙的音乐,深深地打动了我的灵魂。"

0 阅读: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