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个消息,人民空军的歼7可能在今年退役了。
歼7是老战机了,其原型米格21也是一个非常优秀的经典战斗机。半岛人民军空军就有200多架米格21/歼7战斗机,为半岛人民军空军的功勋战斗机。米格21曾经在苏联空军、半岛空军和其他国家空军的的序列里取得了非常辉煌的战绩,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回顾一下米格21/歼7 的“光辉人生”。
米格21战斗机是苏联空军自主研制的第二代超音速喷气式战斗机,主要特点是高空高速拦截和侦察,也能用于对地攻击。其特点是轻巧、爬升快、跨音速和超音速性能好,火力强大等特点。米格21于1955年开始试飞,1958年装备部队,产量超过10000架,先后出口给52个国家。主要包括非洲国家、东欧“红色国家”、半岛、蒙古、越南和柬埔寨等国。在越南战争中创造了非常辉煌的战争神话。
而米格21的“衍生奇迹”——歼7也有相当辉煌的历史,我国于1961年引入米格21的整机进行安装。航空工业对米格21的整体技术做整体的研究和吃透后,开发国产原型机。期间,航空工业部门做了39个专业课题,展开了3300多次高低速试验和64项其他项目的试验,最终在1966年成功打造出歼7战斗机,最大飞行速度M2.0,飞行高度最高为2万米。在三角翼布局的影响下,歼7的气动布局显得非常不错。歼7产量超过2000架,出口到巴铁、半岛、阿尔巴尼亚、苏丹、埃及等国家。
米格21/歼7战斗机的作战是相当辉煌的。歼7曾经击落了多架的美国无人机,这些战绩包含——
1966年1月,人民空军某部歼7击落了一架无人机。此次飞行,歼7在1300公里外发祥敌机,在18000多米的高空快速飞行,显示出歼7优秀的高空飞行性能。同年2月,歼7又一次击落敌军的无人机。
1967年6月到1968年3月,歼7战斗机连续出动,击落3架无人机。尤其是1967年6月12日的作战,歼7在两倍音速条件下在距离无人机54米的地方开火将其击落,创造了高速条件下击落无人机的最短距离纪录。
除此之外,半岛人民军空军的米格21战斗机也有属于自己的作战纪录。这是非常了不起的作战纪录。
那是1969年4月的一天,半岛的官方广播对外宣布,半岛击落了一架美军的侦察机,飞机上的31名美军官兵无一人生还。
这一消息引发外界的广泛关注。1969年是什么年代?那是冷战的高峰时期,美国正在全面扩大越南战争。而半岛击落了美国的无人机,这一做法必然引发两国的高度紧张。
那事情的经过到底是什么样的呢?
1955年6月,美军在日本成立了VQ1中队,这个中队负责对整个太平洋地区的敌军目标实施集中电子侦察。
VQ1中队的侦察机,EC121的雷达探测能力达到了400公里,在当时属于相当先进的空中侦察雷达了。
而在当时,《半岛停战协定》签字不久,美军并没有放松对半岛的警惕,半岛的军事对峙仍然在发生。为了掌握半岛和苏联的相关情报资料,EC121侦察机在太平洋西部地区加强了各方面的侦察力度。
半岛从苏联买了大批新式武器,美军想搞清楚半岛的军力部署和雷达电磁信号等技术参数等情报,为美军可能的军事行动提供可靠的情报依据。
半岛当时的米格17战斗机对EC121无可奈何,半岛需要及时打掉EC121的嚣张气焰。
那么,米格21就派上用场了。
1969年4月15日,半岛决定行动,在这天直接打下来EC121,杀杀美国佬的气焰。
半岛的作战做的极其保密,体现出半岛非凡的军事能力。
第一,半岛通过情报网络,收买了在机场工作的一位日本清洁工。通过日本清洁工获取到的情报,半岛当局知道了EC121起降的时间和行动规律。
那么这是否说明,在冷战的高峰时期,半岛在日本乃至韩国有庞大的间谍网络。不然EC121的信息,美军对外保密严格,半岛的知道肯定和这个情报网络有一定的关系。半岛的对外情报战搞得有声有色。
第二,半岛在获取EC121情报的同时,还对美国人绝对保密。米格21战斗机被拆解成多个模块,集中通过运输矿石的火车运输到前线机场秘密安装。即便美国卫星在天上飞着看,看到的是运输矿石的工业火车而非军用火车,这等于瞒过了美国卫星和侦察机的眼睛。
第三,半岛人民军调集空军大学的校长亲自指挥作战,确保了整个作战的绝对万无一失。
作战开始了,半岛的2架米格21起飞后,直接飞向了预定的拦截点。半岛生怕美军发现,2架米格21保持高强度的无线电静默。而美军雷达这块也发现了米格21的踪迹,但由于米格21突然实施无线电静默,美军雷达也搞不懂半岛的米格21到底要干嘛。
到当天13点44分,米格21和EC121在空中遭遇。半岛的米格21突然向EC121发射导弹,EC121爆炸。
EC121在雷达屏幕上消失了,美军出动驱逐舰前来营救却一无所获,最后是苏联驱逐舰打捞上残骸交给了美军。
美军扬言对半岛实施打击,但半岛这边有苏联的保护,苏联海军舰艇和图16轰炸机在远东地区备战。美军知道半岛背后的靠山不好惹,再加上美军深陷越南战争泥潭不想扩大战争,只好向半岛认输,尼克松总统没有执行打击半岛的计划。
(加盟作者:朱可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