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6,天安门城楼上的特殊会面

我是居间呀 2025-02-23 13:30:12

1966年8月18日,天际刚刚泛起鱼肚白,天安门广场已被来自全国各地的红卫兵和群众挤得水泄不通。他们身着朴素衣衫,胸前别着毛主席像章,眼中闪烁着炽热光芒,怀揣着对伟大领袖的崇敬与对时代变革的热忱,等待着一个历史性时刻。

清晨5时,毛泽东身着一身笔挺的绿军装,步伐稳健地登上天安门城楼。那身戎装,在晨曦下格外醒目,映衬出他的伟岸与坚毅。自秋收起义后,毛泽东鲜少身着军装公开露面,此次着装意义非凡,似乎在向人们宣告着这场运动的特殊性。

7时30分,大会在激昂的氛围中开始。毛泽东站在城楼上,俯瞰着广场上涌动的人群,神色平静而庄重。此时,林彪用那带着湖北腔的嗓音发表讲话,字里行间充满煽动性,进一步点燃了红卫兵们的热情。周恩来则在一旁,时刻关注着现场情况,有条不紊地组织着大会流程。

大会进行中,一个意外而又动人的小插曲出现。清华大学附中的红卫兵宋彬彬,怀揣着紧张与激动,鼓起勇气跑到毛泽东身边,轻声询问能否为他戴上红卫兵袖章。毛泽东微笑着点头应允,伸出右手。当那枚红袖章稳稳地套在他的军装上时,现场气氛达到了顶点。毛泽东低头询问宋彬彬的名字,得知后,意味深长地说:“要武嘛!”这简单的三个字,在日后引发诸多讨论,也被视为毛泽东对红卫兵运动的一种期许。

随后,毛泽东在城楼上缓缓踱步,向欢呼的人群挥手致意。他的每一个动作,都引来台下如雷的“毛主席万岁”呼喊。北京大学的学生们情绪高涨,他们高声呼喊,希望毛泽东能发表讲话。周恩来赶忙出面解围,耐心解释近期发表的文件都是毛主席亲自主持制定,手中的《毛主席语录》也都是毛主席的智慧结晶,大家应好好学习运用。

此次接见红卫兵,是毛泽东首次与这个特殊群体大规模会面,此后,他又在8月31日、9月15日等日子,先后7次接见红卫兵,累计接见人数达1300多万。这些接见活动,让红卫兵运动迅速蔓延至全国,成为“文化大革命”初期的重要标志。但随着运动的推进,红卫兵在一些别有用心之人的煽动下,逐渐偏离正轨,出现乱揪乱斗、破坏文物古迹等乱象,给国家和社会带来巨大冲击 。

1966年天安门城楼上毛泽东接见红卫兵的场景,是那个特殊时代的开篇,既承载着青年学生对领袖的崇敬与追随,也开启了一段充满动荡与变革的历史。

0 阅读: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