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片中,杨振宁先生居中,一侧为其首任妻子杜致礼,另一侧为现任妻子翁帆,展现了缘分的微妙与奇妙安排。
杨振宁先生曾言:此番布局唯有上帝能为之!
2004年,杜致礼逝世一年多后,82岁的杨振宁与28岁的翁帆结合,这段“爷孙恋”因年龄悬殊备受外界争议。
翁帆或许因具备杜致礼的某些特质,吸引了杨振宁,使他对她产生了爱意。
【跨国师生恋】
杨振宁的首任妻子杜致礼,乃国民党爱国将领杜聿明之女。
杜聿明与妻子曹秀清共有子女六人,均按“礼、义、廉、仁、勇、严”命名。长女为杜致礼,得名“礼”。
杜致礼是杨振宁在西南联大时的学生,且由杨振宁教授其数学课。
杨振宁22岁,杜致礼16岁时,两人尚未萌生爱意。杜致礼认为,她这位数学老师是个腼腆害羞的大男孩。
杜致礼对杨振宁了解尚浅,实则杨振宁并不害羞,反倒是情场老手,只是这些细节属于后续故事。
杨振宁为杜致礼授课数学两年,之后失联。二人重逢时,已身处遥远的美国异国他乡。
杜致礼于西南联大完成高中学业后,考入北京辅仁大学中文系。因家变无法留国,需避风头,宋美龄安排其赴美,入卫斯理学校研读文学。
1947年,因杜聿明需赴美治病,其女计划与之同行。
两人即将登机,蒋介石急派人送来手谕,言明:“国家危难之际,亟需栋梁之才……”
杜聿明只能留下,让女儿杜致礼独自赴美。当时,他们均未料到,这一分别竟长达半生。
身处异乡倍感孤独,加之国民党被共产党屡败,国内形势严峻。蒋介石对败将杜聿明的子女,态度自然冷漠,不加优待。
杜致礼之弟杜致仁同在美国求学,因蒋介石蓄意削减学费,致其生活困顿,难以支撑,最终选择自杀。
杜致礼情况相似,因无法继续在卫斯理学院学习,转至纽约圣文森学院继续深造。
在此背景下,杜致礼抵美两年后与杨振宁重逢,其心情可想而知,充满了复杂与激动。
1949年圣诞节,杜致礼在餐馆偶遇与同事聚餐的杨振宁,她主动打招呼,杨振宁认出这位昔日学生。两人相谈甚欢,直至深夜。
杨振宁27岁时,遇杜致礼前,还面临一事:当时,许多留学生需家人安排婚事方可出国,而杨振宁至此尚未成婚,已算晚婚。
家人焦急盼定亲,杨振宁父杨武之与胡适交好,闻胡适将赴美,遂托其劝杨振宁勿沉迷实验,多关注婚恋之事。
胡适访杨振宁,叙旧后道明来意。杨振宁微笑,胡适即悟,言:“你们这一代远超我们,此事无需我忧。”
事情的发展是否与胡适的猜测相符?
确实,杨振宁与杜致礼重逢之际,他仍有数位亲密的女性友人,如张元萝、储辉月等,其中几位可视为他的潜在恋爱对象。
接触一段时间后,杨振宁发现这些女孩难成终身伴侣,似有所缺。直至杜致礼出现,情况才有了改变。
交谈间,杨振宁发觉自己被昔日学生、眼前这位女孩吸引。忆往昔,她尚是稚嫩孩童,今已成长为亭亭玉立的少女。
杨振宁与对方告别后,返回住处即致电杜致礼,邀请她次日共赴影院观影。
杜致礼对杨振宁有好感,便答应了他的邀请。后来她透露,初到美国时在机场已见到杨振宁,知他亦来留学,只是因害羞未上前打招呼。
缘分奇妙,昔日缺失的勇气,今朝重归杜致礼心间。
多年后,杨振宁忆及那次重逢,脸上仍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我未知杜致礼赴美,偶入那家饭店。早到迟至,皆会错失相遇。无缘相见,便无一生姻缘,但命运让我们彼时彼地相聚,确是奇迹。
在大洋彼岸的美国,茫茫人海中,两人偶然相遇并缔结一生姻缘,这确是个奇迹,爱的奇迹。
好事多艰,首次约会后,杨振宁确信杜致礼为伴侣之选,却选择避而不见,半个月内未再联络杜致礼。
杨振宁初时顾虑重重,数年美国生活虽使他开放,但传统观念犹存,认为伴侣应从一而终。他担忧对杜致礼的好感仅是短暂荷尔蒙冲动,非长久之情。
他忧虑表现过急会令杜致礼退缩,因此一直未采取行动。
杨振宁未及时回复,让杜致礼焦虑不已。她担心是否言行有误,导致两人感情生变,约会后的沉默让她胡思乱想。
她决定主动邀请,在给尤桐老先生的信中附上说明,提及若杨振宁能共赴,将倍感荣幸。
杜致礼后来承认,写那封信与她性格相悖,她不解自己为何如此主动。这反映出在杜致礼心中,杨振宁的分量极重。
若非餐馆中的主动问候与后续的诚挚邀请,两人的关系可能永远仅限于师生,难以有更深的发展。
【互相扶持,获得诺贝尔奖】
杜致礼主动展开追求,两人随即开始了异地恋。彼时,杨振宁身处芝加哥,而杜致礼则位于纽约,距离并未阻碍他们的情感交流。
杨振宁见杜致礼不易,遂决定购车。但之后仍觉不便,于是他选择到普林斯顿一所大学任教,以便生活。
他本已遵师命从普林斯顿转至芝加哥,但又因杜致礼而重返原地。
选择普林斯顿而非芝加哥,仅因其距纽约更近,便于常探望杜致礼。
在《海森堡表象中的S矩阵》后记中,杨振宁正式公布了这段感情。
我决定留下,因正与杜致礼小姐恋爱,她于纽约求学。我乘普林斯顿的车前往,仅需一小时即可到达她处。
交往一段时间后,双方确认彼此为余生伴侣,遂将结婚事宜纳入计划。
杨武之曾托胡适跨国催婚,杨振宁原以为父亲会欣然应允,然而,杨武之并未立即表示同意。
新中国成立后,杜致礼之父作为前国民党将领被囚于北京。尽管杨振宁与杜致礼身居国外,杨武之仍忧虑两家联姻会带来不良影响。
幸好仅为短暂波折,父亲的担忧未减新人对前景的期待。1950年,杨振宁与杜致礼在普林斯顿某教堂举办了婚礼。
杨振宁的婚礼,杜致礼同样付出了重大牺牲。
杜致礼就读于天主教女子学院,该学院规定学生必须未婚。因此,她与杨振宁结婚意味着她必须放弃自己的学业。
杨振宁与杜致礼结婚当年,获奥本海默五年聘约,即将加入其团队。
奥本海默是个孤独天才,其古怪刻薄的性格得罪了不少人,同时他也对许多人持不屑态度。
他始终对杨振宁抱有高度欣赏之情,故杨振宁抵达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时,奥本海默邀请其作公开报告。
奥本海默在工作与生活上均给予杨振宁诸多帮助,使他免于琐事牵绊,能更专心于研究工作。
婚后次年,杨振宁与杜致礼的首子诞生,名杨光诺,由祖父杨武之命名,寓意期盼杨振宁能获诺贝尔奖,为国家赢得荣誉。
在父亲的祈福、奥本海默的认可及妻子杜致礼的支持下,杨振宁持续在学术领域取得进展,直至1957年,他与李政道共赴斯德哥尔摩,荣获诺贝尔奖。
杨振宁现为物理学界泰斗,成就仅次于牛顿与爱因斯坦。众多诺奖得主受他启发或指导。晚年他认为最大贡献是证明中国人能在科学上建功,消除了国人自卑。
新中国成立初期,杨振宁获诺贝尔奖前,我国政府已多次邀请他回国探访。
杜致礼之父杜聿明战败遭俘,蒋介石为防其“投共”,以保护家属为由,将杜聿明妻曹秀清(后成为杨振宁岳母)等人送往台湾。
此举不仅约束了杜聿明的行动,也意外限制了杨振宁。为确保岳母家庭安全,杨振宁始终未敢轻易返回国内。
事情转机源于杨振宁的爱国情怀。蒋介石低估了他对祖国的深情,以为说服就能使其转投台湾,遂同意曹秀清赴美劝婿,不料此举却适得其反。
1971年中美关系缓和后,杨振宁无后顾之忧,随即与夫人杜致礼一同回国访问。
1973年,杨振宁夫妇第三次归国,周总理在人民大会堂安徽厅设宴款待。席间,杜致礼幽默道:“因杨振宁乃安徽人,宴设安徽厅,岂不重男轻女?我乃陕西人也。”
周总理被杜致礼逗得大笑,随后安排她返回西安探亲。
这一小插曲展现了杜致礼的性格:她支持丈夫事业,默默奉献,却保持独立,不视自己为他人附庸。她既是诺贝尔奖得主的妻子,也是独立的杜致礼。
聪慧独立的母亲教导下,她与杨振宁的三子女皆成才:长子杨光诺毕业于密西根大学,次子杨光宇擅长化学与天文,幼女杨又礼成为医生。
好女人能福泽三代,诚不欺我。杨振宁虽有众多异性友伴,却迟迟未决终身。直至遇见杜致礼,他才决心将余生托付于她。
1995年,广东举办华人物理学大会,杨振宁携杜致礼出席,会上一个特别的安排是,接待杨振宁夫妇的是翁帆。
合影显示,19岁的翁帆青春焕发,容貌与杜致礼年轻时颇为相似。
2003年,杜致礼病逝。自1950年成婚至彼时,她伴杨振宁53载,堪称成功男士背后的伟大女性,实至名归。
2004年,82岁杨振宁与28岁翁帆成婚,杨振宁视此为天意,而众人猜测或因翁帆身上有杨振宁亡妻杜致礼的某些特质。
《杨振宁传》述其成就,聚焦规范与对称之美,江才健著,条理清晰展现科学巨匠的探索历程与学术贡献。
《杨振宁的科学成就与人生伴侣》杨振宁乃科学界泰斗,其事业辉煌,贡献卓越。同时,他的婚姻生活亦为人瞩目,与伴侣相濡以沫,共度风雨。
文史春秋报道《杨振宁探望杜聿明始末》,史锋锐撰写,详细记述了杨振宁探访杜聿明的经过及背景,保持了事件的真实性与逻辑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