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5月8日,中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突然遭到北约导弹袭击,年仅31岁的许杏虎和他的妻子朱颖永远留在了这片异国的土地。
但是他在直到生命最后一刻,仍然努力紧握着钢笔,想要记录下最真实的报道。
如今多年过去了,人们还记得这位记者吗?他在家乡享受何种待遇?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0564eb58ee58338807d734cc7f29d49f.jpg)
许杏虎是村子里的第一批大学生,而且是当时在中国数一数二的北京外国语大学。
但是他的家庭条件并不好,父母除了许杏虎之外还有好几个孩子要养,许杏虎从小过的都是勤工俭学的生活,上了大学也不例外。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f0264a889ddceee24082f0d9b2d94fb4.jpg)
整个大学期间,许杏虎过的都是学校,宿舍,兼职三点一线的生活。
哪怕有难得的空闲时间,许杏虎也在尝试着写稿子挣稿费。
也是这样的经历,让许杏虎很快就积累起了写作的经验,再加上他学的是小语种塞尔维亚语,当时会这个语言的人很少,毕业后,不少报社都抢着要他。
再三思索后,许杏虎听从学校的安排,进入了光明日报国际部当编辑。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dd9eb962a257607a30f61150c117427a.jpg)
有了正式的工作后,许杏虎终于可以挤出时间来做点自己感兴趣的事,在这期间,他还靠着自己的努力得到了去贝尔格莱德大学进修的机会。
毕业后,许杏虎就接到了一个严峻的任务——去南斯拉夫当前线记者。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a8e9b46e142716cb726ba75a2e345b36.png)
当时南斯拉夫联邦共和国内部摇摇欲坠,民族矛盾频发,内战不断,不少国家想要独立,科索沃就是其中之一。
南联盟共和国政府军和“科索沃解放军”发生冲突后,作为当时世界“大哥大”的美国也从中掺了一脚,试图控制南联盟。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4b90c9eaaf76ab85c8fb039103871f99.jpg)
在美国和北约的“推波助澜”下,南联盟和科索沃之间的冲突愈演愈烈,不少平民被卷入其中。
许杏虎如果要去南斯拉夫当前线记者的话,将面临着生命危险。
但是看到南斯拉夫的惨状,许杏虎还是毅然决然的前往了战场第一线。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ac2d75b470a517310843c9e1e1755f1b.jpg)
为了能够记录最真实的战争,许杏虎不惜前往战场现场,冒着炮弹的轰炸,拍下最真实的照片。
一直到战火暂歇,许杏虎才回到大使馆,连夜整理今天的见闻,并分析南斯拉夫当天的局势。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d88f0e3b1665aaf66021e6c2adf62290.jpg)
这些情报对于当时的中国来说,对国际形势的判断提供了不少帮助。
最危险的一次,一枚炮弹就落在许杏虎的车旁边,巨大的冲击力差点将许杏虎的车掀翻,炸弹的碎片就擦着许杏虎身边飞过去。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6577817e1e72d3ff0ae8cb0a78c3d2b0.jpg)
但是许杏虎并没有退缩,在炮火停歇的间隙,他迅速收拾好东西,检查好车辆没问题后,又前往了前线。
在南斯拉夫期间,许杏虎前前后后发表了90多篇关于南斯拉夫前线的报道。其中一篇《离轰炸还有多远》还准确预测出了南斯拉夫接下来的命运。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a1d42065f579b3ef91d46046a3dd7aef.png)
随着南斯拉夫战场形势的白热化,北约不顾国际公约,对南斯拉夫开始了无差别的轰炸。
一时间,整个南斯拉夫的战场上充满了烟硝与哭喊声。
无数平民百姓被无辜牵连,整个南斯拉夫除了大使馆,基本上没有一个安全的地方。
很多人都劝许杏虎尽快撤离南斯拉夫,连许杏虎所在的报社都在劝他尽快回来。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151891f44d98926e0108f406000ba10c.jpg)
尽管如此,许杏虎还是尽一切可能出去记录战场情况,并发回国内。
与此同时,许杏虎一直在呼吁国际停止战争,放过那些无辜的南斯拉夫人民,还南斯拉夫人民一个和平。
但北约不为所动,依旧我行我素。甚至轰炸区离许杏虎所在的大使馆越来越近,好像在有意威胁许杏虎闭嘴。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3bd9c73b675459c9a7221d2c9be6d8a7.jpg)
但是许杏虎依旧在坚持为南斯拉夫的无辜人民发声,每天雷打不动的发表关于南斯拉夫的真实情况报道。
直到北约的六枚导弹投放到大使馆上空时,许杏虎还在整理手上的报道,控诉北约的霸权。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7e958d267aed668d4cf9c26a36e019bd.jpg)
随着一声声轰鸣,整个大使馆变成了废墟,许杏虎也不幸牺牲。
在建筑废墟里,人们还能找到许杏虎写了一半的手稿。
要知道,驻扎在哪个国家的大使馆都是默认不可攻击的,北约这么明目张胆的挑衅国际公约,很快就在国际上引发了轰动。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cc8e7539d8a1331db7b9092c40cd08f4.png)
在事情发生后,北约很快就给了解释——在轰炸时他们“不小心”把导弹投偏了,自己的出发点也是为了“和平”。
这样的说辞根本站不住脚,也无法让愤怒的人们买账,不少民众上街游行抗议,要为许杏虎讨一个公道。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fdcf5c70a71f68b69f86bbd84008a864.jpg)
中国很快就将许杏虎和另外两名同样遭受无妄之灾的记者接回了家,并以他的名字,将他故乡所在的村落命名为了杏虎村。
村里的纪念馆里,可以看到许杏虎的生平,以及在大使馆废墟中找到的部分手稿。看着他们,好像仍旧能看见许杏虎顶着枪林弹雨,记录战争的残酷与真实。
没有这些战地记者,我们无法想象战争的残酷,和平的珍贵。是他们用血肉之躯,让我们看到了那个年代真实的南斯拉夫。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bf7a679a735e441a520606fd29968e3f.jpg)
许杏虎牺牲后,也被追授了“人民的好记者”的称号,南斯拉夫的大使馆也为他修建了纪念碑。
连南联盟都认可了他的牺牲,授予了他授予“南斯拉夫之星”勋章。
但是这位人民的好记者再也回不去他的故乡了。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14430b1560f77bfd7b4bbeb378295d17.jpg)
如今已经过去二十多年,杏虎村当地已经发展起来了,还有了属于自己的特色产品。
每年许杏虎祭日的时候,仍旧有人去许杏虎的坟前,郑重的放上一束花。
他们有的是当地的村民,有的是对这位人民记者敬佩的百姓,还有的在战争中幸存的南斯拉夫人民,千里迢迢来为这位烈士献上自己的敬意。
这位为民牺牲的记者,永远不会被人们遗忘。
参考链接外交部:中国人民不会忘记北约犯下的这一野蛮罪行 光明网
缅怀“人民的好记者”许杏虎、朱颖 光明网
许杏虎烈士故居:和平的春天续写英雄战地日记_中国镇江金山网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8edcd030789672296bc1cf107af3447c.png)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c56585997640fd48e7f6ca798b3f8649.png)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52d6692bc54138603935f621525ebd3d.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