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海最幽暗处那些凹凸不平的金属岩块是否能在缺乏阳光的环境下制造氧气?部分科学家认为确有可能,但另一派学者对所谓"暗氧"在海底深渊产生的说法提出质疑。

这一发现于去年七月发表于《自然·地球科学》期刊,对地球生命起源的传统认知形成挑战,在学界引发激烈论战。该研究结果对渴望开采多金属结核中贵金属的矿业公司亦具有重要影响。研究人员指出,马铃薯大小的结核可能通过电解作用产生足够电流将海水分解为氢气和氧气。这动摇了学界长期持有的观点——生命起源的关键在于27亿年前生物体开始通过光合作用(需光照)制造氧气。
"深海新发现叩问生命起源之谜",苏格兰海洋科学协会在随论文发布的声明中如是说。环保人士认为,暗氧的存在恰恰表明人类对深渊生态知之甚少,更印证了深海采矿将带来不可承受生态风险的观点。"绿色和平组织长期致力于阻止太平洋深海采矿,因其可能破坏脆弱的深海生态系统,"该组织声明,"这一惊人发现凸显了行动紧迫性"。
这一发现在克拉里昂-克利珀顿断裂带海域取得,这片广袤的太平洋底域位于墨西哥与夏威夷之间,正日益成为矿业公司的关注焦点。在四千米深的海底,散落着富含锰、镍、钴等电动汽车电池所需金属的多金属结核。相关研究由加拿大深海矿业公司The Metals Company部分资助,初衷是评估采矿活动的生态影响。该公司环境主管迈克尔·克拉克批评该研究存在"方法缺陷",认为结论"更可能源于拙劣的实验技术与不严谨的科研态度,而非某种前所未见的现象"。
自论文发表以来,已有五篇反驳性学术论文提交评审。德国GEOMAR研究所生物地球化学家马蒂亚斯·黑克尔指出:"研究既未提供明确证据,亦留下诸多疑问,学界需通过重复实验验证真伪。"法国海洋开发研究院地球化学专家奥利维耶·鲁索质疑称:"深海采样本就充满挑战,检测到的氧气或为仪器残留气泡。且形成于千万年前的结核如何维持持续电流?这如同电池经久不衰般难以想象。"
面对质疑,论文作者安德鲁·斯威特曼团队表示正在准备正式回应,并强调"此类学术交锋是推动学科发展的常态"。这场围绕暗氧的论战,恰似深海中的暗流,正悄然重塑人类对生命起源与深海奥秘的认知版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