汧阳王朱诚洌:庶子可否袭爵?孝宗认定的典范,差点因无嫡子除封

钱越说史 2024-07-19 16:51:54

建国后,在汉字简化政策的推动下,掀起了一波由繁到简的城市改名浪潮。1964年9月10日经国务院批准,陕西省14个带有生僻字的县级以上地名一夜之间更名,其中便有现如今的千阳县。

千阳县,本名汧阳县,得名于渭河中段北岸一级支流汧水,因位于汧水之阳而名(一说得名于汧山之阳)。汧阳县地处关中平原西陲,历史悠久,是周王朝和秦国的肇始之地,号称西岐的周原,及汧渭之会与雍城等秦国早期都城,都位于其周边,拥有数千年建县史。因“汧”属于生僻字,代之以同音字“千”,从此水称千河,县名千阳,山谓千山。

千阳县千湖国家湿地公园

明代有一个以千阳之名为爵号的郡国,它便是秦藩汧阳郡国。出身大明第一亲藩的汧阳王府两代郡王都是贤王,然而弘治年间,被明孝宗亲自奉为宗室典范的第二代汧阳王朱成洌去世后,皇帝突然翻脸不认人,以没有庶子袭爵制度为由禁止其庶长子袭爵,只允许其以本爵管理府事。

究竟怎么回事呢?且让我们从朱成洌这位第二代汧阳王聊起。

孝感动天的汧阳王

朱成洌(音liè),生于天顺二年(1458年),为汧阳端懿王朱公鏳(音zhēng)的嫡子,生母汧阳王妃马氏。

实录对朱公鏳诸子的记载非常混乱,天顺元年(1457年)八月赐其嫡子名诚渼,三年四月又赐其嫡子名曰诚洌,当年九月又赐其第二子名曰诚涺,成化三年(1467年)七月赐其第二子曰诚汘,五年二月赐其次子曰诚浙,五年五月赐其第三子名曰诚涞,十六年(1480年)十一月赐其第二子名曰诚辩(改言为水),弘治三年(1490年)十一月赐其庶第四子曰诚涟。由此可以推测,朱公鏳至少有八子,而然夭折率奇高,存活下来的没几个。嫡长子朱诚渼显然夭亡了,是以朱成洌得以成为事实嫡长子,被册立为汧阳王长子。

弘治八年(1495年)六月初八,汧阳端懿王朱公鏳薨逝,在位50年,享年60岁,正好一甲子。随即由朱成洌这个继承人主持丧礼并管理府事。

弘治十年(1497年)十一月二十七日,明孝宗驾临奉天殿主持传制仪式,正式册封已经满孝的朱成洌为汧阳王。

朱成洌的祖父秦康王为人虽不怎么靠谱,可对子嗣的教育很是重视,在他的培育下,朱公鏳成为淡泊名利的一代贤王。受乃父影响,朱公鏳兄弟同样重视后辈教育。成化六年(1470年)六月,秦王朱公锡、汧阳王朱公鏳兄弟同时上疏为诸子求取书籍,明宪宗赐予《孝顺事实》等书。

在老父亲的着力培养下,朱成洌成长为一位以孝著称的贤王。

生母汧阳王妃马氏去世时朱成洌尚幼,其后父王又续娶张氏为继妃。他对父王和继母恪尽孝道,每日必问安,每食必在侧。但凡父母罹患疾病,必衣不解带的侍奉在侧,汤药必先亲口品尝再行递进,以至于忙的食不知味,脚不沾地。到了晚上,又向北极星下跪祷告,祈福免灾,请求以自身来代替父母受难。

北辰:北极星、帝星

父王朱公鏳去世时,他心痛的哀毁欲绝。守丧期间,又完全按照礼制寝苫枕块,每日粗茶淡饭、酒肉不沾。临近出殡之日,突然天降大雨,导致道路泥泞,难以成行。为此他又诚心诚意的向老天祷告,请求让老龙王收了神通,以免错过吉时。出殡之日果然云开雨霁。

作为孝子自然要送父王最后一程,为此他早早打了报告,获得朝廷准许。当日他一路随着送葬队伍往返四十余里,全程徒步而行,途中悲号不已。

葬礼刚刚完成,大雨再次降临。可以说老龙王给予了朱成洌特殊关照,真叫是孝感动天。

朱成洌的孝行所引发的天地异象并非只此一项。朱公鏳落葬次日,坟头长出一株一茎双穗的禾苗和一蒂两实的瓜秧,这两种现象在古代都被视为“祥瑞”,故称“嘉禾”、“嘉瓜”,认为是老天对人间德行的奖赏。

此外,大群乌鸦聚集在墓旁柏树上日夜哀鸣。没错,就是乌鸦。在中国古代乌鸦在大多数时候被认为是祥瑞之鸟,能够带来好运和喜庆。甚至一度被抬高到神鸟的地步:太阳神鸟金乌。又因相传乌鸦长大后会反哺其母,还被赋予了孝道和忠诚的象征意义,代表孝顺和忠于伴侣及家庭,与二十四孝同为孝道典范的成语:慈乌反哺,就源于此。直到宋代以后乌鸦因其颜色及叫声等问题,预示着不吉之声才开始喧嚣尘上,逐渐取代其祥瑞之鸟的地位,成为民间主题认知。但及至明朝,乌鸦祥瑞之鸟的名头依然存在,墓前慈乌任然是一种祥瑞。

乌鸦

居丧期间,三年如一日的遵循孝道。满孝之后,思及生母马氏早逝,自己没能好好尽孝,遂又为母追服茹素二十七月,以尽孝道。

弘治十四年(1501年)冬,漫天大雪之中,萱草竟然一反常态的傲然绽放,那艳丽的花色、优美的花姿,令人们在赞叹之余,不禁视其为祥瑞,预示着本地有谦谦君子感动了老天。一番排除之后,所有人都认为这是汧阳王殿下孝感所致。

当年十一月,秦藩长史司上疏为汧阳王表功,称他孝义出于天性,自长子时代起便恪尽孝道,连上苍都被他说感动,屡屡降下祥瑞之兆,请求朝廷给予表彰,以为宗室典范。

宗室之中能有如此人物,明孝宗自然很是振奋,他身为皇族大家长,族中贤良辈出自有一份功劳,是以得奏之后立马下令对朱成洌进行赐敕奖谕。

向来对宗室比较吝啬笔墨的《明实录》,对朱成洌的孝道不啬笔墨的花了二百多字进行介绍,可见朝廷对其孝行认同之深。

明末著名学者、史家焦竑,有感于汧阳王朱成洌的孝道,在其所著的《国朝献徵录》中也不惜为其单开一传,专门介绍其孝行。这都已经被树立为孝道榜样了,可见朱成洌之孝在当时的影响之大。

也因此朝廷对他也算照顾有加。比如号称天堂的苏杭引领者当时的风尚,江南的绫罗绸缎是各地达官贵人、天潢贵胄想要收入囊中的珍品。自明初起,各地宗王间或会奏请准许其派人赴江南购买绫罗,但基本上都被打回。有人不信邪,偷偷派人前去采购,一旦被朝廷发现,少不得要安顿批评,乃至降罪。

萱草

然而当弘治十三年(1500年)五月朱成洌上疏朝廷,提出想要派人赴杭州购买罗叚时,明孝宗给予了方便,命都督府给出勘合,特许他派人前往采购一次。

“丙子,秦府汧阳王诚洌、永寿王秉欓各奏:欲遣人往杭州府收买罗叚。得旨:许往一次,后不为例。仍行中军都督府出给勘合,行潼关卫知之。”(《明孝宗实录》)

庶子袭爵风波

以当时的标准,朱成洌真真切切地是一位贤王,奈何在位时间并不长。弘治十五年(1502年)十一月初十,也即受到皇帝表彰的当年,汧阳王朱成洌薨逝,在位6年,享年45岁,朝廷赐谥曰安裕。

按理来说,这种贤王辈出的郡国,朝廷多少会给一些特殊照顾,以奖励后来者。可明孝宗倒好,前几个月还在把对方树为宗室典范呢,结果这人刚一走,就翻脸不认人了。

朱成洌为汧阳王长子时迎娶王氏为夫人,夫妻二人琴瑟和谐,奈何王氏未能与其白头偕老,一早就香消玉殒。正妻亡故后,他未再续弦。弘治十二年(1489年)三月,在他的奏请下,王氏被追封为汧阳王妃。

唯一的缺点是王氏无子,也就是说朱成洌没有嫡子,只有庶子。其庶长子朱秉榛生于弘治三年(1490年)七月初四,生母刘氏。按照惯例,汧阳王爵当由他承袭。

然而当满孝的朱秉榛于弘治十八年(1505年)四月上疏朝廷,请求袭爵时,明孝宗表示《皇明祖训》之中并无郡王庶子可以袭封的条款,因此直接剥夺了他的继承权,只准许他以镇国将军本职奉祀。

“戊寅……秦府汧阳安裕王庶长子秉榛乞袭封父爵。礼部会议谓《皇明祖训》无郡王庶子袭封之制,请止授以镇国将军,俾奉祀事。从之。”(《明孝宗实录》)

明孝宗剧照

果真如此吗?

的确,《皇明祖训·职制》只提及“郡王子孙有文武材能堪任用者,宗人府具以名闻朝廷考验,换授官职,其升转如常选法”,也就是说,郡王之子需要经过遴选才能授予官职,注意是官职,而非爵位,且可以按常选之法获得晋升。关于郡王子孙的初授官职:子授镇国将军、孙授辅国将军、曾孙授奉国将军、玄孙授镇国中尉、五世孙授辅国中尉、六世孙以下世授奉国中尉。

可别忘了《祖训》还提及“郡王受封并郡王嫡长袭封者”,所谓“嫡长”并非单指嫡长子,而是指嫡长子继承制,也即《祖训》明确规定郡王一级“父死子继”合理合法,这一点再抠字眼也无法否定。明孝宗与礼部显然是在无理取闹。

何况明太祖虽明确提出《皇明祖训》之内容一字不可更改,但时移世易,很多地方并不能适应后世的变化,故而自永乐朝起变通甚多。比如《祖训》只提及皇太子的嫡长子可授予皇太孙,而亲王诸子中,嫡长子受封王世子,其余诸子授予郡王,庶子只有等待父母都年满五十,才可由郡王晋升王世子。

但受支系伦序制度影响,永乐朝蜀世子朱悦燫去世后,参照皇太孙制度,册封其嫡长子朱友堉(音yù)为蜀世孙。其后授予世子嫡子世孙之位成为常态,随着时间推移甚至还出现了世曾孙。对了,授予晋庄王朱钟铉曾孙朱知烊世曾孙一职的方子,也是此时此刻要求严格执行《皇明祖训》的明孝宗开出的。怎么彼时就不嚷嚷着要遵循《祖训》了呢?

可以说,大明历朝历代在执行《皇明祖训》时,充分发挥了主观能动性,进行改进与修补,郡王世袭罔替便是其中之一,为此参考亲王,弄出了诸如郡王长子、长孙等代表继承人身份的头衔。

当然为控制宗室规模,特别是高阶宗室规模,对郡王继承权也作了诸多限制。比如嗣子、侄子无继承权,只允许父死子继和兄终弟及等。但直到弘治朝,郡王的继承制度依然不算严苛,别说是庶子,即便是庶弟也可以袭爵。

西安世博园

比如同为秦藩下属支系的保安王家族,弘治八年(1495年)七月,嫡出的保安荣穆王朱诚潢去世,随后由其庶七弟镇国将军朱诚渌进封。弘治十四年(1501年)六月,在位仅仅四年的朱诚渌去世,大宗再次绝嗣。弘治十六年(1503年)三月,其庶九弟镇国将军朱诚漖上疏请求袭爵,被朝廷以庶子传袭只许一次为由所拒,只允许他以本职奉祀。

“壬午,初秦府保安王诚潢无嗣,其次弟昭和王诚渌袭封,亦无嗣。镇国将军诚漖,第五弟也。既奉命掌理府事,复请袭封,命礼部议处。尚书张书议谓:‘《祖训》有云:亲王未有嫡子,其庶子止为郡王,郡王子孙止授以本等官职。今诚潢、诚渌系保安王庄简庶所生,已今二次傅袭,难以再及诚漖。’上命会多官议处,并查群王袭封事例,明白以闻。昇等两集文武文臣会议,终以为群王袭封载在《祖训》,未有庶子袭封之文。先年间有庶子传袭者,然俱止袭封一次,与《祖训》之意不合。况诚漖乃庶第五子,未可援例,请止令以本等官职奉保安王宗祀。从之。”(《明孝宗实录》)

何况同样是弘治朝,庶出的秦藩永寿恭和王朱秉欓(音dǎng)、晋藩西河恭定王朱奇溯、周藩遂平康穆王朱安洛、原武恭顺王朱安淇、蜀藩华阳恭顺王朱宾泟(音chēng)等为何可以袭爵,他朱秉榛就不行?

所以明孝宗的旨意很没道理。故明武宗上台后给予了纠正。正德三年(1508年)三月,朝廷正式册封朱秉榛为汧阳王,夫人嵇氏为汧阳王妃。

朱秉榛也是一位为人低调、醉心文学的贤王,是以实录中关于他的记载极其稀少,不过在文学上还是颇有建树。

正阳宫《重修正阳洞记》亭

正阳宫,又称正阳洞,位于咸阳市渭城区正阳街道杨家湾村北(现隶属于西咸新区),是道教全真派“北五祖”神仙之一,全真道祖师之一的正阳子钟离权出生与修道之处,为道教影响深远的传统宫观。道观建于塬坡之上,南临渭水,远眺终南,遗有明清以来的洞窟式道教建筑遗迹。

正阳宫东侧有一座新修的大亭子,内部安置着一方篆刻于正德十年(1515年)的石碑:《重修正阳洞记》,是一件十分珍贵的道教文物。碑身顶部中央刻有篆文图章“汧阳王府图书”,落款为“正德十年岁在乙亥中秋吉日,大明汧阳王撰”。这位汧阳王便是朱秉榛。

阿越说

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七月二十三日,汧阳王朱秉榛薨逝,在位47年,享年65岁,朝廷赐谥曰庄靖,属于分量十足的美谥。朱秉榛无嗣,汧阳王大宗绝嗣,因正德四年(1509年)朝廷重新更定郡王袭封制度,将袭封原则严格限定于父死子继,故而汧阳王府虽有旁支在世,可也只能眼睁睁地看着郡国被除封。传承三代,历时101年的汧阳郡国就此消失在历史长河之中。

三代汧阳王墓都已被发现。第一代汧阳端懿朱公鏳墓位于今西安市雁塔区曲江街道金滹沱村西约500米处,1999年8月因被盗墓贼盗掘而现世。2003年9月,又在此处先后发掘了第三代汧阳王朱秉榛,及端懿王妃马氏之墓,庄靖王妃嵇氏之墓。

第二代汧阳王朱成洌的墓,则位于西安市长安区大兆街道二府井村。该地原有一大二小三座高等级墓葬,大者居中,二小居东西侧,大者即王墓,“十年浩劫”中大小墓俱遭损,只留大墓土冢。

相关文章

汧阳王朱公鏳:当朝皇帝的高叔祖,却因秦王府大火差点结不了婚

交城王爵位之争:大宗绝嗣,堂兄弟全武行,结果被认定为冒封

安丘荣顺王朱当澻:为给母亲尽孝,甘愿放弃郡王爵位

蜀康王朱承爚:身为蜀成王庶三子,为何能在10岁被封为世子

周简王朱有爝: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兄弟大乱斗,笑到最后的庶四子

4 阅读: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