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过几天,第14届珠海航展即将在珠海拉开帷幕。不出意外的话,国内的一些先进装备将大放异彩。我国的军工大发展时代也很可能即将到来。
何出此言?
回看过去几十年国际环境变化和远处仍战火纷飞的俄乌冲突便知。
冷战时期,美国和苏联各自成立北约和华约两大军事组织进行争霸和对抗。与此对应的是,在军事装备领域形成了以美式和苏(俄)式两种武器制式和体系为主的全球军工体系。
这两种制式的武器装备各有特点和优势。美式军工装备款式多、制作精良、精度高、火力猛,苏式装备环境适应能力强、成本低、皮实耐操、维护简单。
苏-27战机
两强争霸的冷战时代,美国的盟友及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国家基本是清一色的美式装备,苏联及其小兄弟国家则基本是苏式装备。两种制式的武器装备是美苏两强争霸的最直接外在体现。这种情况直到海湾战争以及苏联解体才逐渐被打破。
1990年8月初,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对伊拉克入侵科威特事件进行武装干涉,海湾战争爆发。这场战争以一边倒的战况和全新的作战模式呈现在世人面前,美军及其美式武器装备在这场战争中大放异彩。
要知道,战前的伊拉克号称“中东雄狮”,世界第四军事强国,军队装备着全套的苏式武器装备。伊军拥有140多万的总兵力,陆军主战装备以苏式T-72主战坦克为主,空军装备有苏式标志性的米格系列战机:米格23、米格25以及米格29,其他轻武器也都是当时比较先进的苏式器械。但就是这纸面实力中东第一的伊拉克被以美式装备为主的多国部队打得丢盔弃甲:伤亡10万余人,损失战机324架,坦克3847辆;多国部队仅伤亡4232人,损失战机68架,坦克35辆。
F-16战机
海湾战争在让美式装备名声大噪的同时,也让世人对苏式装备及其作战体系的表现大跌眼镜。战后,苏式装备口碑大不如前,在国际军火贸易市场份额也日渐缩小。随后不久的苏联解体则进一步加剧了这种情况:原本全套苏式武器的东欧小兄弟国家缩小了武器采购规模甚至开始装备美式器械。这是苏式军工体系的第一次折戟。
苏式装备的第二次跌落神坛则发生于仍在进行的俄乌冲突之中。
俄乌战争进行到现在不但让世人看到了“全球军力第二”的俄军在实战中的拉胯,也让人们看到全套苏(俄)式武器装备的俄罗斯在军工发展和装备运用方面的落后和尴尬。俄军不但未能速战速决,反而出现了大量人员伤亡以及新式武器装备损失、使用落后武器装备的尴尬局面。
上世纪50年代的2S4重型迫击炮、60年代的BTR60装甲车、70年代的T-72主战坦克都被派上战场,甚至有新动员的入伍士兵到部队后拿到了一战时期的莫辛甘纳步枪。
不仅仅是武器生产能力和数量库存不足,俄乌战争还让世人看到了苏(俄)式高精尖武器及其作战体系神话的彻底破灭。
战争至今,俄罗斯累计损失了18架苏-34战机,超过总拥有量的十分之一;损失了23架先进的卡-52武装直升机,占其装备总量的四分之一。此外还有5架米-35、6架米-28等各型先进武装直升机以及“道尔”防空系统、苏-30SM战斗机、“莫斯科”号导弹巡洋舰等一系列先进或高价值的俄式武器装备被击毁。
由于缺乏足够的高精度制导弹药,俄军甚至只能驾驶先进的苏-35等战斗机挂载普通航弹进行轰炸;缺乏便宜、可用的无人机只能购买民用无人机投入战场。为了弥补各种高精度弹药和侦查设备的不足,俄罗斯甚至从伊朗大批量进口弹道导弹和无人机…
苏(俄)制武器多年积累下来的先进、可靠甚至易于生产维护的印象被俄乌战争毁得一干二净。
不破不立,此消彼长。在整体市场需求稳定,苏(俄)式军工装备衰落和市场份额不断缩小的同时,我国的一些军工装备近几年却慢慢在国际市场上赢得了信誉和口碑。先有中东土豪大批量购买军用无人机,后有巴基斯坦批量采购我国的主战机型歼-10和武装直升机Z-10。最近,有传闻苏丹也将购买歼-10战机。
一个能生产先进四代战机,工业产值最高和门类最齐全,政治又独立自主的国家,理应在国际军工贸易市场上获得它应有的地位和市场份额。就当下的全球局势的发展情况来看,这种趋势也日趋明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