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外交部原部长,1985年被邓小平怒批“胡说八道”,活到了98岁

邴原与世界 2024-10-08 03:32:14

1936年,中国正处于风雨飘摇之际。日本侵略者虎视眈眈,国内局势动荡不安。就在这个关键时刻,一位名叫黄华的年轻人,做出了一个改变自己命运,也为中国革命事业添砖加瓦的重大决定。他放弃了即将到来的毕业考试,毅然决然地加入了红军。这一决定,不仅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更为中国的革命事业和外交舞台增添了一位杰出的人才。

那是1936年的春天,燕京大学的校园里春意盎然。即将毕业的黄华正在为即将到来的毕业考试做准备。就在这时,一个振奋人心的消息传来红军在陕北胜利会师了!这个消息像一颗石子投入平静的湖面,在黄华心中激起了阵阵涟漪。

作为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年轻人,黄华深深感受到了祖国此刻的危难。他心想"我作为一名年轻人,难道就只能坐在教室里读书吗?国家现在这么危险,我应该为她做点什么!"就这样一个大胆的想法在他心中萌生了。

黄华下定决心要加入红军,为国家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可是,该怎么去呢?就在他踌躇不决的时候,机会来了!

当时在燕京大学任教的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一直支持学生参与抗日运动。黄华正是他的一名活跃学生。斯诺得知黄华想要加入红军的想法后,眼前一亮。他正打算前往苏区进行采访,需要一名得力的翻译。他向黄华发出了邀请。

黄华听到这个邀请,简直喜出望外。这对他来简直是天上掉下来的馅饼!不仅能实现自己加入革命的愿望,还能近距离接触革命领袖,了解革命的真实情况。他二话不立马答应了下来。

就这样黄华踏上了一段改变他一生的旅程。一路上,他们翻山越岭,历经艰辛,终于来到了陕北革命根据地。

在这里,黄华亲眼见到了毛泽东、周恩来等革命领导人。这些人的风采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为革命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作为斯诺的翻译,黄华不仅帮助记录下这些革命领导人的故事和思想,还亲身感受到了红军战士们的艰苦奋斗和崇高理想。这段经历让他更加坚定了自己的革命信念。

经过一段时间的采访,斯诺将所获取的资料整理成书,这就是后来闻名世界的《红星照耀中国》。这本书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国共产党和红军为争取独立与正义所做出的努力,让更多人了解了毛泽东和红军的真实面貌。

黄华的表现得到了党组织的认可。同年,他经受住了党的考验,破格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这对于一个刚刚接触革命的年轻人来无疑是莫大的荣誉。随后,他被安排到延安学校学习,为今后的革命工作做准备。

在延安学习期间,黄华如饥似渴地学习马列主义理论和革命知识。他深深感受到,要改变中国的命运,光靠个人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要动员更多的青年加入到革命队伍中来。

黄华开始积极地投身到动员和组织青年的工作中。他四处奔走,宣传抗日救国的理念,鼓励更多的青年投身革命。在他和其他同志们的共同努力下,全国青年抗日救国联合会应运而生。这个组织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

虽然黄华没有亲自上战场打仗,但他以自己的方式为抗战做出了巨大贡献。特别是在担任外事联络科长期间,他面对复杂的国际局势,顺利地协调各方关系,为国家的外交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新中国成立后,黄华被调到外交部工作。凭借着出色的外语能力和敏锐的政治洞察力,他很快就在外交领域崭露头角。他积极参与并推进了多项重要的国际事务,因为能力出众,便跟着周恩来总理参加了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

在1954年的日内瓦会议上,黄华作为中国代表团的发言人,不仅在各国记者面前展现了彬彬有礼和幽默风趣的形象,更以其深邃的外交智慧和敏锐的洞察力,成功地传达了中国政府的立场和观点。他的表现不仅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也为中国在国际舞台上树立了良好的形象。

有一次,一位外国记者问他"中国代表团为什么总是笑眯眯的?"黄华巧妙地回答"因为我们心里装着14亿中国人民的利益和全世界人民的和平愿望。"这番话不仅化解了记者的刁难,还展现了中国外交官的智慧和胸怀。

1955年的万隆会议上,黄华再次以其卓越的外交才能,推动了会议的成功召开,为中国赢得了更多的国际支持和认可。他和周恩来总理一起,成功地化解了会议期间的各种矛盾,推动了亚非国家的团结合作。

黄华的外交生涯不仅限于参加国际会议,他还被选为与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谈判的三人小组成员,见证了中美关系缓和迈出的重要一步。在与基辛格的谈判中,黄华展现了高超的谈判技巧和战略眼光,为中美关系的改善做出了重要贡献。

1971年,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这是一个历史性的时刻。黄华作为中国代表团的副团长,与乔冠华一起,为这一重大突破做出了重要贡献。当时,乔冠华在大会上的微笑被西方记者形容为"震碎了联合国议事大厅的玻璃",而黄华则是这一历史时刻的见证者和参与者。

随后,黄华成为中国首任常驻联合国及安理会代表。在联合国的舞台上,他积极为香港和澳门回归做出贡献,展现了中国外交官的智慧和担当。

外交工作并非总是一帆风顺的。1985年,全国人大和政协开会期间,一位香港女记者就中英香港问题对黄华进行采访,问及是否会在香港驻军。作为一个经验丰富的外交官,黄华深知这个问题的敏感性,无论如何回答都可能被曲解。他机智地拒绝回答这个问题。

谁知道,没过多久,他就接到了邓小平同志的电话。邓公在电话中十分生气地说"你这简直就是胡说八道!"黄华一头雾水,不明白发生了什么事。

原来这个记者见从黄华这里得不到想要的答案,又去采访了耿飚。耿飚当时的回答也很模糊"我们可能不一定驻军吧。"谁知这句话直接被女记者曲解成"不必驻军"。这与中央的立场完全相反,而邓小平还以为是黄华说的这番话,这才对他进行了批评。

黄华立即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他找女记者要录音,但对方推三阻四不肯给。这明显是一场栽赃诬陷。黄华主动给邓小平打电话,解释自己从未在任何场合谈过香港驻军的问题。

第二天,邓小平听到了录音,才明白自己误会了黄华。他立即给黄华道歉,表示自己错怪了他。这件事充分展现了黄华作为外交官的谨慎和智慧,也体现了老一辈领导人的高尚品格。

黄华同志一生都在为中国的外交事业奋斗。他的忠诚、正直和无私奉献精神,使他成为了中国外交界的一颗璀璨明星。他参与了许多重大外交事务,为中国在国际舞台上赢得了尊重和地位。

2010年11月24日,黄华同志在北京逝世,享年97岁。他的逝世是中国外交界的重大损失,但他的精神和对国家的贡献将永远被后人铭记。

回顾黄华同志的一生,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平凡而又伟大的中国人。他从一个普通的大学生,成长为中国外交界的杰出代表,这个过程既充满艰辛,又令人敬佩。他的故事告诉我们,只要有坚定的信念,勇于为国家和人民奉献,每个人都能在自己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贡献。

10 阅读:6299
评论列表

邴原与世界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