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民熏腊肉被罚200元,“教育管理费”引争议

博青玩转趣事 2025-01-06 09:24:43
一、事件回顾:六旬老人的遭遇

近日,四川省广安市发生了一起引发广泛关注的事件。一名六旬老人在自家屋内熏制腊肉,这本是当地延续多年的传统习俗,却没想到招来了麻烦。

2024 年 12 月 24 日晚,市、区生态环境局工作人员在大气污染防治巡查时,发现金狮社区 10 组的这位老人在家露天熏制腊肉。随后,金狮社区工作人员迅速赶到现场制止。基于《金狮社区居民公约》,他们以 “教育管理费” 的名义,向老人开出了 200 元的罚单,并要求老人写下保证书。

从网友曝光的手写保证书可以看到,老人写道:“因昨晚我在自己家熏制腊肉是不对的,我现在知道错了,保证今后再也不在自己家熏腊肉,如果再不听话,一旦发现我在自己家熏腊肉,愿接受任何处罚。” 落款时间为 2024 年 12 月 25 日。而手写收据上则明确写着:“今收到金狮十组居民某某,熏腊肉教育管理费 200 元整。” 这一事件经网络发酵后,迅速引发网友热议,大家对社区的这一处罚行为众说纷纭。

二、官方依据:环保禁令

这一处罚并非毫无依据可循。早在 2024 年 12 月 3 日,广安市生态环境局、公安局等多部门就联合发布了《关于开展 2024 年度广安主城区腌腊制品免费集中环保熏制的通告》。通告明确指出,为防治冬季熏制烟尘污染,切实改善广安主城区环境空气质量,满足群众生活需要的同时规范腌腊制品熏制行为,在广安主城区周边设置了 5 处腌腊制品免费集中环保熏制点。与此同时,通告着重强调,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在主城区环保熏制点外熏制腌腊制品,范围涵盖城南片区、城北片区、协兴片区、官盛新区及广安经开区(含枣山片区)等城市建成区。对于擅自设置腌腊制品熏制点或违规开展熏制活动的,将由综合执法(城管执法)部门依法查处。在此事件中,老人在家中露天熏制腊肉,显然违反了这一规定,这也成为了后续社区进行制止并处罚的官方依据。

三、社区行动:简单粗暴的管理

在这一事件中,金狮社区的行为引发了诸多争议。社区工作人员依据《金狮社区居民公约》进行罚款,其初衷或许是为了通过 “教育管理费” 的形式,让居民认识到违规熏制腊肉对环境的危害,从而达到警示教育的目的。然而,这种做法却存在诸多不妥之处。

首先,社区作为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其本身并不具备行政处罚的权力。尽管有居民公约作为依据,但公约不能与法律法规相抵触。在此次事件中,向居民收取罚款并开具手写收据的行为,涉嫌违法设定处罚措施,侵犯了群众的合法财产权。

其次,从执行过程来看,社区工作人员的做法简单粗暴。面对一位六旬老人,在未充分沟通解释相关政策法规的情况下,直接罚款并要求写保证书,缺乏应有的人情味。而且,手写收据不规范,没有公章,容易让人质疑资金的流向与用途。

好在事件引发舆情后,协兴镇人民政府迅速做出回应。金狮社区已于 2025 年 1 月 1 日将 200 元退还给老人,并对社区相关人员进行了严肃批评教育。这一处理结果在一定程度上安抚了民心,但也让人们对基层治理中的执法权界定、工作方式方法等问题,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四、争议焦点:法理与民俗的碰撞

(一)社区处罚的合法性存疑

在此事件中,一个关键的争议点便是社区处罚的合法性问题。根据我国法律规定,行政处罚权通常由特定的行政机关依法行使,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如社区居委会,并不具备这一权力。金狮社区依据《金狮社区居民公约》,以 “教育管理费” 的名义对老人进行罚款,这一行为实际上是对行政处罚权的僭越。即便居民公约旨在规范社区居民行为,其内容也不能与法律法规相抵触。一旦公约设定了类似罚款这样的处罚措施,便涉嫌违法,侵犯了居民的合法财产权。从法律层面看,社区的这种做法站不住脚,凸显了基层治理中对执法权界定不清的问题。

(二)传统民俗该何去何从

熏腊肉在我国川渝等地区有着悠久的历史,是当地传统习俗的重要组成部分。每到寒冬腊月,家家户户挂起腊肉,那烟火熏制的香气,承载着浓浓的年味与乡愁,是数代人传承下来的生活记忆。如今,出于环保等因素考虑,多地推行集中熏制,禁止私熏腊肉。但对于老一辈人来说,传统的熏制方式不仅是制作美食,更是一种情怀与习惯。强制禁止私熏腊肉,虽有环保考量,却在一定程度上切断了民俗文化的延续脉络,引发了网友们对传统民俗逐渐消逝的担忧。如何在保护环境与传承民俗文化之间找到平衡,成为摆在当地政府面前的一道难题。

五、背后问题:环保与民生的平衡

(一)集中熏制的实际效果

当地推行集中熏制,旨在防治冬季熏制烟尘污染,改善空气质量,出发点固然值得肯定。然而,目前并没有足够权威的数据和资料来有力论证集中熏制在环保方面究竟取得了多大成效。虽然理论上集中处理烟雾相对分散熏制更便于管控,但实际操作中,集中熏制点是否真能将烟尘污染降至最低,仍有待考证。

此外,集中熏制点的容纳能力也是一个问题。随着年关临近,居民腌制腊肉的需求大增,5 处集中熏制点能否满足广安主城区所有居民的需求?若出现排队时间过长、供不应求的情况,居民的熏制热情必然受挫。而且,传统熏制腊肉讲究烟火与食材的微妙互动,使用无烟环保设备集中熏制,能否完美还原那熟悉的传统风味,让老一辈人认可,同样存疑。从现实反馈来看,部分居民依旧执着于在家熏制,这背后或许反映出集中熏制在实际推行过程中,并未达到理想的环保与便民双赢局面。

(二)村民选择背后的隐忧

村民明知有集中熏制点,却仍选择在家熏制,这一行为背后有着诸多无奈。一方面,集中熏制点的位置或许不够便利,对于一些居住偏远、行动不便的老人来说,往返路途耗费精力,还可能增加运输成本,相较之下,在家门口简单操作更为省心。另一方面,信息传达不通畅也是重要原因。尽管政府发布了通告,但在基层宣传落实过程中,可能存在死角,部分老人并不知晓通告详情,或是不理解违规后果的严重性,依旧按照多年习惯行事。再者,传统习俗的强大惯性难以在短时间内扭转,对于老一辈人而言,亲手熏制腊肉是深入骨髓的年节仪式,承载着浓浓的亲情与回忆,他们不愿轻易放弃。这些因素综合起来,反映出在政策推行过程中,配套的便民服务与深入细致的引导工作尚有不足,未能充分考虑到村民的实际困难与情感需求。

六、解决之道:人性化治理

此事件为基层治理敲响了警钟,也为后续改进工作提供了思路。在政策制定方面,基层政府应充分考虑民俗传统与群众实际需求,不能简单地 “一刀切”。一方面,要加大环保宣传力度,让群众深入了解烟尘污染的危害,主动配合环保工作;另一方面,集中熏制点的设置应更加科学合理,充分考虑地理位置、容量等因素,确保便民利民。在执行过程中,工作人员要强化服务意识,多些沟通解释,少些强制命令。面对违规行为,应以教育引导为主,耐心讲解政策法规,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让他们从内心认可并遵守规定。

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关乎民生福祉与社会和谐。只有在执法与服务之间找到平衡点,将人性化融入每一个治理环节,才能真正赢得民心,实现环保与民生的双赢,让传统民俗在新时代绽放新光彩,让基层社会治理之路越走越宽广。

0 阅读:7

博青玩转趣事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