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了二十余年的太子,在位仅十个月就去世,但他的事迹却能流芳百世。他就是明朝第四位皇帝——朱高炽,明朝唯一享“仁”字庙号的皇帝。朱高炽究竟有多厉害?为何能够获得如此高的评价?
01年幼受宠
朱高炽是明成祖朱棣和仁孝文皇后徐氏的长子。由于父亲战功赫赫,母亲贞洁贤淑,朱高炽自幼就深得爷爷朱元璋的喜爱,生下来就由马皇后亲自照看,就连名字都是朱元璋亲赐的。
年幼的朱高炽性格沉稳,喜欢读书,诸子百家都有涉及,而且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儒家思想中的“仁”更是对他影响颇深。这也是他最后能成为一代仁君的重要原因之一。
朱元璋经常带朱高炽一起看书。有时学习到深夜,爷孙二人便同塌而眠。可见朱元璋对这个孙子真的是宠爱有加。朱元璋还时常让他看奏章,以此锻炼他处理事情的能力。
一次,朱元璋命朱高炽与秦、晋、周三王的世子破晓时去检阅军队,可是其他三位世子很早就回来复命,唯独朱高炽迟迟未归。太祖问他缘故,他说清晨太冷,士兵们都还在帐篷里吃饭,他想等到士兵们吃完饭身子暖和点再检阅。
朱元璋见年幼的朱高炽如此的心存仁厚,更加的喜爱这个孙子。但是,朱高炽并没有因为太祖的喜爱就得意,反而更加努力的学习。他的学识与仁厚都为他的成就奠定了基础。
02宅心仁厚
朱元璋一次问朱高炽,唐尧,商汤的时候,都曾爆发过水旱灾害,以后大明也避免不这种天灾,你觉得百姓要靠什么才能渡过难关?靠上天的庇佑,还是自身的努力。
朱高炽想也没想,立马回答:“百姓能够度过天灾的难关,靠的不是老天,更不是自己,而是靠君主盛名的域名政策。”朱元璋觉得他说的很对,于是把他立为燕世子。
建文帝登基后,朱棣发动靖难之役,带着朱高煦和朱高穗前往一线作战,将朱高炽留在北京作为后援。都说前线是建功立业的最好选择,但是朱高炽是不这么认为。
朱高炽是认为,后援和前线同等重要,甚至更加重要。北京作为燕王朱棣的根据地,而朱棣又将北京的大部分兵力带走,只留下一万兵马,如果这时建文帝派人攻打北京,后果不堪设想。
朱高炽与将士们严密部署作战计划,还亲自到城中安抚百姓,让他们做好万全的准备,同时也告诉他们不要过于害怕。百姓都认为朱高炽仁者爱人,他礼贤下士,又亲近百姓,上下无不对他产生敬佩之情。
朱高炽的宅心仁厚,还体现在他对兄弟朱高煦的宽容上。他成为太子后多次被朱高煦诬告,朱棣查明真相后想贬朱高煦为庶人,朱高炽却不计前嫌,替他求情。
03足智多谋
朱棣出城没过多久,建文帝就派遣李景隆率领50万大军前来攻打北京。区区一万的兵力,怎么能够抵抗50万大军?但是朱高炽却创造了以少胜多的局面。
朱高炽强拖着行动不便的身体,亲自带领将士誓死捍卫北京。让李景隆没有想到的是,北京的抵抗十分顽强,一时难以攻破,只能继续围困。
晚上朱高炽便派人去偷袭敌营。李景隆的部队迟迟攻不下场,士兵晚上又时常受到骚扰,休息不好,李景隆只好退行数十里。
一天晚上,北风骤起,寒风呼啸,朱高炽令人一夜不断地往城墙上泼水,等到第二天早上,城墙上结了厚厚的冰。李景隆的士兵没办法用云梯爬上城墙攻打,只能等冰融化。
不久,朱棣率领军队归来,朱高炽乘势出城,与朱棣两面夹击李景龙军队,最后获得了战争的胜利。这场保卫战对整个靖难之役具有重要意义。
04成为太子
靖难成功,朱棣顺利登上帝位,册立徐氏为皇后。可对立太子一事却一拖再拖。朱棣最开始并不想立朱高炽为太子,因为朱高炽喜静不喜动,身体肥胖,连走路都需要两个人搀扶着走。
相比走路都需要人扶的太子,朱棣更喜欢性格与自己相似的二儿子朱高煦。但是朱高炽守城有功,朱棣在多番考量后还是决定立朱高炽为太子。
这就让争夺太子之位失败的朱高煦心里很是不爽,他多次诬告太子失德。本来就不待见朱高炽的朱棣对他的疑心更重了,于是朱棣就派遣礼部侍郎胡莹去监视朱高炽。幸亏胡莹是一个好人,他没有刻意去迎合皇上,而是到南京住了一段时间。
通过明察暗访,他发现朱高炽是尽职尽责,深受百姓爱戴。于是胡莹给朱棣写了一封信,信中介绍了朱高炽监国的七件事,以此举例说明,太子为人有理有节,恪守本分,从此朱棣不再猜疑这个太子。
朱棣在位二十二年,五次征战漠北,不在皇宫的时间将近二十年。在这二十年间,国家治理的事情都由太子管,这就是太子监国。然而这份差事虽然表面风光,却是个不折不扣的苦差。
监国非常辛苦,大大小小的事情都需要操心。每次朱棣出去打仗,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这些事都是由朱高炽来操办。朱棣驰骋沙场,朱高炽却在皇宫为了钱苦恼不已。
05治理江山
朱棣去世后,朱高炽接过了大明江山,开始了他十个月的仁政生涯。正是他在任期间做的这些事,充分体现了他的仁德爱民,让他流芳百世。
第一,他下令赦免因靖难而遭受责罚的大臣及家属亲眷。赎出被贬至教坊司和军妓院的人,并给他们土地,让他们回到原来的地方,安居乐业。
第二,朱高炽在位期间选用贤臣,裁撤冗官,鼓励百官上言进谏。官员敢于提建议,朱高炽也积极听取众人的谏言。达到了励志清明,提高国家办事效率的效果。
第三,朱高炽下令减免赋税。对于受灾的地区,无偿救济,开放山泽供农民渔猎,对流民不再使用刑罚,而是采取妥善安置的做法。这样一来,就大大减轻了百姓的负担。
改革科举制度。规定科举考试采取南六北四的录取方式,让南北的人才都能为朝廷效力。为朝廷广纳贤士,让有才能的人能够一展身手。此外,朱高炽还积极经营与蒙古关系,代替朱棣时期北征蒙古的策略。但是他始终没有放弃对蒙古使团与护士的严格监管。
朱高炽采取的这一系列措施,都使得明朝的生产力得到了空前提高,国家国泰民安,人民安居乐业。明朝进入了一个稳定且强盛的时期,这也是历史上人宣之治的开端。
洪熙元年五月,仅仅在为十个月的朱高炽去世了,享年48岁,被后人称为明仁宗。是明朝唯一享仁字庙号的皇帝,也是中国历史上仅四位被称为仁宗皇帝之一。这便是朱高炽在位时期的举措,短短十个月,却在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