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改北宋之陋习——“半山”王安石

努尔比说历史 2023-06-08 09:45:18

历史上,有很多次的变革,每一次都会有一些人牺牲,比如戊戌变法,比如张居正,比如王安石,这些变革,都是短暂的,但很快,就变成了一场悲剧,王安石去世,短短数年时间,整个北宋,就被大金大军吞并了,所以,如果不进行变革,那么,就会被淘汰。

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他出生于官员世家,走南闯北,见多识广,知道大宋虽然表面上风光无限,但暗地里却是内忧外患,民不聊生,所以他决定为官,通过变法改变世界。王安石二十二岁那年,就考上了进士,成了满朝文武的一员,可是,这一切,都离他的理想,还差得很远。一直到1067年,宋神宗登基,志向远大的宋神宗被王安石所感动,将王安石招进京,成为一名翰林院的大学士,向皇上宣讲他的改革理念,让皇上感动不已,说出了一句话:“大有为之日,还在今日。”两年之后,宋神宗终于将所有的反对都压了下去,任命王安石为丞相,在宋代,丞相之位多人,但王安石深得宋神宗的器重,却是一个足以扭转局面的人物。在宋神宗看来,不仅是原本就给他带来了巨大的压力的辽,如今又多了一个新兴的西夏,所以他必须要有一位贤明的大臣,而王安石无疑就是其中之一。第二年,王安石又受命于朝廷,被提升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可以说,他已经掌握了足够的权力,可以施展自己的手段了。

王安石在这段时间里,不断的进行着各种变革,比如均输法,比如青苗,比如交易,比如免除劳役,比如方田均赋税等等,而宋太祖时期的兵权体系,也不再适用于当时的局势,因为辽,西两大强国的威胁,光靠一个中央禁卫军是不够的,于是,他又推出了一系列的保甲,保马之策。从每年一次的轮值,变成了长期的统帅,这样可以提高士兵的实力。1071年,他改变了当时北宋的科举制度,取消了以诗取人,改以明经取人。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对原来的封建主义阶层的影响力不断扩大,最后,各方组成了一支非常强大的、固执的力量,也就是所谓的顽固派。双方在朝中争斗不休,王安石因为得到了宋神宗的大力扶持,一路高歌猛进,最后司马光、韩琦等人又找了个太后做后台,搞得宋神宗不得不回心转意,而王安石则因为承受不住巨大的压力,告病辞职,这让神宗很是尴尬,但又舍不得王安石离开朝中,最后还是决定将王安石留下,于是王安石便开始排除异己,换而言之,大量提拔自己的人,有些操之过急了。而与王安石有分歧的,也有不少人退出了朝堂。就连司马光这样的大人物,苏轼这样的大人物,都退出了庙堂。之后保甲法在实施过程中出现了弊端,导致百姓没有得到好处,这就给了顽固派一个可乘之机,让他们以开封平民自残为借口,反对他们的做法,最后,在顽固派和太后的共同努力下,神宗最终妥协了。

1074年,发生旱灾,王安石以为,只要派出人手,就可以解决,但那些顽固的人,却趁机攻击王安石,不仅将高太后,还将曹太皇太后,也请了出来,神宗见状,便趁机将王安石革职,改任观文殿的大学士,王安石本想将吕慧卿、韩绛等人,任命为参知政事,但吕慧卿另有所图,不希望王安石回来,韩绛暗中向神宗禀告,将王安石召回,王安石重新坐上了丞相的宝座,但吕慧卿的离开,让新党四分五裂,王安石不得不从丞相之职上退下来,一千零八十五年,哲宗即位,司马光执掌丞相之职,将新法废黜,被称为“元佑更化”。此后数年,王安石无权无势,眼睁睁地看着他的新法逐渐瓦解,1086年,他因病去世,追封太傅。后来,也有不少人借着王安石改革的名头,对王安石进行了封赏,但都是一己之私,比如蔡京,他就经常说,他是继承了半山的遗愿,要改革,以此来安抚民心。王安石的改革由此而完全告吹,究其原因,还是在于他过于急功近利。即使取得了成效,也要经过一段时间的沉淀,最终王安石还是面临着巨大的阻碍,不能沉得住气,这就造成了底层推行过程中的诸多问题。不过,也不得不承认,他使经济、军力都有了长足的进步,更战胜了吐蕃,扭转了与西夏的战局,想必也正是因为如此,宋神宗才执意要将王安石推上丞相之位。

0 阅读:22

努尔比说历史

简介:希望大家喜欢我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