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诊治

元元的备忘录 2024-05-31 10:47:02
一 深静脉血栓形成(DVT)

是血液在深静脉内不正常凝结引起的静脉回流障碍性疾病,常发生于下肢。血栓脱落可引起肺动脉栓塞(PE),DVT与PE统称为静脉血栓栓塞症(VTE),是同种疾病在不同阶段的表现形式。

二 危险因素

深静脉血栓形成多见于大手术或严重创伤后、长期卧床、肢体制动、肿瘤患者等。

三 深静脉血栓形成临床表现根据发病时间,DVT分为

1 急性期:发病14天以内

2 亚急性期:发病15~30天

3 发病30天以后:慢性期

急性下肢DVT

主要表现为患肢的突发肿胀、疼痛等,患肢水肿、肌张力增高、皮肤温度增高,在小腿后侧和/或大腿内侧、股三角区及患侧髂窝有压痛。血栓位于小腿肌肉静脉丛时Homans征阳性(患肢伸直、足被动背屈时,引起小腿后侧肌群疼痛)、Neuhof征阳性(压迫小腿后侧肌群,引起局部疼痛)。

严重下肢DVT

患者可出现股青肿和股白肿,是下肢DVT中最严重的情况,临床表现为下肢极度肿胀、剧痛、皮肤发亮呈青紫色、皮温低伴有水疱,足背动脉搏动消失,全身反应强烈,体温升高,如不及时处理,可发生休克和静脉性坏疽。

四 诊断

1 对于疑似DVT的门诊和住院患者,建议根据患者的病史、症状和体征评估DVT风险等级。

2 由于 D-二聚体的检测特异度较低,推荐用于低、中风险等级疑似DVT 患者的排除诊断。对于高风险等级疑似DVT的患者,无需进行D- 二聚体检测,直接进行影像学检查即可明确诊断。

3 静脉超声是诊断DVT的首选影像检查方法。

4 顺行静脉造影是目前诊断下肢DVT的金标准。CTV和MRV目前不适宜作为常规检查。

注:其他病因诊断包括肌肉损伤、慢性水肿、浅静脉炎、血栓后综合征、关节炎、慢性静脉功能不全,蜂窝组织炎、腘窝囊肿、骨盆肿瘤、术后肿胀、多种混杂因素。

评分说明

本量表用于临床对DVT可能性的评估,总分≤0分为低危;1-2分为中危;≥3分为高危。若双侧下肢均有症状,以症状严重的一侧为准。

Well评分联合D-二聚体对DVT的诊断标准为:总分<2分且D-二聚体呈阴性,可排除DVT诊断;总分≥2分且D-二聚体呈阳性,考虑DVT诊断。{1,2}

五 DVT诊断流程

六 治疗

目前临床常有

(1)低分子肝素(如那屈肝素等):临床按体重给药,每次100U/kg,每12小时1次,皮下注射。

(2)维生素K拮抗剂如华法林:治疗初始常与低分子肝素联合使用,建议剂量为2.5~6.0mg/天,2~3天后开始测定INR,当INR稳定在2.0~3.0、并持续24h后停低分子肝素,继续华法林治疗。华法林对胎儿有害、孕妇禁用。

(3)直接Xa因子抑制剂:利伐沙班推荐用法:前三周15mgBid,维持剂量为20mgQD。

推荐一

早期DVT非肿瘤患者,建议直接使用新型口服抗凝药物(如利伐沙班),或使用低分子肝素联合维生素K拮抗剂,在INR达标且稳定24h后,停低分子肝素。

推荐二

早期DVT肿瘤患者,建议首选低分子肝素抗凝,也可以使用维生素K拮抗剂或新型口服抗凝药物。

推荐三

对于急性期中央型或混合型DVT,对全身情况好、预期生存期多1年、出血风险较小的患者,可首选导管接触性溶栓。如条件允许,可行经皮机械性血栓清除术与导管接触性溶栓联合清除血栓。出现股青肿时,应立即行手术取栓或经皮机械性血栓清除术、导管接触性溶栓等治疗。

对于病史7天以内的中央型或混合型DVT患者,全身情况良好,无重要脏器功能障碍,也可用手术取栓。

推荐四

成功行导管接触性溶栓或切开取栓后,造影发现髂静脉狭窄>50%,建议首选球囊扩张、支架置入术,必要时采用外科手术解除髂静脉阻塞。

推荐五

对单纯抗凝治疗的DVT患者,不推荐常规应用下腔静脉滤器(由于滤器长期置入可导致下腔静脉阻塞和较高的深静脉血栓复发率等并发症,待发生PE的风险解除后取出滤器),对于抗凝治疗有禁忌或有并发症,或在充分抗凝治疗的情况下仍发生PE者,建议置入下腔静脉滤器。

对于下列情况可以考虑置入下腔静脉滤器:(1)髂、股静脉或下腔静脉内有漂浮血栓;(2)急性DVT,拟行CDT(导管接触性溶栓)、PMT或手术取栓等血栓清除术者;(3)具有急性DVT、PE高危因素的行腹部、盆腔或下肢手术的患者。

推荐六 DVT的慢性期治疗

一:对于不伴有肿瘤的下肢DVT或PE,使用新型口服抗凝药物或维生素K桔抗剂。

其中继发于手术或一过性危险因素的初发DVT患者,抗凝治疗3个月;

无诱因的首次近端DVT或PE、复发的VTE患者抗凝3个月后,建议延长抗凝治疗。

二:伴有肿瘤的下肢DVT或PE,推荐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抗凝3个月后,建议延长抗凝治疗。

三:维生素K拮抗剂在整个治疗过程中应使INR维持在2.0~3.0,需定期监测。

参考文献:

[1] Wells P S , Anderson D R , Rodger M . Evaluation of D-Dimer in the diagnosis of suspected deep-vein thrombosis[J]. N Engl J Med, 2003, 13(1):15-15.

[2] Wells P S , Hirsh J, Anderson D R, et al. A simple clinical model for the diagnosis of deep-vein thrombosis combined with impedance plethysmography: potential for an improvement in the diagnostic process. J Intern Med. 1998; 243(5):15-23.

[3]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血管外科学组 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和治疗指南(第三版) [J] 中华普通外科杂志2017年32卷9期 807-812页

[4]中国微循环学会周围血管疾病专业委员会、下肢静脉腔内治疗专业委员会 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腔内治疗专家共识 [J]血管与腔内血管外科杂志2023年 5月 第九卷 05期

来源:17神经内科韩征宇医生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