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26日,一场被舆论称为“世纪破冰”的会面在圣彼得大教堂东北侧厅上演:美国总统特朗普与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在激烈争吵两个月后首次面对面,15分钟的闭门对话被路透社称为“重塑俄乌战局的最后一公里”。
这场原计划的三方会谈,却因特朗普强硬拒绝法国总统马克龙参与,演变为美乌“一对一”的隐秘博弈,而泽连斯基标志性的黑色战术夹克与两人近乎促膝长谈的姿态,更让这场外交交锋充满戏剧张力。
从“三把椅子”到“两人密谈”当日的会面现场堪称一场精心编排的权力剧。据《基辅独立报》披露,梵蒂冈工作人员最初在圣彼得大教堂侧厅摆放了三把红色座椅,分别对应美、乌、法三国领导人。
然而当马克龙试图加入时,特朗普却以手势示意工作人员撤走第三把椅子,坚持与泽连斯基“一对一”对话。法新社拍摄的现场照片显示,马克龙与泽连斯基热情握手后,被特朗普团队以“需优先处理美乌事务”为由请离会场。
这一细节被法国《费加罗报》解读为“美国对欧洲盟友的羞辱”,但也印证了特朗普政府试图单边主导俄乌谈判的战略意图——通过排除欧洲势力,避免法德等国为泽连斯基提供外交支持。
作战服VS宝蓝西装:无声的政治宣言泽连斯基的着装选择成为这场会面的首个焦点。不同于各国领导人统一的黑色正装,他身着乌克兰军品品牌M-TAC定制的黑色战术夹克,四个战术口袋与防弹内衬清晰可见。
这一“战衣”风格自2022年俄乌冲突爆发后便成为其标志,他曾在白宫直言“战争不结束,我绝不穿西装”。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特朗普的宝蓝色西装,在梵蒂冈肃穆的葬礼场合显得格格不入。
英国《卫报》分析认为,泽连斯基的战术夹克既是对特朗普此前“西装羞辱”的反抗(2025年2月白宫会面时,特朗普曾斥责其未穿正装),也是向国内传递“战时总统”形象的精心设计;而特朗普的亮色着装则延续其“打破外交惯例”的个人风格,试图淡化会谈的对抗性。
促膝长谈:15分钟的秘密交易闭门会谈的肢体语言暴露更多玄机。身体语言专家朱迪·詹姆斯分析现场影像发现,特朗普与泽连斯基的座椅间距仅80厘米,远低于国际政要会谈的1.2米安全距离。
两人身体前倾、膝盖几乎相触,特朗普更三次用手势强调观点,这与两个月前白宫会面时“隔桌对峙”的紧张氛围形成鲜明对比。
尽管乌克兰总统办公室仅模糊回应“讨论涉及人道主义走廊”,但路透社从知情人士处获悉,核心议题是特朗普提出的“黑海局部停火”方案:美方以恢复武器援助为条件,要求乌方默许俄军控制乌东四州,并接受美国托管扎波罗热核电站。
这种“以安全换领土”的交易,正是泽连斯基此前坚决反对的“投降式和平”。
马克龙“被拒”背后的美欧裂痕特朗普对马克龙的排斥绝非偶然。自2024年法国推动“欧洲自主防御倡议”以来,美法在乌克兰问题上的分歧日益公开化,马克龙主张的“渐进式和平”要求俄军退回2022年边界,与特朗普“速成协议”的诉求直接冲突。
此次梵蒂冈交锋前,马克龙曾试图联合英、德向泽连斯基提供“北约式集体防御”承诺,这一举动被特朗普团队视为“拆台”。
美国国务院匿名官员向《华尔街日报》透露:“我们不需要巴黎教基辅如何谈判,欧洲人总想把简单问题复杂化。”
这种单边主义姿态,不仅加剧跨大西洋盟友信任危机,也让乌克兰陷入“选边站”困境——若接受美方方案,将失去欧盟支持;若拒绝,则面临武器断供风险。
从“历史性会晤”到“平行线博弈”尽管泽连斯基在社交媒体宣称会面“可能成为历史性转折”,但实质进展仍存疑。特朗普在会谈后发文强调“俄乌已接近协议”,却只字未提具体条款,反而痛批《纽约时报》“唱衰美国外交”。
而乌克兰外交部次日声明重申“绝不承认俄占领土合法性”,与美方主张的“事实承认”立场形成直接对立。
这种“表面缓和、实质分歧”的态势,被国际危机组织专家理查德·高恩形容为“平行线博弈”:美方追求选举年的速成外交胜利,乌方坚守领土完整底线,而欧洲试图维系摇摇欲坠的战后秩序。
这场15分钟的梵蒂冈密谈,恰似俄乌战争的微缩镜像:当特朗普的宝蓝西装与泽连斯基的战术夹克在鎏金穹顶下短暂交叠,全球秩序的结构性裂痕已悄然显现。
正如海外媒体所言:“真正的和平从不诞生于撤走的第三把椅子,而是各方甘愿挤在同一张长凳上的耐心。”对此你们是怎么看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