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塔与星光——记国防科技大学教授王鹏

中国军网 2024-10-28 17:10:23

灯塔与星光

——记国防科技大学教授王鹏

■中国军网记者 刘雅娟 通讯员 周雨花 杨阳

桂子翩跹,拾花弄秋。

十月的国防科技大学校园里,桂花悄然绽放。细碎的金色花瓣,宛若星星,人从树下走过,落花细细香满衣。

从一名军校学员到青年科技专家,王鹏在教学和科研一线奋战了20余年,荣获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安全重大基础研究等项目10余项,荣立三等功2次……

王鹏近照

在别人眼中,他身上有很多光环。但王鹏说,他只是一个普通教员,一名把青春献给空天事业的科研工作者。从零起步,到奋发攀登,一路走来,攻坚的征程上满溢桂花香。

代码内外

从星河浪漫到剑指沙场

以眸绘梦,仰望无垠星海。对于太空,王鹏一直充满了向往。

2003年,王鹏考入国防科技大学。当时,年轻的他并不太清楚所学专业是干什么的,只是凭名字觉得应该是跟星辰大海有关。

带着对遨游太空的向往,王鹏沉浸在研究中。星河浪漫,是少年最初的梦想。很快,王鹏就取得了初步成果,并以优异的成绩于2009年提前攻读博士。

当时,王鹏所在的课题组承担了某工程的基础研究工作,研究基础相对薄弱、难度较大。

“这个方向是要解决部队战斗力提升的实际问题,会很具体,也会很难,而且越往后会越艰难,你愿意换到这个方向上去吗?”一次,导师吴杰教授找王鹏谈话,试着询问他的态度。

从浪漫前沿的太空领域到艰难具体的解决作战应用问题,这不仅是研究方向的调整,还面临着研究工作要从头起步和可能无法按时毕业的现实问题。

“我们所做的一切,不都是为了服务国防和军队建设需要么?”念及初心,王鹏没有丝毫犹豫地回答导师,“我愿意转换、愿意尝试,不管有什么困难!”

就这样,博士阶段的王鹏转向了完全陌生、更具为战特性的研究中。

梦想的轨迹与群星擦肩而过,化作弯腰埋头的躬身前行。

那些默默无闻的日子,大家的干劲分毫不减,所有人的想法只有一个:尽早把技术难关攻克突破、把成果运用到部队。

入学之初的王鹏

从项目一期、二期……直至完结,王鹏成了课题组中在这个项目里“摸爬滚打”最久的人。凭借敏锐的创新灵感,王鹏先后攻克多项核心技术,并取得成功应用。

“只要是部队需要的,再难也要解决;只要是对新质战斗力提升有帮助的,再久也要坚持。”王鹏常常这样说。

一次到部队调研,团队发现在执行任务过程中如何控制设备状态,是该单位官兵十分头痛的难题。 “能不能设计一套适用的系统?” 面对部队的请求,王鹏毫不犹豫把任务接了下来。

设计系统的过程中,王鹏与同事分析了十几个GB、成百上千条历史数据,确保每一步推导都严谨无误。他们还特别注重用户体验,力求让每一个功能都能为部队的实际工作提供帮助。

那段时间,王鹏与团队成员常常在部队一待就是好几天,工作的同时还兼顾培训基层技术人员。他时常鼓励当时还是研究生的周祥:“我们的工作不仅仅是完成一套软件开发,更是为军队打赢能力提升扎扎实实贡献力量。”

经过两年努力,他们设计出一套系统,彻底改变了有关单位原来的被动保障模式和数据事后分析方式。系统交付后,支撑了多次重大任务的圆满完成,相关单位对此赞不绝口。

台上台下

斯如灯塔,山海同明

某试验场,教学火箭飞行试验正在进行点火前的准备工作。从书本到应用,这是一次跨越千里的实战考验。

在王鹏的倡导下,该课题组在实践教学方面做出多种探索,把课堂搬进了实训场,立起了以提升打赢能力为导向的教学范式。

不仅如此,王鹏的课堂也充满了“战味”,不仅案例来自战场,课堂本身也“硝烟味”十足——

“方案为什么这么设计?你们的理由和依据是什么?”

“你们这种方案从理论上看很好,但在实际工程中不可行。”

……

在王鹏设计的“翻转课堂”上,学员们登台就课前布置的选题进行汇报,组间相互质询,师生共同评价。在他的课堂上,没有绝对的对错,只有不断的探索与尝试。

新的授课方式让学员们从“学好”到“好学”,在王鹏看来,“好学”比“学好”更重要。学好,会得到已知领域的答案;好学,将打开未知领域的大门。

“这里培养的学员,将走向明天的战场,成为军队建设的重要力量。我们的教学可以说是源头中的源头、基础中的基础、支撑中的支撑。”王鹏说,这就是军校教员的职责所在。

王鹏指导学员进行实验

20多年前,王鹏刚上大一,担任数学教员李建平的课代表。李教员上课几乎不用看教材,几根粉笔就把知识点板书得清清楚楚。每次下课,李教员总是把包背起,佝偻着腰,双手抱上一大摞作业本,用下巴压着,一步步走回家批改,下次课又抱回来。

这个身材并不高大的背影一直驻留在王鹏的记忆中。“做教员,就是要像李教员那样,像珍爱生命一样爱三尺讲台,像爱护孩子一样爱自己的学生。”

每次站在讲台上,王鹏看着那一双双求知若渴的眼睛,就仿佛看到了当年求学的自己。

当看到学生们因为理解了一个复杂概念而露出的喜悦表情,或者因为解决了一个难题而相互击掌庆祝时,王鹏的心中便涌起一股无比喜悦的成就感。

王鹏与导师吴杰教授

“教学就像雕刻艺术品,急不得、虚不得,必须得下苦功夫、硬功夫。”王鹏说。这些年,他先后获得全国教学能力比赛二等奖、湖南省课堂教学竞赛一等奖,被授予“湖南省普通高校教学能手”称号。

在讲台上,王鹏是一位激情四溢的教员;在科研指导上,他更是一位严谨而慷慨的导师。

刘海东作为一名非本专业出身的在职博士生,研究初期倍感吃力。王鹏见状,向他提供了大量参考文献,并将自己博士论文的研究对象模型毫无保留地提供给他,使他在飞行器建模工作上减少了很大工作量、少走了很多弯路。对他提出气动数据的疑问,王鹏总会耐心讲解,在技术方面也不遗余力地给予指导。这样“不藏私”的指导让刘海东在感动之余,有了更强的前进动力。

斯如灯塔,山海同明。王鹏犹如灯塔中的那一束光,照耀指引着每一个学员。而他、她、他们终将也会成为另一束光,在强军事业的伟大征程中生生不息,奋斗不止。

过去未来

奋力发光,汇入一片璀璨

走进空天楼,映入人们眼帘的,是一面令人震撼的“人才森林”展示墙。我国航空航天领域的一大批科技帅才、系统总师、首席专家,犹如繁星映照着强国强军的浩渺空天。

仰望星空,需要脚踏实地。老一辈科技工作者的品质,深深地影响着王鹏。

2018年,是全军现役军人转改文职人员的第一年,王鹏主动写下了转改申请书。

转改后,王鹏仍然如往常一样负担大量的课程教学、繁重的学科专业建设、紧张的科研攻关任务……多少个静谧的夜晚,王鹏在办公室伏案工作,唯有清脆的键盘声作伴。

王鹏伏案工作

小小的电脑就是他的战场,方寸屏幕之间,犹如积蓄着策动万马千军的力量,推动他奔跑在伟大的强军征程上。因业绩突出、表现优秀,转改当年王鹏就获得了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研究生教育成果奖,次年获得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

2023年,王鹏在学院建院65周年晚会上讲述老一辈空天人的奋斗故事

脚踏实地、久久为功,是王鹏的一贯准则,渐渐地,也成为了他所指导学员做学问的品格。

学员连一鸣每次组会前都会再三确认数据文档,并把硬件设施预演一遍,确保万无一失;在查阅文献时,他也总会像王鹏一样怀着质疑精神去对待论文中的观点和数据,并对有疑问的数据逐一验证。

哪怕是在凌晨,学员武玉斌也会把大创项目结题报告发给王鹏,因为他知道,只要跟研究有关,不管多晚,导师总会第一时间反馈指导思路。

夜幕沉沉,无数盏灯光在闪耀。这光亮,照亮着每名新时代国防科大人心中的梦想。

“你可以去看看空天楼、天河楼实验室里的灯光是在凌晨几点钟才熄灭,光剑路、北斗路旁的停车场周末和节假日车辆停得有多满。”面对记者,王鹏用手在空中划了一个大圈,谦虚地说,“在这个校园里,比我干得更好的人大有人在,比我加班更晚的人也大有人在,大家都是为了强军事业在奋力奔跑,我只是他们中的一个普通人罢了。”

就像星子之于银河,年轻的王鹏,只不过是国防科技大学教研队伍中的一员,也只是军队文职人员队伍中的一员。在璀璨的星河中,他惟愿汇入其间,奋力发光。

责任编辑:孙嘉烨

来源:解放军报客户端

1 阅读: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