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汉语学英语,不是为了汉化与西化,而是为了更现代化

商学中人 2020-09-04 17:05:41

01

我当年读书时,是从初中才开始学英语,如今儿子上学(一所公办小学),是从三年级开始学英语。由于周边很多民办小学从一年级就开始教,我们这些家长怕孩子落后,也在一年级时就给孩子报了校外的英语班。再早一点,上幼儿园时孩子也学过ABCD了,幼儿园里也有外教。

那么,从原本初中开始教英语到现在小学就安排英语课,是教育部、是这些学校想让孩子们变得西化、以后去做英国人美国人吗?

显然不是。教育部也好,各个学校也好,家长也好,只不过都知道英语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工具,早学比晚学更好一点。

中国人学英语是如此,那少数民族学汉语普通话呢?

02

我曾经去过一些少数民族地区,比如十年前因在云南做一个项目专门待过一年,从北边的迪庆藏族,到丽江大理的白族,再到楚雄的彝族、红河的哈尼族、最南端西双版纳的傣族,都曾经有过接触。

当时一位同事觉得少数民族在汉化,都看不到太多民族风情特色了。但我对此不以为然,总不能为了我们这些外人的好奇心,就保持自己传统的生活方式不变、不接受现代化吧?——是的,我不认为是汉化,而是现代化、文明化。

有一次搭乘从丽江去大理的中巴车,车上有不少穿民族服装的中老年白族妇女,有我和同事两个汉人,还有几个高鼻深目的外国人。在我们汉人的眼中,白族是别样的风景,但在那几个外国人眼里,我们两人和那些白族人都是他们的风景。但其实,在那些白族同胞的眼中,我们和几个洋人,又何尝不是她们的外来风景?

除了在云南接触过藏族,后来去青海湖也专门吃过藏族饭馆的羊肉,去藏族人开的客栈住宿。第二天离开时,那黑瘦高个红脸庞的藏族老板娘有礼貌地送至门口,对我们说了句扎西德勒。她的普通话当然不错,不然怎么做生意?

宁夏是回族自治区,我去过一次银川,不过那是为了看镇北堡影视城《大话西游》的拍摄景点,冲着至尊宝和紫霞仙子去的,当然体会不到什么回族风景。但我还专门去过同心县的清真大寺,中式风格的建筑,名字也很好——同心,不管信仰如何,各族人民都能同心同德,那该多好!

也曾去过新疆:在吐鲁番维族人的葡萄园里,自己采摘葡萄买走,五块钱一斤;在吐鲁番葡萄沟景区,听美丽的维族导游姑娘讲述她的梦想,说自己还没毕业,想着以后到北京上海这些大城市去看一看;在葡萄沟景区的出口有很多十几岁的孩子,帮着妈妈们叫卖葡萄干等特产,他们的普通话说的都还可以。

在库尔勒,我曾跟朋友去到一个维族村子,在维族老板自家院子里的葡萄架下吃烤肉。烤肉店的老板和他老婆普通话说的不咋样,但能和我朋友交流。

朋友的女儿和烤肉店老板的儿子显然挺熟,我还和那读四年级的维族小男孩说了几句话,他略带羞涩地回答着我的问题,普通话说的挺好。但小朋友的奶奶应该是不会说普通话,老人家一直在另一处葡萄架下躺着午睡,对我们的进进出出视若无睹。我想,老一辈已经没办法了,但新一代的维族孩子,这样从小学习普通话,小伙伴们彼此成为朋友,难道不好吗?

03

忽然想起鲁迅先生当年愤激于中国的落后——当然,那时主要也就是汉人的落后,甚至建议青年们不要读中国书,多去看外国的书。他的朋友钱玄同更激烈,竟然主张废除汉字,全民使用拉丁字母!

这两位先生都是汉人中的精英啊!他们不爱中国、不懂传统文化吗?当然不是。但在国家民族衰微之时,他们更在意的是中国要向上、中国人要改变,什么手段都可以考虑。

还是那句话,我觉得这不是西化,这是追求现代化、文明化!汉人尚有如此激进的变革意识,其他少数民族难道不该有吗?

多年以前,我出差去过一次内蒙赤峰,当时是赞助当地的那达慕草原盛会,之后又专门去克什克腾旗玩,对草原之美留下了非常好的记忆。去年还到过阿拉善,那几百公里的戈壁沙漠也令人印象深刻。

以前在这些自然景区停留时,如果看到电线杆之类我会觉得大煞风景,甚至觉得这是对自然的破坏。但当在新疆、内蒙跑过几千公里之后,这种感受变化了,那些巨大的风车、那些连绵的电线杆、那些信号基站、那些高速公路——它们都是人类文明的印记,是值得我们骄傲的大美伟绩!

抛开那些多愁善感的怀旧情绪吧,多学汉语学英语,不是为了汉化与西化,而是为了更现代化。

0 阅读:14

商学中人

简介:商学中人,商中学人,书香可人,书可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