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场线上记者会上,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意外接到了法国总统马克龙的来电。他随即宣布:“我们经常通话,平均每天一次。”这番“亲密”声明迅速引发国际关注,一方面凸显乌法之间的高度战略捆绑,另一方面也暴露出乌克兰在俄乌冲突第三年中的深度孤立与对外部支撑的病态依赖。
这不是泽连斯基第一次主动“秀关系”。他在一场视频讲话中透露,自己与马克龙协调了对美俄总统通话的回应,并讨论即将在欧洲召开的军事会议议题。可以看出,泽连斯基正试图通过与法国总统的高频互动,为乌克兰争取最大限度的欧盟支持,尤其是在华盛顿对援乌疲态初现、特朗普政府对俄政策不确定性的当下,巴黎的“陪伴感”显得尤为宝贵。但问题是,这种“亲密外交”真能为乌克兰打开战略空间吗?还是不过是一次“陪跑式拥抱”,在象征意义上被利用,在实际意义上被边缘?从目前来看,更可能是后者。马克龙作为欧洲“大国总统”,一方面在乌克兰问题上公开支持北约立场,另一方面又频繁对俄罗斯释放“战略自主”的模糊信号。在此背景下,他与泽连斯基的“日常通话”,未必意味着法国对乌克兰立场的升级,反而更像是一种维持表面一致、实则灵活退缩的策略性操作。对法国而言,继续维系与乌克兰的沟通,有助于在俄乌之间保持外交回旋余地,也能在未来停火谈判中抢占舆论高地;而对乌克兰而言,这种频繁“热线外交”虽可自我安慰,却难以解决其根本问题——资源枯竭、前线僵局、国际支持疲软。
这背后是一个更加危险的趋势:乌克兰正越来越陷入“一人外交”“情绪战略”的误区。泽连斯基将太多国家命运赌在个别领导人之间的“私人化沟通”上,从拜登到马克龙,从冯德莱恩到特鲁多,每一次电话、每一场握手、每一次站台,都被最大化包装为乌克兰“西方朋友圈”的象征。然而,国际政治不是朋友圈点赞,而是硬实力、资源投入与战略利益的严酷博弈。更讽刺的是,尽管马克龙与泽连斯基“日均一聊”,法国在军事援乌方面的贡献却并不突出。无论是援助规模、装备质量还是持续性支持,巴黎都远落后于华盛顿、伦敦,甚至波兰。这一点在法国国内也屡遭反对派质疑,马克龙的“对乌热情”更多停留在语言与象征层面。在这一意义上,“日聊一通”更像是一场公共关系秀,是一场地缘政治困局中孤注一掷的外交表演。国际局势已然变化。特朗普政府上台后对继续援乌持保守态度,欧洲国家内部也面临通胀、能源与民意反弹的多重压力,对乌克兰的“战略耐心”明显在削弱。在这种背景下,泽连斯基每日向马克龙“倾诉”,像极了一位处在危机边缘却无计可施的求援者,而非一位手握战略主动权的总统。
乌克兰真正需要的,不是一通又一通的安慰电话,而是系统化、长期性、具确定性的资源支持与政治解决路径。而这一切,仅靠与某一国领导人的私人关系远远不够。热线再多,也无法阻止战场上的弹片;情感再浓,也无法化解西方内部的分裂与疲惫。如果泽连斯基继续将国家战略建立在“谁今天接我电话”之上,那么乌克兰的外交就会越来越像孤岛广播,热闹在话筒中,冷清在现实里。真正的出路,不在每日热聊,而在回归理性务实,重构国家的内生力量与外交独立性。在这场通话频繁却前景愈发暗淡的交锋中,世界看见的不是战略胜利,而是一个陷入孤注一掷的国家领导人,在朋友圈里一次次敲响紧急呼救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