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军三次拿下武昌,但因双方势均力敌且内部发生天京事变而弃守

史海撷英 2024-11-17 21:44:38

武昌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这样的地方,本应每次都会有激烈的战斗才可能易主。不过,太平天国时期,这里似乎很容易就“易主”。太平军曾三次攻下武昌,每次都比较轻松。而太平军又都丢失了武昌,每次也都丢得比较容易。既是兵家必争之地,为何如此轻易“易手”呢?

一夺武昌:轻松拿下

咸丰元年(1851年)12月22日,太平军抵达武昌江面,开始攻打武昌。1月12日,太平军攻取了武昌!

比起之前攻桂林一个月不克,攻长沙81天不克来,攻取武昌是非常轻松的,不但时间短、伤亡小,而且全程都没有出现什么悬念。之所以如此,主要是当时太平军的实力占据了压倒性优势!

就兵力而言:太平军在湖南连续进行了两次扩军,此时能战之士已经达到了5万人以上。

就兵种而言:太平军掌握了一支强大的水师,能够封锁武昌江面,以较少兵力就对武昌形成包围;又掌握了一支“土营”部队,能够进行地道爆破,减少攻城伤亡。可以说,不论是围城拒援,还是攻坚破城,“十八般武艺”,太平军应有尽有。

就装备而言,太平军在岳州缴获了大量的火炮、火药,火力强劲。

就地形而言,由于城内清军兵力不足,主动放弃了城外高地,因此,太平军完全控制了城外要点,与水路相呼应,无论是封锁城内之敌还是阻城外之援都占尽地利!

太平军攻武昌示意图

而武昌城内,当时紧急动员,也才集得万余人,而且士气低落。武昌城外,清军有兵约两三万人。他们不但兵力居于劣势,而且,城外地利已失,又无法争夺制水权,一筹莫展。

这种情况下,凭借压倒性优势,太平军轻易破城,也就毫无悬念了!

一失武昌:主动放弃

不过,在武昌1个月后,太平军又主动放弃了武昌,全军转移,顺流而下,直取金陵。

为何如此呢?其实,当时,太平军考虑过要在武昌长期经营下去。毕竟,武昌也是特大城市,无论是物资还是人口,都具备在此立业的条件。

当时有人就主张,在武昌建都,然后“遣兵道襄樊”,北进中原。但是,这一主张声量不大,当时的主流意见仍然是向何处转移。之所以如此,主要是形势不允许!

武汉是九省通衢之地。所谓九省通衢,就是交通便利,去哪里都方便,哪里过来也都方便,没有太多的交通“瓶颈”。当时太平军虽然已经壮大起来,但所占者不过一城,整体实力依然与统治全国的大清相去甚远。一旦太平军在武昌待得太久,大清四面八方之兵围过来,则仅仅依靠几乎无险可守的武汉,太平军的形势将十分危险。因此,只有迅速转移,或西入四川,或东取金陵,或甚至西北入陕西,取地势险要雄壮之地,才可以立业。

如此,在待了一个月后,太平军主动放弃武昌,转移了!

二夺武昌:虽然耽搁时日,但还是轻松拿下

咸丰三年(1853年),太平军在建都天京后,开始北伐、西征。

咸丰三年(1853年)9月24日,太平军撤围南昌,然后一支西征军就攻打入湖北,并在10月20日就攻占了汉口、汉阳,直逼武昌。

当时,武昌城内不过2000人,但是,太平军当时来此只是佯攻:吸引清军后,以主力攻皖北的庐州(合肥),以建立安庆-庐州的巩固根据地。因此,太平军虚晃一枪,转兵庐州,拿下了庐州!随即,太平军再次杀回湖北。

这一次,太平军同样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连下汉口、汉阳,并攻取了湖北大片地区。但是,对于武昌,太平军却没有急于进攻。太平军初时不愿近城强攻,而是试图先略取周边地区,在获取丰厚物资的同时孤立、封锁武昌之敌,然后等待瓜熟蒂落。因此,太平军围困武昌4个月,没有发生大的战斗。但是,当湖南形势危险,杨秀清严令限期破城后,太平军攻取武昌又十分轻松!

咸丰四年(1854年)6月26日,太平军开始强攻。陈玉成率500勇士从梁子湖绕到武昌城东宾阳门、中和门一带,趁夜以绳索登城,然后里应外合,配合大军由大东门冲入武昌,顷刻破城!

可以说,二克武昌,虽然太平军围城4月有余,耽搁了一些时间,但到真要破城时,又顷刻而破!

二失武昌:狼狈不堪,轻易放弃

这一次,太平军是企图守住武昌的。太平军在武昌周边,集结了4万兵力,构成了纵深防御体系。

当时,湘军在湖南取胜后,攻入湖北,兵力不过3万人,少于湖北太平军。但是,仗打起来,太平军却败得又快又惨!

湘军攻到武昌附近后,迅速击败太平军水军,控制了江面!如此,太平军立刻陷入被动!随即,湘军水师“时泊时开,船炮乱轰”,不但继续消灭太平军水上力量,还运转、配合陆师攻打沿江营盘。如此,很短的时间内,太平军营垒、师船全部被摧毁,“省河上下,无一贼船,武汉城外,无一贼营”,太平军已经“万无可守之理,不日当弃城他遁”了!最终,10月15日,太平军被迫放弃武汉三镇,分头撤走。武汉三镇再次为清军所得!

与上次主动放弃不同,这一次,太平军是有守武昌的决心的。但是,仗打起来,却是一败再败,全程都没有还手之力!究其原因,主要有二。

1、太平军失水师之利

此前,太平军能两次攻破武昌,多赖水师之利。由于控制了江面,太平军要封锁就封锁,要分割就分割,要围城就围城,要攻城就攻城,牢牢掌握了战略主动!

但是,此时湘军的水师远比太平军更强。太平军水师虽然有师船2000艘,但多为临时征募的民船,大小不一,缺乏训练,装备也差。而湘军水师则是按照作战需要专门建立的专业水军,不但大小配置合理,而且经过专门的训练和装备,既能在水战击败太平军水师,也能发挥舰炮配合陆师作战!

因此,湘军虽然兵力不及太平军,但到来后,很快就控制了江面,然后“庖丁解牛”,各个击破太平军的防御要点!

2、太平军将帅才能不足

即便存在水师不足的问题,但太平军如果指挥得利,并非不能战!而即便最终不能守,也不至于如此狼狈。

原本,韦俊是有将略与敌周旋的。但是,由于天京吃紧,因此,韦俊调走,由石凤魁、黄再兴主持防御。石凤魁“粗通文墨,不谙军务”,并没有用兵之能。因此,太平军全程都是被动挨打,被敌人吃得死死的。如此,太平军虽有坚守之意,自然也无法守住武昌了!

三夺武昌:轻松拿下,稍微抵抗后放弃

石达开在九江大败曾国藩后,随即,太平军再次发起战略反攻!这一次,太平军再次轻易夺取了武汉三镇!

秦日纲指挥的太平军一路西军,汉口、汉阳的清军不战而逃,太平军轻易“四克汉口、汉阳”!随后,韦俊再次攻武昌!

这一次,破城可谓十分轻松:4月3日,太平军直接逼到城北武胜门一代,大炮齐轰,架梯抢登,守敌迅速溃散,太平军迅速攻占了武昌!

可笑的是,由于破城太快,城外的清军尚不知城池失守,当夜,还有清军在城下叫门,被痛击后才知城池已失。

此次,清军如此轻易丢失武汉三镇,实在令人吃惊!

1、大清的内部问题,导致湖北空虚

此次夺取武汉三镇,是历次中最容易的一次,几乎就是到了就胜利!之所以如此,主要是因为大清自己的内部问题!

原本,武汉三镇是湘军收复的,因此,咸丰帝上曾国藩二品顶戴,并署湖北巡抚。如此,湘军将经营湖北,从而使湖南、湖北连成一个大基地,东向进攻太平军。

但是,咸丰帝经人提醒,“曾国藩以侍郎在籍,犹匹夫耳,匹夫居闾里,一呼,蹶起从之者万余人,恐非国家福也。”担心曾国藩事权过重,遂改授曾国藩兵部侍郎衔,并让陶恩培为湖北巡抚。

如此,湘军的势力基本上离开湖北,守武汉三镇的,又是原先就被太平军击溃过多次的兵勇!当太平军杀回来的时候,这些败军兵将更不敢抵抗,往往一触即溃,甚至未战先退,也就不足为奇了!

2、石达开的用兵,风驰电掣

而石达开在湖口击败湘军后,趁湖北空虚,在九江、湖口拖住湘军,以秦日纲等人迅速挺进湖北腹地,猛打湘军后方!

如此,湖北境内清军自然不能抵挡,被太平军风驰电掣的进军一击即溃!

三失武昌:反复鏖战,终不敌

这一次,太平军决心在武昌坚持下去。韦俊率军坚守武昌,陈玉成率万余人在外围机动作战,石达开则随时准备增援,一时良将,悉数参战!同样,清军也下了死决心,一定要把武昌夺回来。

于是,双方在武昌反复鏖战,死伤惨重!

尽管湘军水师在九江湖口之战中遭到沉重打击,但是,湘军在湖南拥有稳固的基地,包括船厂和兵源,因此,胡林翼很快就补充了水陆师,前来争夺。

专业水师到底是专业水师,湘军补充的水师还是远远强于太平军以民船为主的水军,很快就歼灭了太平军师船,控制了江面交通,掌握了主动。

但是,韦俊、陈玉成皆一时良将,远非“不谙军事”的石凤魁可比!

韦俊多设埋伏,陈玉成机动灵活,或设伏击敌,或主动袭敌后方,使湘军始终不能得志!

湘军见强攻不能得手,遂在城外筑垒,以图逐步推进,韦俊则视敌情,随时在城外构筑功事,节节御敌,多次重创湘军!石达开则利用清军被吸引于武昌的机会,再次机动,深入江西,使西征形势进一步迅猛发展!其间,湘军罗泽南冒险强攻武昌,结果中炮而死!

在石达开在江西取得重大进展,又参与东征取得重大胜利,打破江南、江北大营后,全局有利的情况下,石达开亲率大军来解武昌之围!不过,由于湘军掌握了江面优势,湘军各部也打死仗,因此,石达开解围也不顺利。

总体上看,这段时间,尽管太平军在武昌处于守势,但吸引了大量清军,石达开趁机先在江西等地发展,扩充实力,后又参与东征,大破江南、江北大营,所以,从全局上看,形势是有利于太平军的。

石达开

如果一直这么打下去,太平军解武昌之围是早晚的事情!正如左宗棠所说“其时亦正值金陵内变,石逆急于回顾耳,否则事未可知”!但是,此时,天京事变爆发。石达开回天京参与内讧,而韦俊也因与韦昌辉的关系而情况微妙!

最终,咸丰六年(1856年)12月,韦俊弃守武昌!如此,这次坚守了近两年的武昌,再次为清军所得!而此后,太平军再也没有占据过武昌了······

反复易手之因1:武汉地理条件

武汉是兵家必争之地。但“守武汉而不可战于武汉”。要想要在武汉地区巩固下来,东面要控制九江、田家镇;南面要控制岳州;西面要控制荆州、襄樊。也就是说,一旦能够在武汉巩固下来,也就意味着一方基本上在长江流域掌握了主导权。

太平军“一克武昌”时,军势虽盛,但地盘狭小,缺乏根基,尚不具备在武汉巩固发展的条件。而在此后的西征期间,如果没有湘军的崛起,太平军是可能得手的。

“二克武昌”期间,太平军不急于强攻武昌,而是分兵湖南、荆襄等广大地区,其着眼点就是试图先争取巩固的局面,并在武昌长期坚持下来。

可是,湘军的崛起,太平军攻湖南的失败,从而失去了在武昌建立巩固统治的机会!此后,很长时间内,荆襄、岳州为清军所控制,九江为太平军所控制,双方皆控制了进取武汉的部分通道。这形成的结果就是:谁都有机会夺取武昌,但谁也都不能巩固下来!这一局面,直到咸丰八年(1858年)湘军攻占九江才结束。

反复易手之因2:总体实力平衡

而武昌的反复易手,又是当时双方实力平衡的结果。

总体看,在湘军崛起之后,湘军已经有了水师之利,这无疑使湘军在争夺武昌时处于有利地位。但同时,天京事变之前,太平军将帅在总体指挥能力上又明显胜过尚显稚嫩的湘军。石达开、韦俊、陈玉成,其用兵之灵活、果敢皆在曾胡之上。

因此,双方总体战力基本是平衡的。

当太平军用兵得算之时,太平军就能在全局上掌握主动,从而轻取武汉三镇(三克武昌,四克汉口、汉阳)。而当太平军全局发展不利时(如兵败湖南、天京事变),湘军则依靠其水陆优势及物质力量,从而夺回武汉三镇。而随着天京事变的损耗,实力平衡被打破,战线向东推移,太平军最终也就再没有机会争夺武汉了。

整个太平天国时期,即便在太平天国所谓的鼎盛期,无论版图、人口,都远在大清之下。这种情况下,太平军屡屡轻取武昌,正是大清腐朽的表现!如果太平天国靠谱一些,在战略上更高明一些,巩固武昌,并进一步发展的机会是非常大的。

在武汉的反复“易手”期间,太平天国的发展是越来越好,占领区不断扩大,基地不断巩固,实力在不断增强。

到咸丰六年(1856年),经过反复拉锯后,太平军西面则在湖北、江西取得重大发展,领地迅速扩大,东面则打破江南、江北大营,解了天京、镇江之围,而安庆等地的基地也得以拓展和开辟···此时,前线力量对比变得对太平军非常有利!

可以说,当时,太平天国如果坚持正确的战略指挥,则巩固在武汉的统治,从而进一步争取战争的胜利,是很有可能的。遗憾的是,天京事变发生了。太平天国到底还是败在了内部!

1 阅读: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