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学研究之路

陨落在此地质学 2024-04-14 19:46:42

张海亭先生的“灾变论——陨落地质学理论”认为小行星(环)俯冲、撞击是地质变化的动力,岩石和矿物是冲击波层流里高速流动的物质裂解的金属氢聚合形成的。

陨落地质学创始人张海亭先生

显然,日本岛弧是白垩纪陨石坑冲击波层流顺推形成的地质构造。所谓的“双变质带”是陨石坑冲击波层流内外气压与温度差异造成的。

日本岛弧

虽然岩石学家都城秋穗研究“双变质带”是两条腿走路,但是他终其一生却南辕北辙,离地质变化的动力越来越远了!

日本岩石学家都城秋穗夫妇

至于中国科学院杨经绥院士一辈子只研究“高压变质带”,那简直就是用一条腿走路。这样,他怎么会找到地质变化的动力呢?

中国科学院院士杨经绥

作为一个岩石学家,不知道地质变化的动力和矿物的来源,就会崇洋媚外,唯西方人马首是瞻,人云亦云,自欺欺人!

小行星俯冲瞬间高速流动的物质裂解的金属氢聚合形成新元素时伴生电磁波——能量

事实上,“高温低压变质带”是在冲击波层流底部产生的;而古生物化石就是在“高温低压变质带”烧结形成的!

白垩纪陨石坑冲击波层流底部“高温低压区”烧结形成的海龟尸体化石

显然,地质学们家应该用量子力学研究地质构造与矿物的成因,经典力学无法解释岩石来源。上地幔溢出来的火山岩没有方向性,棱柱状玄武岩不是火山口。

棱柱状玄武岩

可见,地质学结论不能长期处于叙述层面,地质学工作者应该抬头看天!

附:灾变论——陨落地质学

0 阅读:0

陨落在此地质学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