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的战略博弈:二战中的波兰危机与盟友的权宜之计

娟娟音乐秀 2023-11-25 16:22:44

1939年9月1日,纳粹德国的突袭标志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其迅速的军事行动导致波兰在短短一个月内沦陷。在西方教科书中,这一事件的叙述还包括了苏联的参与:仅在纳粹德国攻击两周后的9月17日,苏联也侵入波兰,并在9月28日于布格河与德军会师。最终,到了10月6日,波兰这个国家被德苏两强瓜分。

对于英国和法国来说,德国的这一行为引发了严重的警告,最终导致了他们对德国的宣战。然而,他们并没有对苏联采取同样的行动。这种做法背后的逻辑是简单而现实的:对苏联宣战将促使两个强国联合起来对抗英法,这是绝对不希望看到的。因此,英法选择了只对德国宣战,期待着德苏两国最终的内斗。

一战后,战败的德国和同样被排挤的苏联出于共同利益而建立了联系。1922年的《拉巴洛条约》就是他们合作的一个例证。条约中,苏联为德国提供了试验武器的场所,而德国则向苏联提供现代化的军官训练和宝贵的实验成果。当时,双方都视对方为理想的长期盟友。

德国和苏联对波兰都抱有深深的敌意。德国因一战失去了许多东部领土,而苏联在成立之初,因波兰的独立和随后的波苏战争,付出了巨大代价。这种共同的敌意促使他们共同瞄准了消灭波兰这一目标。

然而,这种基于共同利益的同盟并不稳固。希特勒是一个极端的民族主义者,反犹太人、反资本主义,同时也坚决反对共产主义。1936年,德国与日本签订了反共产国际协定。希特勒对欧洲有着长远的计划,将苏联人视为野蛮人,提出了“灭绝战争”的概念,希望占领苏联后将其人民驱逐到西伯利亚,以保护欧洲文化不受亚洲布尔什维克的破坏。

苏联方面,其意识形态也没有区分资本主义和法西斯主义,视德国为无产阶级革命的对象。《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仅仅是双方权宜之计,实际上都在暗中谋划对方的灭亡。

1 阅读:2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