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铭遭袭,被部下背到轿子里狂奔回抚衙,他的腿拖在轿外渐渐变硬

青笺画相思 2025-01-16 15:29:57

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网络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请悉知。

1907年的夏天,安徽巡抚恩铭,61岁,风光无限。

他的仕途看上去就像一条笔直的康庄大道,从小镇寒门一路跃升至封疆大吏。

他曾是光绪皇帝眼中的“干吏”,镇压农民起义毫不手软,推行新政颇有成效。

可谁也没料到,这样一位“能臣”,会在一个平常不过的巡视活动中命丧当场。

而且,这一切是由他最信任的学生亲手导演的。

为什么会这样呢?

那一天是7月6日,安庆。

恩铭带着一群随从和官员,浩浩荡荡地走进了安庆巡警学堂。

学堂的监督徐锡麟早早就在门口等着,笑容满面地将这位老上司迎了进去。

巡警学堂里,一排排学员身着黑色警服,腰间挂着军刀,气势不凡。

恩铭看着这一幕,心中不禁涌起一股自豪感:“有这样的队伍在,安徽还怕什么革命党?”他转头看了看徐锡麟,语气里满是赞许。

谁能想到,这一刻,他已经踏入了死亡的陷阱。

礼堂里,典礼开始。

徐锡麟站在台上,宣布活动开始,学生代表一个接一个走上前行礼。

气氛严肃而祥和,恩铭坐在正中,满脸欣慰。

然而,就在这个时候,徐锡麟突然高喊了一句让人摸不着头脑的话,随即从靴筒里抽出两把手枪,朝着恩铭的位置连开数枪。

枪声响起,礼堂瞬间乱作一团。

几个早已埋伏好的革命党人也从人群中站出来,举起了藏在衣服里的枪。

恩铭猝不及防,身中数枪,整个人瘫倒在座椅上。

护卫急忙冲上前,想把他扶起来逃走。

然而,就在他们慌乱之际,又一声枪响划破空气。

这一枪,直接击中了恩铭的胸膛。

恩铭的随从冯煦背起这位受重伤的巡抚,跌跌撞撞地往外跑。

他们找到一顶轿子,将恩铭塞了进去,拼命往巡抚衙门赶。

一路上,恩铭的腿拖在轿子外,鲜血滴滴答答地洒在地上。

他的呼吸越来越微弱,身体渐渐僵硬。

回到衙门时,他已经咽气了。

这位晚清五虎之一,最终没能躲过这场精心策划的刺杀。

这一切似乎发生得太快,但其实背后早有伏笔。

恩铭的死,并不是简单的意外,而是多重因果交织的结果。

第一个原因,是他的政策风格。

他是个典型的“铁腕官员”,镇压义和团、清剿革命党人毫不手软。

在光绪帝面前,他的这些手段是加分项,但在革命党人眼里,他却成了眼中钉。

尤其是在安徽,他的高压政策让许多革命党人无路可走。

徐锡麟,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决定通过刺杀这种极端手段来解决问题。

第二个原因,则是徐锡麟的“隐忍”。

这位革命党人表面上是巡警学堂的监督,实际上却是同盟会的骨干。

他早就看准了刺杀恩铭的机会,并且用了几个月时间来潜伏,甚至不惜在恩铭面前保持谦卑,博取信任。

他知道,恩铭对自己并无戒心,这才有了那天的“近距离”刺杀。

第三个原因,是清政府的困境。

彼时的清廷表面上风平浪静,实际上内忧外患。

义和团运动后,清廷对革命党人的打击力度加大,但却忽略了他们内部的组织能力。

同盟会早已在全国范围内渗透,各地刺杀事件层出不穷。

恩铭的死,只是其中最轰动的一次。

当然,恩铭的死并没有让清朝的局势变得更好。

相反,这场刺杀震惊了整个朝廷。

京师上下人人自危,官员们担心自己会成为下一个目标。

清政府不得不加强对地方官员的保护,但这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革命的火种,已然在各地燃烧。

而对于徐锡麟来说,这场刺杀是他人生的谢幕演出。

刺杀成功后,他带领学生发动了安庆起义,但由于缺乏外援,起义仅仅持续了几个小时便被镇压。

他被捕后,毫不畏惧,甚至在刑场上还高呼革命口号。

这种视死如归的精神,后来被无数人传颂。

恩铭的死,既是一场悲剧,也是一面镜子。

它反映了清末社会的复杂性——一边是传统官僚制度下的“干吏”,一边是革命浪潮中的“烈士”。

有人说,历史从来不是非黑即白的,恩铭的故事正是如此。

对于清廷,他是忠臣;对于革命党,他是仇敌。

至于后人如何评价,恐怕只能仁者见仁了。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并非时政社会类新闻报道,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0 阅读: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