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糖高一点不是坏事,血糖高的人反而更长寿?来听听医生怎么说

刘老养护 2025-05-01 21:40:40

血糖这个词,对中国的中老年人来说,简直是每天生活的一部分。早上起床第一件事,有人不是喝水,而是扎手指;晚上吃饭不敢多吃一口米饭,怕血糖飙升;有些人甚至三天两头跑卫生所抽血查糖。

有病怕“糖”,没病怕“高糖”,似乎“血糖高”已经成了“老年病”的代名词。

可近两年,网上却有种说法火了:“血糖高一点没关系,有些人血糖高反而更长寿。”这话一出来,很多人立马放松了警惕,甚至有些糖尿病患者也开始怀疑自己是不是过度治疗了。这究竟是医学新发现,还是断章取义的误导?

先说说“血糖”这个事儿吧。血糖,说白了就是血液里的葡萄糖的浓度。我们吃饭之后,米饭、馒头、面条这些碳水经过消化,变成葡萄糖进入血液,供身体使用。这就像是给身体供电。人体的各个器官都靠这“糖电”运转,尤其是大脑,没有葡萄糖就得罢工。

可这“糖电”不能乱供,电压太高了,容易烧坏机器;太低了,又带不动设备。血糖高了,就像电压过高,长期下来会伤眼、伤肾、伤血管,严重的还会导致心梗、脑梗;但血糖低了呢?人会晕倒,严重时甚至休克猝死。

血糖不是越低越好,而是要稳得住、控得住、别忽高忽低。

那我们再回到那个“血糖高一点反而长寿”的说法。这个话题背后的研究,确实是有的。比如有些流行病学调查发现,一些老年人群体中,空腹血糖略高于正常范围的老人,死亡率似乎反而更低。这是不是说明,血糖高一点真的更好?

这里要注意两个关键点:第一,是“高一点”,不是“高很多”;第二,这些研究大多是观察性研究,并没有证明高血糖就是长寿的“原因”。

举个例子,一个85岁的老太太,空腹血糖6.8毫摩尔每升,稍微超过正常值,但她身体硬朗,血压正常,没心脏病,这时候医生可能不会马上给她吃降糖药,而是建议饮食改善。这种“高一点”,并不代表她就可以放任血糖升高。

我曾经接诊过一位68岁的农村老大爷,平时身体不错,就是血糖总在7.5左右,没吃药。他觉得自己“没啥事”,可没想到,过了年突然看东西模糊,一查是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视力从1.0掉到只能数手指,后悔不已。

这就说明一个问题:血糖高一点,不等于你就安全了,尤其是长期高血糖不控制,早晚会出问题。

那为什么有些研究说血糖偏高的人活得更久?主要有三种解释:

第一,有些老年人血糖高一点,是身体代谢减缓的正常表现,不代表病态;

第二,血糖稍高的人,往往吃得多、身体好,说明营养状态不错;

第三,过度控制血糖,比如吃药吃得太猛,可能反而增加低血糖的风险,早死的反而是那些血糖控制太严的人。

这些情况在临床上确实存在。有位72岁的老太太,得了糖尿病后特别紧张,啥糖都不敢碰,每天吃降糖药,结果一次低血糖晕倒,摔断了股骨头,后来长期卧床。这种“控制过头”的例子,比比皆是。

血糖的控制,讲究一个“度”。

目前公认的标准是,一般空腹血糖在4.4到6.1之间为正常,餐后两小时不超过7.8。但对于年纪较大、基础疾病多的老人来说,我们可以放宽一点,比如空腹不超过7.0,餐后不超过10,是可以接受的,前提是没有症状,没有并发症。

在农村,很多老人根本不懂什么是“糖化血红蛋白”,其实这是最能反映长期血糖控制的指标。糖化血红蛋白控制在7%左右,是目前比较理想的状态。太高,说明血糖控制差;太低,可能是控制过度,容易低血糖。

我还记得有个来自陕西延安的老汉,70岁,腿脚利索,天天上山砍柴。他的空腹血糖7.2,糖化血红蛋白7.1,我们没有给他吃药,只是建议他调整晚饭的主食量,结果半年后血糖自然降到6.4,啥药也没吃。

他说:“我就听你一句话,晚上少吃两口饭,结果真灵。”这就是“生活方式干预”的力量。

控制血糖最关键的,不是猛吃药,而是吃得对、动得够、心态稳。

饮食上,不是完全不吃糖,而是要控制总量,主食粗细搭配,少吃精米白面;多吃绿色蔬菜,每餐有肉有蛋,但不过量;水果也能吃,推荐苹果、柚子、黄瓜这类低糖水果。

运动上,不一定非要跑步、游泳,农村老人每天干农活、走路、推车、锄地,这些都是极好的锻炼方式。关键是要持续、每天都动,别一动就猛动,一停就不动。

心态上,别把糖尿病当成“绝症”,也别把血糖高当成“世界末日”。我们要做的是控制它、驯服它,而不是跟它死磕。你对它好一点,它也不会伤害你。

有些老人喜欢吃中药调理,其实我并不反对。中医讲“脾虚为本,燥热为标”,很多糖尿病人确实是脾胃功能不好,吃得多拉得快,结果血糖居高不下。适当使用一些健脾化湿的中药,比如黄芪、党参、白术,有一定帮助,但一定要在专业指导下使用,“自己抓药吃”是非常危险的。

我们也要说清楚一些流行的误区。比如有人说喝苦瓜汁能降糖,结果天天喝,喝出胃炎来;还有人吃降糖保健品,吃出肝功能异常;甚至有人为了控制血糖,干脆不吃饭,结果低血糖晕倒。这些做法,都是对身体极大的伤害,得不偿失。

有研究指出,糖尿病患者中,低血糖发生率越高,死亡率反而越高。这说明,过度控制血糖不是明智之举。尤其是农村老人,吃完药还得地里干活,低血糖的风险更大。我们宁愿血糖稍微高一点,也别低得出事。

所以说,“血糖高一点不是坏事”这句话,放在特定人群、特定情况、特定年龄段下,是有一定道理的,但不能一概而论,更不能拿这句话当成不控制血糖的“正当理由”。

真正的健康,是血糖稳定、身体活力、心情舒畅,而不是一味追求低血糖或完全正常。

长寿不是来自于某一个指标达标,而是整体生活状态的健康。你血糖正常,血压却飙高;你吃药降糖,结果情绪天天焦虑,这些都不是健康的状态。

血糖的管理,是一场和自己的长期谈判,而不是一场短跑比赛。

那我们到底该怎么做呢?我总结了几条建议,大家记住:

晚上主食少一点,早中餐吃饱点;

每天走半小时,别久坐不动;

饭后别立刻躺,散步十分钟;

水果也能吃,一天半个苹果;

情绪要放松,别为血糖焦虑;

定期查糖化,别光看空腹糖;

药不能乱吃,尤其是保健品;

有问题问医生,别听“神药”广告。

你是否也曾被“血糖高一点更长寿”这句话迷惑过?你觉得自己现在的血糖控制合理吗?欢迎在评论区说说你的看法,聊聊你的控糖故事。

参考文献:

[1]钟雪梅, 陈敏, 凌雅韵, 等. 二甲双胍治疗老年2型糖尿病合并肌少症的临床观察[J]. 中国药房, 2025, 36(06):732-736.[2]胡大一, 吴阶平. 中国老年糖尿病管理指南[J]. 中华老年医学杂志, 2023, 42(03):217-222.[3]王丽, 高志强. 社区老年人血糖控制与生活质量相关性研究[J]. 中国全科医学, 2024, 27(14):1674-1678.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11 阅读:1654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