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兔死狗烹,鸟尽弓藏”这类事在历史上屡见不鲜,开国君主尤其爱干。在这方面,朱元璋那可是下手最狠的。好多跟着他打天下的功臣,最后都没落下好。
当初随他打江山的功臣,没几个能安稳终老。他曾赐予三十多块 “免死金牌”,可那些拿到牌子的人,最后竟都落得个全家被斩的下场。
刘伯温最早察觉到朱元璋的心思,他这人聪明着呢,哪能傻等着遭殃。于是巧妙地想出办法,成功从朱元璋的掌控中脱身离去。
【第一个洞察朱元璋想法的人】
明朝刚立国,朱元璋大肆封赏有功之人。一路追随他打下江山的兄弟们,纷纷获得提拔任用,官职高升。像刘伯温这样的,同样在受赏之列,也被委以重任。
常言讲“三分天下靠诸葛,一统江山数刘伯温”,此说法恰如其分。当一众功臣沉浸在得意之中,刘伯温却察觉到了一些与众不同的端倪。
头一个呢,封给他的爵位和他立下的功劳对不上号。从封赏角度看,这爵位的等级并不能很好地对应他所作出的贡献,两者存在差距。
在明朝,爵位划分成“公、侯、伯”这三个级别。而刘伯温获封的是“诚意伯”,在这三个等级里,“诚意伯”算是最末等的爵位。
通常啊,这种待遇往往是朱元璋身旁那些没啥大功劳,就光有苦劳的老伙计才有的。可那些立了大功的,不是封公爵就是侯爵,像负责后勤的李善长,都被封为了国公。
朱元璋这么做,明摆着是要打压他。别的大臣权力靠官职,朱元璋说收回就收回。可刘伯温不同,那智谋堪比“卧龙凤雏”。他要是想折腾,改天换地也并非没可能,着实不容小觑。
就在这时候,刘伯温心里明白,朱元璋早晚会向自己下手。他心里清楚,以朱元璋的行事风格,自己怕是很难逃过这一劫,只是不知何时会发生罢了。
再者,朱元璋对李善长的夸赞有些过头了。朱元璋对李善长的肯定,在程度上显得过于夸张,这种过度的推崇,在一定程度上展现出其对李善长超乎寻常的认可。
论功劳,李善长比刘伯温差不少,也就后勤方面还行。可他不仅获封国公,朱元璋还把他列为功臣之首,徐达、常遇春等都比不上,着实让人意外。
有人会信徐达、常遇春比不上刘伯温。但要是讲他俩不如李善长,李善长自个儿都觉得离谱。
显而易见,朱元璋对李善长采用捧杀之法。李善长恰似 “杀鸡儆猴” 中的那只鸡,朱元璋企图借他的死,来对群臣起到威慑作用,以此稳固自身统治。
朱元璋既然打算下手,哪能只针对他俩?刘伯温心里清楚,一场大祸正悬在他们这帮功臣头上。就像暴风雨即将来临,他们这些人怕是在劫难逃。
【想救李善长,反而给自己找来麻烦】
虽说晓得朱元璋可能会下手,但短期内众人还算安稳。毕竟元朝势力尚存,这些功臣对他还有用处,远没到像“兔死狗烹”那般,用完就抛弃的时候。
刘伯温察觉到危机后,行事谨小慎微,就怕给人留把柄。而李善长压根没感觉到危机逼近,行事高调张扬,和刘伯温形成鲜明对比。
有一回,朱元璋亲自带领大批军队外出征战,安排刘伯温和李善长在后方坐镇。刘伯温主管律法事务,李善长则负责后勤保障工作。
那时,有个叫李彬的小官员犯了事儿,按律得处斩刑。出人意料的是,李彬竟是李善长的亲信。李彬家人向李善长求助,李善长碍于情面,就跑去跟刘伯温说情。
刘伯温心里清楚朱元璋在想啥,可他没法跟李善长明讲。要是直接说出来,恐怕自己马上就会大祸临头,所以只能把话憋在心里。
然而李善长这般徇私舞弊,肯定会把朱元璋惹火,结局想必也很惨。刘伯温考虑到和他多年同朝为官的情分,就打算出手搭救李善长一回。
他明面上应了李善长的恳请,可暗地里却差人向朱元璋提议,直接把李彬给斩首。
没过多久,朱元璋就同意了刘伯温的请求。李善长才刚跟李彬家人打包票,称事情已办妥,结果李彬随即就被斩首,这让李善长瞬间颜面扫地。
李善长这人度量小,刘伯温对他有救命之恩,他不但不感恩,反倒心生怨恨。后来还老是在朱元璋跟前编排刘伯温的不是。
朱元璋本来就对刘伯温心存忌惮,李善长从中这么一掺和,使得朱元璋望向刘伯温的目光,愈发充满了不善的意味。
【问字求保命】
刘伯温是何许人?他瞬间察觉形势不对。好在心里早就有了主意。本来计划是过几年才实施,可就当前情形而言,只能提前开展了。
某天,刘伯温脚步匆忙,径直冲进了朱元璋的书房。
皇上,情况紧急!刘伯温赶忙高声呼喊。
“爱卿,出啥大事啦?难不成是元朝那边有啥大举动?”朱元璋听闻一惊,赶忙追问。
刘伯温回说:“倒没有别的。您晓得我平常老爱显摆自己读书多,今儿个却发现有个字不会写。这要是让其他官员知道,肯定会遭嘲笑。想来想去,也就只能向陛下您请教了。”
“嘿,刘伯温,你也有这般时候。平日里总爱炫耀,这会儿晓得怕丢脸啦?”朱元璋听闻,顿时笑了起来。
这可是十万火急的事儿啊!陛下,微臣实在走投无路,您务必出手搭救。”刘伯温满脸悲戚,眼泪和鼻涕都下来了,就盼着用这番情真意切打动皇帝。
大男人咋还哭上了?别磨叽,哪个字不会写赶紧说。今儿个咱就教教你。朱元璋一脸无奈地说道。
刘伯温一脸恭敬,回答说:“我不会写‘无赦’里那个‘赦’字。”
朱元璋听闻,面露笑意,称:“这不难,朕写与你瞧。”当即吩咐左右取来笔墨,提笔书写。没过多久,纸上便清晰地呈现出一个“赦”字。
随后刘伯温的举动出人意料。太监把纸递到跟前,他赶忙双手接过,紧接着大声喊道:“谢主隆恩” ,那反应实在让人意想不到。
旁人皆是满脸疑惑,搞不清状况。唯独朱元璋心里透亮,晓得刘伯温话里藏的意思,无非就是盼着他能高抬贵手,饶刘伯温一条性命。
念及他和这人之间那君臣间的深厚情谊,朱元璋无奈地呼出一口气,应道:“行,依你说的办,退下吧。”
刘伯温满是感激,向陛下说道:“多谢陛下促成此事。”
次日,刘伯温向朱元璋奏明自己身体愈发糟糕,提出告老还乡的请求,朱元璋痛快应允。刘伯温早将行李备好,隔天就携家人离开了。
【最终解释权归皇帝】
刘伯温回到老家后,行事低调,甚少外出。他就盼着能当个体面的富家翁,延续刘家的血脉,平平稳稳过日子,不图别的,只求家族香火不断。
无奈世事难遂人愿,朝堂风云变幻不停。“胡惟庸案”与“空印案”相继爆发,如同连环惊雷。朱元璋对大臣们的猜忌愈发深重,不信任感彻底达到了顶峰。
这当口,他脑海里浮现出告老还乡的刘伯温。他不禁犯起嘀咕,心里头害怕刘伯温会不会跟那些人暗中勾结,搅和到一块儿去了。
朱元璋常跟身边亲信念叨,刘伯温在世,自己就不得安稳。虽说信他忠诚,可家人若被要挟咋办?他那才智始终是个隐患。早答应饶他,现在后悔也来不及,心里头总膈应着这事儿。
此刻,一旁的锦衣卫都指挥使回应:“皇上,想弄掉一个人,不非得靠治罪。咱锦衣卫有大把法子,能让这人看似正常死亡。这事儿交给咱锦衣卫就行。”
朱元璋思索片刻,开口交代:“把事儿办得妥帖些,别留尾巴。”
皇上无需担忧,臣等定当全力操办,诸事皆会安排妥当,定不负陛下所托,您大可宽心。
没过多久,刘伯温得了风寒。朱元璋专门差遣御医前去看望他,实际上这御医是锦衣卫暗中安排的。御医给刘伯温留下些药,随后便告辞离去。
刘伯温盯着手里那副药,声音极轻,几近无闻:“皇上,到底还是不愿饶过我。”
刘伯温懂医术,瞅一眼就发觉这药不对劲,吃下去恐怕命不长了。明白自己躲不过这一劫,就想着无论如何得护好自家后人。
他把儿子喊过来,叮嘱说:“这儿有本讲星象的天文书,等我去世后,你把它献给皇上。还有,咱们刘家后代,都不准去当官。这话可得记好了。”
父亲宽心,儿子赶忙回应:“放心吧爹,我记下啦。”
数月过后,朱元璋听闻刘伯温离世的消息。与此同时,刘伯温的儿子还呈交了一本关于天文方面的书籍。
刘伯温起初觉得,只要有那张赦字文书,便能保命。可朱元璋哪是好糊弄的?连他御赐的丹书铁券都能形同废纸,一张简单的纸哪能有用?说到底,生杀大权还不都攥在皇帝手里嘛。
朱元璋怎么都没料到,他把功臣都铲除后,结果竟便宜了朱棣。靖难之役时,建文帝这边找不出能打仗的人,只好启用李景隆。而李景隆瞎指挥,反倒助力朱棣成功登基,朱元璋这算是自己把自己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