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2次亲俄,3次结盟,次次教训惨痛,中俄关系到底可不可靠?

海瑶评过去 2025-02-02 02:51:47

中国2次亲俄,3次结盟,结果都闹得不欢而散,专家直言:

俄罗斯和欧洲的关系,比中俄更好。

有人说远亲不如近邻,俄罗斯就是我国的近邻,历史上我国和俄罗斯的关系也很好,但奇怪的是,每一次合作最后都会给我国带来惨痛的教训。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中俄关系到底可不可靠?

点个关注,一起揭秘中俄关系变化。

一、历史变迁

十七世纪之前,我国和俄罗斯八竿子打不着,并无半点交集,那时的沙俄帝国与华夏王朝在陆地上并不接壤,这两个正统的陆权国家又都没有大规模的海上贸易,如此一来,双方自然亦是井水不犯河水,充其量只是听到过彼此的一些消息,我们知道遥远的西北方有一个不算强大、也不算弱小的帝国,沙俄高层也清楚,那个神秘的东方古国仍在存续,仅此而已。

那么两国又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建立联系的呢?

一切正是源于两大帝国的不断扩张,沙皇俄国越过了乌拉尔山不断向东,最终于十七世纪中叶进入了中国东北,大清帝国在初步统一后也将势力范围回推到了“龙兴之地”,或许是巧合,也或许是必然,双方将士在今天的黑龙江省相遇,本来并非不能和平对话,奈何“罗刹人”的凶名远播,清军知晓了他们屠戮达斡尔人,并将其视为口粮的事迹,因此,出于畏惧和愤恨,战斗也就这样一触即发了。

最终的结果显而易见,终究还是占据了主场优势的清兵取得了胜利,不过话虽如此,沙俄东扩的脚步却并没有因此停止,相反,1685年前后,做好了充足准备的沙俄军队又再次席卷而来,并与清王朝打了一场著名的战役,即“雅克萨之战”。

这场战役的胜负人尽皆知,八百俄军近乎团灭,但令人感到诧异的是,军事上的胜利不仅没有影响到外交层面,甚至反倒是清王朝选择了退让,将外兴安岭以北尽数划给了手下败将。

在如今的人们看来,这种行为是绝对无法理解的,不过若是站在时代的背景下,此举也就没什么稀奇的了,要知道,当时的清政府虽然正是春秋鼎盛,然而内部的麻烦却是鳞次栉比,西北、西南的少数民族都不老实,中央忙着平叛、维稳还来不及,哪里还有余力去得罪一个实力丝毫不弱于自身的西方帝国呢?再者说,他们付出的代价也并不多,东北三省的富庶部分都在外兴安岭以南,以北的苦寒之地送给沙俄人又能怎样呢?

当然了,对于清王朝的想法,沙俄亦是心知肚明,自《尼布楚条约》签订之后,他们就不敢在远东放肆了,不光不放肆,两国还开通了大量的贸易往来,关系不说有多好,至少也是和和气气,这种情况一直持续了一百多年,还是直到1858年之后才终于随着国际局势的变迁发生了转变。

这时,清王朝已然经历了第一次鸦片战争的洗礼,并且正处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运动的泥潭之中无法自拔,眼见“老伙计”虚弱不堪,沙俄的野心便在此时显露无疑了,只见他们趁虚而入,在二十多年的时间里先后逼迫清政府割让了西北、东北的一百五十一万平方公里土地,这件事对于满清贵族、炎黄子孙的影响不可谓不大,原因不难理解。

在此之前咱们不是没有过割让领土的时候,可问题是,英法等国本质上要得并非是领土,而是一个可供自身对华输出商品的口岸,反观沙俄就不同了,不管那片土地有没有用,他们就是想扩大自身的疆域,而且这一抢就是整整一百多万平方公里。

双方的掠夺有着本质的不同,简单来说就是,其他列强只图财,而沙俄不但图财,还想要我们的命!

亡国灭种的威胁如鲠在喉,中俄关系也算是彻底撕破了脸,然而让人万万没想到的是,就在不久之后,一个国家的崛起却改变了双方的关系,而这也正是中国第一次对俄亲近的原因所在。

二、中俄第一次亲近

中国2次亲俄,3次结盟,结果都闹得不欢而散,中俄关系到底可不可靠?

中国第一次亲俄是在什么时候呢?

清朝期间,中俄关系并不好,清政府甚至遭到了沙俄的蚕食,要说两国第一次亲近,主要还得益于一个国家,它就是在明治维新后日渐崛起的日本。

为了应对这个新兴的强国,也为了巩固海权,防止列强再次入侵,清王朝果断发起了洋务运动,并打造出了一支足以傲视天下的北洋水师。

不过很遗憾,后续的事情人尽皆知,在决定前途命运的甲午战争中,近代中国崛起的最后希望还是破灭了,面对咄咄逼人的日本,清王朝只好忍气吞声,先是赔款、再是割地,可想想也知道,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并不是我退一步、你进一步,旋即双方罢手言和那么简单,只要一方退让,另一方就会不遗余力的继续撕咬,一战后英法对德国是如此,甲午后日本对清廷也是一样。

日本政府没有见好就收,反倒是对辽东半岛伸出了黑手,按照彼时的局面,清王朝除了继续割地还真的没有什么更好的办法,然而相信很多人都不知道的是,就在此时一个国家的“挺身而出”改变了中国的命运,没错,此国正是之前一直被举国上下忌惮、唾弃的沙皇俄国!

眼见日本得寸进尺,沙俄立刻联合法国、德国,三方联合对日施压,这才逼着日本心不甘情不愿的吐出了到嘴的“肉”,仅仅是以三千万两白银的价格,让清廷如愿“赎回”了辽东半岛。

听起来是不是很奇幻?但这就是事实!至于原因也很简单,大清这块“蛋糕”就这么大,其中最甜的一块便是东北,而东北肥沃、广袤的土地又是沙俄一直眼馋的,他们又岂会坐视日本将其夺走呢?

然而对此,清政府上下却是浑然不知,或许有聪明人看透了内情,却架不住昏君当道、奸臣横行,外加之危如累卵的内外局势,看破是看破,不说破才是真正的聪明,不仅如此,亲近沙俄亦是无奈之举,毕竟按照地缘政治和国力对比,当时能够治得了日本的也就只有沙俄了,中国不亲俄还能亲近谁呢?

就这样,清廷义无反顾的走上了亲俄的道路,而沙俄方面也顺坡下驴,借口两国友好开始了一系列的“暗箱操作”,他们在中国东北大肆兴修铁路,随即又建起了银行、教堂、学校,等到前期准备差不多了,然后就是长驱直入,先是自己拿下了辽东半岛,然后在八国联军侵华事件中,他们又在清廷震惊的目光中悍然加入,直接出兵十七万,占领了东北全境。

当然了,也还是直到这时,清廷高层才终于认清了现实,与俄交好简直就是与虎谋皮,本想着利用一番再踢出局,不料却是赔了夫人又折兵,可以说,如果不是后来日俄战争的失败,以及沙俄国内爆发的十月革命,导致他们短期内无力再大规模干涉远东事务,否则的话,如今的中国版图可能就要再度缩水了。

三、第二次亲近

中俄为啥不结盟?中国曾2次亲俄,3次结盟,次次带来惨痛教训。

中俄第一次亲近是在清朝期间,为了应对日本带来的威胁,清政府利用沙俄赶走了觊觎辽东的日本,可结果是什么呢?

这简直就是在与虎谋皮,事实也的确如此,面对利益的诱惑,沙俄果断背弃了清廷,连吃带拿,险些吞并了整个东北,这个教训足足让国人记了将近半个世纪,还是直到新中国成立前后才总算改观。

在这之后,中俄又有了第二次亲近的机会。

与沙俄不同,后来的苏联那可是正经八百的社会主义国家,与咱们的新中国算得上是同根同源,不少开国将帅更是从莫斯科学成归来,一面是穷凶极恶的资本主义世界,一面是共同信仰的老大哥,选谁交好岂不是一目了然吗?

因此,几乎没有什么犹豫,新中国就开始了“一边倒”的外交方针,说是倒向社会主义阵营,但实际上,在一群穷伙计之中,也就只有苏联值得我们亲近。

而这一亲近就是整整十年,在整个五十年代,两国都算是亲如一家,苏联对我们的帮助也是海量的,朝鲜战争时期,他们虽然没有亲自下场,却仍在武器装备、经济贸易、物资补给上给予了我志愿军巨大的帮助,后续战争结束,苏联又开始了年复一年的对华援助,基本就是要钱给钱、要人给人、要技术给技术,更有甚者,就连万分机密的核武器图纸都毫不藏私,将一众炎黄子孙感动的是一塌糊涂。

可以说,正是在苏联的帮助下,新中国才得以快速走出战争的阴霾,正是在苏联的帮助下,中国才能够在如此短的时间内,从一个积贫积弱的农业国,进化为了一个工业国家。

单凭这一点,老大哥就值得我们全体中国人感谢,不过在感谢之余大家有没有想过一个问题,那就是苏联为何要如此无私的帮助我们呢?难道仅仅是因为共产主义的伟大理想吗?

答案自然是否定的,苏联之所以会全心全力的帮助我们,原因大致有两条,首先是为了对抗美国,众所周知,自二战结束后,美苏之间的冷战便悄然开始了,单论国家实力,两国算得上是势均力敌,可问题是,美国有帮手啊!欧洲的英法、日本韩国、加拿大澳大利亚,这都是他们的小弟,反观苏联呢?加盟共和国基本穷得叮当响,朝鲜、越南、古巴还等着他们援助呢,不但帮不上忙,反倒还会拖后腿。

当然,如果只是短期内拖后腿,未来能派上大用场也行,只可惜按照这些国家的情况,哪怕是把苏联搬空了也未必能扶得起来,唯一看起来前途光明的就只剩下新中国了,为了对抗资本主义世界,他们不帮咱们还能帮谁呢?

其次,苏联帮助中国也是有私心的,他们也想像美国一样,在全球各地建立军事基地,本来他们的胃口不大,只是想“租借”旅顺港罢了,奈何中方死活不肯答应,没办法他们只能换了一个说法,打算在中国搞“长波电台”和“联合舰队”,明面上这是要和咱们精诚合作,但按照两国的海军、科技实力对比,一旦计划实施,这所谓的“中苏联盟”可就是苏联的一言堂了。

因此,最终党中央和毛主席还是没有答应,而两国关系也就这样再次破碎,并很快闹成了一个不欢而散的下场,苏联先是撤走了全部专家,随即又撕毁协议,要求中国在五年之内还清八十六亿贷款,不仅如此,眼见中国依旧不肯退让,他们还一边向边境疯狂增兵,一边大谈要对华施行外科手术式的“核打击”,双方针锋相对,若非是毛主席英明神武,又是领导国家造出了导弹、原子弹,又是想出了大名鼎鼎的“换家战术”,清末的局势没准儿就会再度上演了。

都说远亲不如近邻,其实这句话放在我国身上不完全正确,打铁还需自身硬,国与国之间最永恒的还是利益关系,只有强大我们自身,这才是硬道理。

在此也祝愿祖国日渐强盛,新一年到来,家国安康,共同走上康庄大道!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