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了12岁,家长该怎么“爱孩子”?

锦囊课程 2025-03-24 16:54:42

青春期之前。

孩子千依百顺,凡事都听家长的话。

当跨过12岁的门槛。

很多家长会发现,原先乖巧的孩子,似乎越来越“叛逆”了。

如何与孩子相处?

这个话题,变成许多家长面前的难题。

泰戈尔曾经说过:

“爱不是占有,而是给予自由。”

从12岁开始,孩子们迎来身心上的大变化,眼神里多了几分倔强。

这个时候,亲子关系就像是放风筝。

线太松的话,风筝容易失控,拽太紧了线又容易折断。

接下来,家长该怎么爱孩子呢?

01

允许孩子,在安全区“撞墙”

李玫瑾教授说:

“12岁是大脑前额叶发育的关键期,这时候的挫折比说教更有教育价值。”

作为家长,你是否发现了呢?

很多青春期的孩子,都有“越禁止越叛逆”的表现。

针对这种情况。

家长应该,给孩子犯错的机会。

在合理的范围内,让孩子去尝试,去感触错误带来的影响,从而找到正确的方式。

让孩子在犯错中,感受到挫折。

要比家长一味地说教,更有教育和引导的意义。

这种“体验式教育”,可以让孩子看清对与错,从而建立自我约束机制。

02

把监控器,转换成信任卡

心理学家海姆·吉诺特说:

“青春期孩子的心像玻璃房,贴着偷窥的眼睛,会让他们拉上所有窗帘。”

一些家长会发现。

青春期的孩子,似乎有很多的秘密。

怀着好奇的心理,家长想要“偷窥”孩子的秘密时,孩子反而会产生更强的防备心理。

结果导致,亲子关系恶化。

面对青春期的孩子,最好的应对方式,是将监视器撤掉,选择给孩子足够的信任。

多倾听、多分享,反而有助于打开孩子的话匣子。

给予孩子信任,要比严防死守更能打开心门。

03

从“饲养员”,转型为导游

每个人都有需求。

尤其当孩子,跨过12岁的门槛之后。

他们渴望获得认可,希望家长尊重自己,期待着和大人一样受到尊敬。

如果家长,还用“要求”的方式与孩子相处。

那么孩子,很容易因此受挫,甚至会就此跟家长“对着干”。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表明:

12岁过后,孩子希望自我实现,希望与家长平等相待。

这个时候,家长的角色就该转变了。

从原先的“饲养员”,转变为孩子成长的导游,才能让孩子感受到被尊重。

就像乔布斯的养父!

虽然看不懂电路板,他却把车库改造成儿子的“发明基地”。

孩子到了青春期,家长的爱,应该是帮孩子找到属于自己的舞台灯光。

04

对话时,多用耳朵少用嘴

当孩子不听话了。

许多家长,会喋喋不休地指责孩子。

这样做有效吗?

事实上,即便孩子改正了,也会在心里默默长出叛逆的萌芽。

做聪明的家长,要牢记:

青春期的孩子,渴望家长的倾听和理解。

所以,家长若爱孩子,就请多用耳朵少动嘴。

这样去前提下,有助于家长真正理解孩子的处境,从而建立和谐的亲子关系。

05

写在最后

在《爱弥儿》中。

卢梭写过这样一句话:

“教育即生长。”

到了青春期,孩子逐渐长出独立的羽翼。

从这个时候开始,父母最深沉的爱,是忍住修剪的冲动,守望他们在风雨中校准飞翔的方向。

毕竟我们,无法永远为孩子遮风挡雨。

但是,在孩子努力生长的过程中,家长却可以教会他们辨认彩虹的方向。

作为家长,不妨为孩子收藏吧。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