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元十年(1273年),元军经过6年煎熬,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终于攻占了南宋长江防线中段的重镇襄阳,这也意味着南宋在长江上、中、下游的三处防御体系遭到严重破坏,元军可以从南阳盆地直接插入汉江流域,其偏安东南的军事屏障摇摇欲坠,也意味着元世祖忽必烈统一南北的进程大大加快。
元军攻宋战略图
决意灭宋,加紧准备在元军攻破襄樊之后,忽必烈将彻底灭亡南宋朝廷提上议程,朝野上下对灭宋之役呼声相当之高,“时将相大臣皆以声罪南伐为请”,尤其是如阿里海牙、阿术这样的前线将领对灭宋之役最为积极,阿术言:“臣久在行间,备见宋兵弱于往昔,失今不取,时不再来。”,向来以直言著称的阿里海牙亦云:“襄阳自昔用武之地也,今天助而克之,宜乘胜顺流长驱,宋可必平。”据《元史》记载,灭宋之事让忽必烈的情绪非常紧张忐忑,为了增强信心,迷信的他甚至还咨询阴阳术士田忠良灭宋战役能否成功,在收到肯定回答后,忽必烈才下定决心开启灭宋之役,“‘汝试筮之,济否?‘忠良对曰:‘济。’”
阿里海牙、阿术定策灭宋
在决策攻宋之后,忽必烈立即选定了统帅和调集军队准备灭宋之役,在朝臣的鼎力推荐下,蒙古八邻部人伯颜进入了其视野。伯颜,其家族世为蒙古八邻部左手千户长,曾经跟从旭烈兀西征住在波斯,在元初随使臣东归元廷,受到忽必烈的器重,其处理政务往往明智、果断,受到了朝野的肯定,此次出任元军的灭宋统帅也是众望所归。
值得一提的是,一向迷信的忽必烈为了增强信心,又再次询问了宗教人士和江湖术士来确定伯颜的任命是否正确。据《汉藏史集》记载,国师八思巴称伯颜为“英杰中之英杰,正是此人”。
《元史·卷二百三》:帝猎于柳林,御幄殿,侍臣甚众,顾(田)忠良曰:“今拜一大将取江南,朕心已定,果何人耶?”忠良环视左右,目一人,对曰:“是伟丈夫,可属大事。”帝笑曰:“此伯颜也,为西王旭烈兀使,朕以其才留用之,汝识朕心。”
忽必烈请田忠良占卜,忽必烈这人极其迷信,江湖术士和宗教人士对其决策影响很大
此次灭宋的兵力,不同史书亦各有参差,按《史集》的记载“合罕已准备好了三十万蒙古军和八十万汉军”,竟然高达百万之众,显然是不符合实际的,显系夸大之词。根据《元朝名臣事略》转引〈勋德碑〉:其平宋也,将二十万犹将一人,赏罚信,纪律彰。伯颜南征的兵力大概在20万左右应该是一个相对正确的数目。
《元朝名臣事略》
二十万兵齐渡江,长江防线如虚设。至元十一年(1274)六月,在做好充分的攻宋准备后,元世祖忽必烈颁布了平定南宋的诏谕,向蒙古、汉军所有万户、千户表达了平宋的决心,也是全面进攻南宋的总动员令。同年九月,伯颜统率蒙古军、汉军从襄阳分三路南下,“前后延袤,旌旗数百里,水陆并进”,直逼郢州(湖北钟祥)。
自从襄樊被元军攻陷后,郢州就成了宋廷的重点防守区域,其城在汉水东岸,依山傍水,以石筑城。宋廷又在对岸设新郢城一座,两城之间“横铁绳,锁战舰,密树桩木水中”,明显是一个与襄樊相似的立体防御体系,经过试探性进攻,元军并无进展。部分将领认为郢州是南下的重要通道,应该首先攻取。但伯颜认为郢州易守难攻,打起来耗时费力,遂力排众议,决定绕过郢州继续前进。
《元史·卷一百二十七》:伯颜曰:“用兵缓急,我则知之。攻城,下策也,大军之出,岂为此一城哉!”遂舍郢,顺流下。
《元史》
经过周密的勘察后,伯颜决定一面派人围困郢州,一面拖船经黄家湾堡入汉水。随后又迅速攻克沙洋堡,并派原襄阳知府吕文焕劝降复州,仅用一个多月的时间,就到达了长江北岸,并将要兵临鄂州。
十二月初四,元军进至蔡店(汉阳),宋淮西制置使夏贵率战舰数千扼守大江中流(《元史》谓万艘,过于夸张,不取),并加强了汉口和阳逻堡的防御。面对宋军的防守,伯颜和阿术决定采取声东击西之计。十三日,伯颜一面命令阿里海牙、张弘范等人率军继续进攻阳逻堡,引诱夏贵水军前来增援;一面又命阿术率万户晏彻儿、忙古歹、史格、贾文备率领四翼军3000人乘夜挽舟西上朔上游40里(《宋季三朝政要》为20里)的青山矶登陆渡江。
但这次登陆行动一开始并不顺利,万户史格率军先进,被宋都统程鹏飞击退。阿术率大军继至,“横身荡决,血战中流”,擒获宋将高邦显等,程鹏飞被伤七处,宋军被迫退兵,元军遂占据沙洲。阿术与镇抚何玮等数十人“攀岸步斗”,还竖立浮桥接应沙洲军队,在后续部队的增援下,最后击败宋军,“斩溺不可数计”,直追至鄂州东门。
《元史》
次日,伯颜得知阿术已经渡江,遂亲自“披坚执锐,亲冒矢石”率军向宋军发动猛攻,元军一面强攻阳逻堡,一面率舟师主力冲向宋军夏贵舟师,元军越战越勇,宋军大溃于江中。夏贵得知阿术已经渡江,作为主帅,彻底失去了战斗信念,“是时,其(夏贵)心已无国矣”,率先逃跑,接着又逃至庐州。阳逻堡孤军奋战,人心瓦解,是役,“宋兵数十万众,死伤者几尽,流尸蔽江而下”。
《平宋录》
《宋季三朝政要》
在阳逻堡被攻陷后,元军继续向鄂州进军,重创了宋军汉阳水师,焚烧战船3000艘,鄂州、汉阳“两城大恐”。十二月十八日,鄂州、汉阳举城降元。鄂州的不战而降,对南宋产生了极其恶劣的影响,意味着南宋中路的荆、襄防线已经全面瓦解。
元军东下,血战丁家洲元军在进入鄂州后,伯颜留阿里海牙在鄂州防守,自己与阿术率大军继续东下。东下之行异常顺利。由于已经降元的原南宋襄阳知府吕文焕的哥哥吕文德长期担任京湖制置使,沿江诸将多是吕家部曲或是和吕家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在吕文焕的劝说下,他们大部分选择了投降。元军从至元十一年底从鄂州进军,次年二月上旬到达池州,长江中段几乎兵不血刃的被元军拿下。不得不说在襄阳降元以后,南宋依然以吕氏部曲守沿江要地是十分重大的军事失误。
《宋季三朝政要·卷五》:大元国兵顺流而下,沿江诸将多吕氏部曲,望风降附。至黄州,陈奕以城降。至蕲州,管景谟以城降。至南康军,叶阊以城降。下江州,钱真孙以帅兼守,举城降。九江为江西屏蔽,陷则江西如破竹矣。至安庆府,范文虎乃吕氏之婿,遂以城降。
《宋季三朝政要》
元军渡江,特别是鄂州失陷,对南宋的震动非常大。此时宋度宗刚刚去世,他四岁的儿子赵显登基,其祖母谢氏被尊为太皇太后,临朝称制,朝中权力由贾似道掌控。在中部重镇纷纷失陷的情况下,朝野舆论哗然,要求贾似道领兵出战。贾似道不得不率领13万精兵去芜湖迎战元军。
但他到达前线以后却不认真备战,仍然幻想着和元廷议和,让元廷归还已经占领的土地,南宋照旧称臣纳贡。前来打灭国之战的伯颜哪里肯依,指出“未渡江,议和入贡则可。今沿江诸郡皆内附。欲和,则当来面议也”,贾似道怕被元军扣留,哪里肯过去(伯颜:老贾,你猜对了,我就是这么想的)。于是,伯颜强硬答复贾似道,并说出了真正的目的,就是冲着灭国来的。
《平宋录》:我奉旨举兵渡江,为尔失信之故,安敢退兵?如彼君臣相率纳土归附,即遣使奏闻。若此不从,备尔坚甲利兵,以决胜负。
《平宋录》
伯颜这一下算是把聊天给聊死了,对于贾似道,自然只有和元军进行决战一途。伯颜入池州后,有诏书令其暂停进攻,阿术坚决反对停战,表示“今日惟当进兵,事若有失,归罪于我”。于是伯颜置忽必烈的休战诏书于不顾,下令继续进军。
《元史》
至元十二年(1275)二月二十一日,躲不了的贾似道终于将13万精锐押上与元军决战,关乎南宋生死存亡的丁家洲战役打响。贾似道以自己的宠臣孙虎臣率兵7万于丁家洲迎击元军,夏贵以船2500艘横亘江中,贾似道自率后军策应。
而伯颜统率元军早在二月十六日就水陆并进寻求与宋军主力决战,经过侦察,其见宋军来势较大,于是他立即下令军中连夜制作大筏,制造出火攻的态势,宋军得知元军要火攻,昼夜戒备,疲惫不堪,“诸军但昼夜严备,而战心少懈”,伯颜遂以步骑夹岸而进,并在岸上树立弩炮攻击孙虎臣部。
元军弩炮凶猛,砸的孙虎臣部阵形松动。阿术趁机令水师“划船数千艘乘风直进,呼声动天地”,宋军动摇,几欲溃散,先锋姜才苦苦抵挡元军,而作为主帅的孙虎臣却率先开溜,尤其不可思议的是,都这个节骨眼了,孙虎臣居然还想对姜才的妾室行不可描述之事,宋军见主帅逃跑,大呼:“步帅遁矣。”,踏上了逃亡之路。
夏贵部更加离谱,面对元军凶猛的攻势,再次把逃跑的天赋从阳逻堡带到了丁家洲,一枪未放就直接撤了,边撤边大喊:“彼众我寡,势不支矣!”,这表现已经完全是卧底级别了(事实上宋元两军兵力相当),贾似道慌乱失据,也只能没命逃跑,宋军遭受了灾难级别的惨败,被元军追杀“百五十里”,“杀溺死者不可胜计,水为之赤,军资器械尽为元所获”。13万大军全军覆没,至此元朝在军事上取得了绝对优势,太平、无为、和州相继降元。此战后,贾似道被贬出临安安置循州,在途中被押解官郑虎臣杀死,一代权奸至此落幕。
《宋史纪事本末》
三月,留守建康(南京)的沿江制置使赵缙听闻战败,“取行宫公帑金帛弃城”,元军兵不血刃占领建康。至此,“江东之势去矣”,“淮西、江南、滁州、宁国等大小数十余城传檄款附”。这次大失败已经让南宋统治者有了亡国之忧,谢太后贴榜于朝堂之上怒斥重臣不作为。
《宋史纪事本末·卷一百六》:我朝三百余年,待士大夫以礼。吾与嗣君,遭家多难,尔大小臣工,未尝有出一言以救国者。内而庶僚,畔官离次,外而守令,委印弃城。耳目之司既不能为吾纠击,二三执政又不能倡率群工,方且表里合谋,接踵宵遁。平日读圣贤书,自许谓何,乃于此时作此举措,生何面目对人,死亦何以见先帝!
《宋史纪事本末》
忽必烈的犹豫元军在攻下建康后,暂时进入了休整阶段,忽然伯颜却接到了暂时停止进攻宋朝的诏令,事实上忽必烈命令暂停进攻的微操已经不止一两次。说到底,还是因为自身迷信思想作祟,再加上对灭亡宋朝信心不足所致。
早在元军攻克鄂州的时候,忽必烈就开始疑神疑鬼,非常忧虑,对重臣姚枢说道:“今伯颜虽济江,天能终此与否,犹未可知。是家三百年天下,天命未在吾家先在于彼,勿易视之”。幸好姚枢嘴炮强悍,把忽必烈的疑虑压了下去。
至元十二年(1275)二月,忽必烈得了重病,他可能受到了江湖术士的影响,觉得今年自己运气不好,干啥啥不行,“或言朕今岁不佳”。在伯颜攻下建康以后,觉得非常知足,可以见好就收,让南宋称个臣,拿点岁币就完事了,居然主动要与宋朝议和,“朕兵已到江南,宋之君臣必知畏恐,兹若遣使议和,邀索岁币,想无不从者”。(大家别觉得不可思议,忽必烈有时候的表现真的很有少年性)
伯颜非常不悦,但也只能照办,元廷派廉希贤一行前往南宋议和,南宋只要把握这次机会说不定还真能暂时停战。然而,给了机会也不中用,廉希贤一行居然在中途为宋军所杀,至此,议和的大门算是关上了。(评:大聪明遇上大聪明)
《南村辍耕录》
四月,忽必烈又命伯颜停军,以暑热不利行军,待来年秋天再与宋军决战,此举遭到伯颜反对,“宋人之据江海,如兽保险,今已扼其吭,少纵之则逸而逝矣”。忽必烈被伯颜说动,撤回了来年攻宋的想法。五月底,忽必烈在上都开平接见伯颜,本来想派伯颜去对付西北宗王海都,历时两月,期间伯颜对忽必烈进行话疗,“敷陈平宋筹画,至尊悉皆嘉纳”。在找到西北方面的人选安童后,伯颜在八月从大都返回江南指挥灭宋。
焦山战役当伯颜在上都对忽必烈话疗期间,元军与宋军又在七月于焦山展开会战,宋沿江制置使赵溍、枢密承宣张世杰及孙虎臣率舟师万艘列阵焦山以东江面,想乘伯颜赶赴上都之机与元军决一死战。张世杰为了显示“示以必死”的决心,其船每十艘以铁锁连成一舫,沉碇于江中,没有号令,禁止起碇。
此次战役元军的指挥官为阿术,阿术登山而望,见宋军阵,曰:“可烧而走也。”,其命水军万户刘琛沿长江南岸,绕至宋军后方;董文炳直抵焦山南麓,以击其右;招讨刘国杰攻其左;万户忽剌出直攻中央;张弘范又攻击焦山之北。并选善射者千人,分乘巨舰,两翼冲入,以火矢夹射,宋军大乱,“篷樯俱焚,烟焰蔽江”。由于宋船被铁索连接,无法逃跑,宋军大败,士兵多赴江死,张世杰见败局已定,匆匆逃离,焦山之战后,宋军的有生力量至此覆灭,“宋人自是不能复军”。宋朝灭亡已经注定,比赛进入垃圾时间。
《元史》
《宋史纪事本末》
南宋覆灭至元十二年(1275)十一月,元军兵分三路南下,直扑临安。十六日,元军师至常州,常州城拒绝元军谕降,奋力抵抗,伯颜命军“日夜攻之不息”,最后常州被元军攻克,由于对元军杀伤很大,伯颜恼羞成怒,下令屠城,至为惨烈。钓鱼城守将王坚之子王安节不屈被害。常州城成了南宋最后的脊梁。
王安杰就义
元军在占领常州之后,继续南下,所过之处望风投降。十二月初五,伯颜率军占领无锡,宋朝使者柳岳奉宋主赵显和太皇太后谢氏的书信来见伯颜,涕泣哀怜,请求元廷高抬贵手,“望哀恕班师,敢不每年进奉修好”。宋廷的请求立刻被伯颜回绝,并坚决要让宋廷或“学钱王(吴越国国主钱弘俶)纳土”,或效“李王(南唐国主李煜)出降”。胜券在握的伯颜还不忘揶揄两下,“尔宋昔得天下于小儿(赵匡胤事,懂得都懂)之手,今亦失于小儿之手,其道如此,卿何多言?”。
《平宋录》
至元十三年(1276)正月,元廷三路大军在临安会师,并加紧对临安包围谕降。宋廷一度想用称侄孙纳币祈求元廷退兵,但均被伯颜拒绝。正月十八日,宋恭帝赵显和太皇太后谢氏奉上降表,献出传国玉玺十二枚,正式向元廷投降。三月,宋帝在元军的看守下北上觐见忽必烈。
宋帝北觐,意味着享国三百年得宋朝寿终正寝,也意味着忽必烈南北一家的构想变成了现实。而临安府被更名为杭州路,昔日南宋的临时都城变成了元朝在东南的行政区划。
引用文献:《元史》、《宋史》、《平宋录》、《宋史纪事本末》、《宋季三朝政要》、《南村辍耕录》、《元朝名臣事略》、《汉藏史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