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本,秦川是本着传帮带的精神,希望通过利用旧案来锻炼和培养新人,哪怕破不了积案,也能在案子上有所拓展。
他成功说服了领导,搞起了这个积案攻坚行动。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秦川选中的四个案子竟然全部被侦破了。
这一结果不仅让秦川本人感到惊喜,也让整个刑警队为之振奋。其实,在挑选这四个案子时,秦川就暗藏了一些小心思。
他希望通过这些案子,向大家展示新旧侦查手段结合的重要性,并增强大家对新型侦破手段的信心。
而秦川之所以如此着急要带年轻人,是因为他深知自己就是传帮带的最大受益人。
当初,如果不是武老师极力举荐他去负责张克寒的案子,秦川或许现在还在绪城默默无闻。正是通过这个案子,秦川一战成名,成为了众人眼中的“秦总”。
然而,秦川的成名之路并非一帆风顺,他的PTSD根源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逐渐显露出来的。
提到秦川的成长,就不得不提到一个人——韩敬东。在秦川的职业生涯中,韩敬东可以说是他的贵人之一。
韩敬东在1.28案子上就注意到了秦川的扎实基础和缜密思维,认为他是一个干刑警的好苗子。
然而,秦川的优缺点同样明显。他能力强、不怕吃苦,但缺乏历练,做事不考虑后果,不会与人打交道。
韩敬东深知,如果不改掉这些缺点,秦川的路将走不长远。因此,他决定对秦川进行打磨。
韩敬东将秦川调去了预审科,希望他能在那里磨砺自己,学会与人打交道,了解一个案子从侦破到诉出去的全过程。
在预审科,秦川不仅与老同事建立了良好的关系,还逐渐掌握了与人协作、与人打交道的技巧。这些经验对他以后的办案工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后来,韩敬东又用粮库偷盗案检验秦川,同时也为秦川升职做铺垫。秦川不负众望,成功侦破了这个案子,打响了自己的名气。
可以说,没有韩敬东前期一步步的打磨和托举,秦川后来的路不会走得这么快、这么顺。
与韩敬东的稳扎稳打不同,武老师对秦川的培养显得有些操之过急。武老师很欣赏秦川的才华和潜力,但他也深知自己年龄不小了,精力和体力都大不如从前。因此,他很想趁早培养出来一个接班人。
在张克寒犯下杀人抢枪的案子时,武老师特别在电话里强调要叫上秦川一起办案。
他希望通过这个案子,让秦川熟悉作为专家组成员协助地方办案的模式,并为后面把秦川从绪城调到培兴做个铺垫。然而,昀城当地办案人员的不重视和敷衍让武老师的计划落空。
尽管如此,武老师并没有放弃对秦川的培养。他冒着风险打感情牌逼着秦川先接下张克寒的案子。
在秦川通过张克寒的案子在培兴站稳了脚跟之后,武老师又对秦川提出了新的要求,希望他能继续推进传帮带的工作。
于是,秦川在清江两案后主动提出要搞积案攻坚的工作,并挑选了四个难度非常大的案子。
这四个案子的同时侦破对秦川产生了很大的冲击力。他不仅要把每个案子都看进脑子里去,还要针对性地分析凶手的作案动机、大致身份以及性格特征等,再给出指导意见。
然而,当四个案子全部侦破时,秦川一下子受到了四个凶手的冲击,尤其是凶手里面还有常兴荣这样极端的角色。这对于秦川来说心理冲击太大了,他一下子根本接受不了,就患上了PTSD。
回顾秦川的成长历程,我们可以发现,他的PTSD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一方面,秦川在面对四个难度极大的案子时,承受了巨大的心理压力。他不仅要确保每个案子都能顺利侦破,还要承担起传帮带的责任,培养新人。这种双重压力让秦川倍感疲惫。
另一方面,武老师的着急培养也让秦川在心理上承受了不小的负担。武老师对秦川的期望很高,希望他能够尽快成长为一名优秀的刑警队长。然而,这种过高的期望也让秦川在办案过程中感到焦虑和不安。
此外,秦川自身的性格特点也是导致他患上PTSD的重要原因之一。他做事认真负责,追求完美,但同时也容易钻牛角尖,过于纠结于案件的细节。这种性格特点让他在面对复杂案件时难以释怀,容易产生心理障碍。
然而,值得庆幸的是,秦川并没有被PTSD击垮。他在经历了一段时间的调整后,逐渐走出了阴影,重新回到了工作岗位上。他深知,作为一名刑警,必须时刻保持冷静和理智,才能更好地履行自己的职责。
《我是刑警》的大结局不仅让我们看到了秦川的成长和蜕变,也让我们深刻认识到了珍惜人才、注重培养的重要性。
无论是韩敬东的稳扎稳打还是武老师的着急培养,都是为了培养更多优秀的刑警人才。然而,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我们也应该注重方式方法,避免给人才带来过大的心理压力和负担。
同时,我们也应该关注刑警们的心理健康问题。他们长期面对复杂多变的案件和凶残狡猾的犯罪分子,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
我们应该加强对刑警们的心理辅导和关爱,帮助他们更好地应对工作中的挑战和压力。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培养出更多优秀的刑警人才,为维护社会稳定和人民安全做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