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受不了一点挫折,跟父母常做的这3件事有关

睡睡娱乐汇 2024-11-08 17:55:56

为人父母,我们一方面为孩子遮风挡雨,担心他以后吃亏受伤。

一方面又害怕自己养出一个经不起风浪的孩子。

培养孩子抗挫折的能力,是一个很自然的过程,不需要父母刻意制造的挫折。

孩子只需在真实的生活中摸索,就可以逐渐建立起坚强的内心。

那么,有没有必要对孩子进行挫折教育呢?

答案是:有必要,但要适度。

但很多家长,把挫折教育当成了“折磨教育”,故意给孩子设置一些超过他年龄和心理的磨难。

结果不但不会让孩子收获教育,反而会摧毁孩子的自信心。

很多时候,父母不经意的行为反倒让孩子变得脆弱,尤其是下面这3件事。

过度保护与溺爱

现在的家庭孩子一两个,但家里照顾他的人,包括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等五六个,孩子成了家庭的中心。

什么都不让他做、什么都顺着他,导致孩子生活自理能力很差,心理也很脆弱,一丁点委曲都受不了。

也有相反的,父母认为孩子不打不成才,对孩子特别严厉,孩子犯了点错就大声呵斥。

哪怕考试考了90分还唠唠叨叨地说他这不该错,那不应该丢分。

孩子觉得怎么做都达不到父母的要求,于是自我怀疑、自卑、懦弱。

孩子性格的形成主要源自于家庭的教养。

所以,父母首先要改变教养模式。

过度替孩子代劳

生活中的小事,其实都是培养孩子掌控感的机会。

从系鞋带、打扫卫生到学习做饭、自己去学校......这些小挑战,都是难得的体验。

父母要舍得放手让孩子去尝试,而不是一手包办。

过多代劳的潜台词是:“靠你自己是做不成事的,没有我们,你不行。”

它最终抹杀的是孩子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信心,等到哪天需要孩子自己面对问题,他就会手足无措。

一件件小事做好了,孩子的自信感慢慢建立起来了,遇见困难才不至于慌乱。

坚信“任何事情都能做到”,也就是孩子们口中的:“我可以。”

生活中的小事做好了,孩子掌控感慢慢建立起来了,遇见困难才不至于慌乱。

负面评价与比较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看到一种现象。

那就是父母经常会拿自己的孩子和别人家的孩子去进行比较。

如果别人家的孩子在某一方面做出的事情十分出色。

那么自己的父母就会说:“你看看别人家的孩子,人家怎么就做得那么出色,别人都能做到的事情,你为什么做不到呢?”

这样的话,相信各位父母都有说过,或者是在别人家中间过。

父母试图通过比较来激励孩子,却往往忽视了这种做法对孩子自我价值感的巨大伤害。

孩子长期被置于“不如别人”的阴影下,孩子会逐渐形成自卑心理。

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面对挫折时更容易陷入自我否走。

失败是孩子一生中无法避免的议题,但是我们常常忽视它。

一个不能正确看待失败孩子,遇事就会产生逃避和畏难情绪。

失败对孩子来说是一种提醒,可以从中认识到问题所在、寻找解决办法、积累人生的经验。

从这个意义上讲,失败何尝不是一种财富?

和孩子谈失败、谈困难,实际上就是为了把这些东西变成孩子成长垫脚石,而不是拦路虎。

好的教育,一定要教孩子认识挫折和失败,让他不会长时间沉溺于由此产生的负面情绪中,自暴自弃。

不被“输”所局限,能够理智地看清事实本质,并能采取相应行动的高挫折商。

是孩子内心强大的体现,也是孩子未来能够赢的关键。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