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姑方令孺:丈夫娶侧室,她怯为人母不敢离婚,错过多位才子追求

煮酒君本人 2025-02-03 10:55:58

九姑方令孺:丈夫娶侧室,她怯为人母不敢离婚,错过多位才子追求 - 今日头条

在国立青岛大学的一间安静的图书馆里,方令孺独自坐在窗边的阅读桌前,手中的笔在纸上舞动,而她的心思却飘向了远方。外面,春风拂过校园的每一个角落,带来了细微的寒意和新生的气息。但在这个充满希望的季节里,方令孺的心却是复杂难解的。

她,被学生们亲切地称为“九姑”的方令孺,一位才华横溢的文学讲师,正面临着人生中的一大抉择。数年前,她随丈夫陈平甫踏上前往美国的旅程,满心期待着与爱人共同进步。然而,不久,她便发现自己陷入了一段貌合神离的婚姻之中。陈平甫的冷漠和自私,加之他在上海另娶侧室的消息,让她深受打击。

跨越东西方的求学之旅

1916年的春季,南京的陈家门前,喜庆的鞭炮声和红灯笼映衬着方令孺那日的嫁衣,象征着新生活的开始。然而,这份开始并没有如同外界的喜庆那样光明。方令孺与陈平甫之间,少了新婚夫妇应有的欢笑,多了一份不为人知的距离。尽管她尝试着融入这个家庭,但总感觉自己像是一个外人,与丈夫之间的距离,似乎难以弥补。

1923年,夏季的炎热还未完全散去,陈平甫突然提出要一同前往美国留学的想法。这对方令孺而言,既是一个意外,也是一个新的开始。她没有过多的迟疑,便打包了行李,准备迎接这一段全新的旅程。二人踏上了开往美国的轮船,随着船只渐渐驶离港口,方令孺望着渐行渐远的祖国,内心却是五味杂陈。

在华盛顿大学的宽敞校园内,方令孺与孙寒冰的相遇如同两颗流星的交错,短暂却留下了长久的光辉。孙寒冰,一个热情洋溢且思想前卫的青年,他对文学的深刻理解和独到见解,让方令孺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共鸣。在图书馆的静谧中,两人共同翻阅着一本本经典之作,从古典到现代,从东方到西方,无不包含在他们的讨论之中。

午后的阳光透过图书馆的窗户,洒在两人翻动的书页上,他们的交流从未因语言的不同而受阻。孙寒冰经常从书架上挑选出一些方令孺未曾接触过的西方文学作品,详细解说其中的文化背景和作者的生平,而方令孺则向孙寒冰介绍中国的古典文学魅力,如《红楼梦》的深层意义和杜甫诗歌的历史价值。这些文学与思想的交流,不仅拓宽了方令孺的视野,也使她对文学有了更深的认识和理解。

在一次关于《堂·吉诃德》的讨论中,孙寒冰激动地谈论着主人公的理想主义和现实社会的碰撞,方令孺则从中感受到了文学对现实世界的深刻影响。他们在校园的林荫小道上边走边讨论,周围的景色仿佛都成了他们思想交锋的见证者。每当讨论达到高潮时,两人都会忘记时间的流逝,直到夕阳西下,方令孺才意犹未尽地告别孙寒冰,回到自己的住处。

然而,这段基于共同兴趣和尊重的友谊,在陈平甫的眼中却成了嫉妒和误解的源泉。陈平甫从未真正理解方令孺对文学的热爱和追求,他的内心逐渐充满了猜疑和不安。每当方令孺提起孙寒冰,陈平甫的脸上总是闪过一丝不悦。这种情绪的累积,最终导致了陈平甫决定提前结束留学生涯,带着女儿回国,而对方令孺的支持也随之终止。

独自面对的困境

1929年春末,陈平甫的决定如一记突如其来的重锤,打破了方令孺在美国的平静生活。一纸通知,不仅带走了他和女儿的身影,也带走了方令孺留学生涯的经济支柱。在华盛顿大学的校园内,方令孺站在宿舍的窗前,眼望着远方,心中充满了迷茫和不确定。她曾以为这里会是实现自我价值和文学梦想的乐土,没想到却成为了她人生旅程中的一次艰难挑战。

随着时间的推移,方令孺必须面对现实的残酷。没有了经济来源,她在异国他乡的生活变得异常艰难。尽管她尝试通过各种方式维持生计,包括在校园内寻找兼职机会,甚至向在美国的朋友求助,但这一切都只是杯水车薪,无法根本解决问题。每当夜幕降临,华盛顿大学那些熟悉的景致和曾经的欢声笑语,都成为了方令孺心中挥之不去的阴影。

面对着生活的重压,方令孺终于做出了决定——返回中国。她开始整理自己在美国生活的点滴,每一件物品都承载着她的回忆和未竟的梦想。打包的过程,就像是一次次内心的挣扎和告别。在准备离开的那一刻,方令孺站在已经空荡荡的房间中,心中虽然充满了对未来的不确定,但也有一种莫名的释然。

告别了华盛顿大学,方令孺踏上了回国的船只。海上的旅行漫长而孤寂,她经常站在甲板上,望着海天一色,心中反复回想着在美国的日子,以及那些因为热爱文学而结下的深厚友谊。尽管未来充满了未知,方令孺却也在这一刻,对自己的人生抱有了新的期待。

重新找到人生的方向

回国后的生活对方令孺来说,是一个全新的开始。陈平甫已经在上海沪江大学安稳地扎根,而方令孺则远赴山东,于国立青岛大学开始了她的新篇章。在这座位于海边的城市里,方令孺不仅获得了一份教书育人的工作,更找到了一个能够重新展示自己价值的舞台。

国立青岛大学的校园内,历史悠久的教学楼与四周的绿树成荫形成了一道美丽的风景线。方令孺在这里担任国文系讲师,她教授的课程涵盖了从《昭明文选》到《大学国文》等古典文学精华,她用自己对文学的深刻理解和热爱,吸引了一批又一批的学生。

她的教学风格独特,总能将枯燥的文学理论与生动的现实生活相结合,让学生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和成长。课后,方令孺经常与学生们一起讨论文学作品背后的深层意义,引导他们思考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激发他们对文学和生活的热爱。

方令孺的到来,也给国立青岛大学的文学研究和教学带来了新的活力。她不仅在学术上有所建树,更因其独特的个性和广泛的知识面,成为了学生们心中的偶像。学生们亲切地称她为“九姑”,这个称呼很快在校园内传开,成为了方令孺的别称。

在国立青岛大学的日子里,方令孺不仅是学生们的老师,更成为了他们的朋友和导师。她经常组织一些文学沙龙和讲座,邀请其他文学家或学者来校交流,为学生们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学术交流平台。这些活动不仅丰富了学生们的课余生活,也让他们有机会近距离接触和了解中国乃至世界的文学动态。

方令孺在国立青岛大学的工作和生活,逐渐成为了她人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她用自己的知识和热情,影响和激励着周围的每一个人。在这里,方令孺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舞台,展现了一个知识分子的风采和价值。

文学与爱情的抉择

1931年的春夏之交,在国立青岛大学的校园内,方令孺的生活与工作似乎步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然而,随着与闻一多及陈梦家的交往日渐频繁,她的私生活也逐渐成为了外界讨论的焦点。

闻一多,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人物,其学识渊博和才华横溢,令人敬佩。他与方令孺之间的文学交流,本是学术上的探讨和思想上的碰撞,然而,不久便被外界误解为情感上的纠葛。在校园的小道上,两人有时会因讨论某个文学话题而激烈争辩,有时又会因为对某作品的共鸣而相视一笑。这些寻常的互动,却在不经意间成了流言蜚语的来源。

与此同时,陈梦家,一位比方令孺年轻许多的诗人,对方令孺产生了深深的倾慕。他以其年轻的热情和对文学的执着,写下一首又一首充满激情的诗歌,试图以此表达自己对方令孺的情感。这些诗歌,或直接或间接地传达了他的心意,使得方令孺的生活增添了几分波澜。

面对着来自两位男士的情感倾向,方令孺处境颇为微妙。尽管她在学术和文学上与闻一多有着深厚的交流,对陈梦家的才华也给予了认可和鼓励,但她始终保持着一种独立和清醒的态度。在这个特殊的时期,她更多的时间投入到了教学和文学创作中,尽力维持着自己生活和工作的正常轨迹。

在处理与陈梦家情感的表达时,方令孺选择了用诗歌作为回应的方式。她以诗歌中细腻的情感和隐晦的表达,既保留了对方情感的尊重,又表明了自己立场的坚定。她的这些诗歌,既是对陈梦家热情的温柔拒绝,也是对自己情感世界的守护,体现了她作为一位独立女性的自尊和自爱。

随着时间的推移,方令孺与闻一多和陈梦家之间的误会逐渐得到了澄清。在文学的世界里,他们仍旧是彼此尊重和欣赏的朋友。尽管外界的流言蜚语一时难以平息,但方令孺始终以她那份坚韧和智慧,走在了自己选择的道路上,不为旁人所动摇。

黄艳芬.“新月”时期的方令孺[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76-79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