毁其一生!孩子的这3个隐私千万别告诉外人,会影响子女一生!

科学育儿全攻略 2025-02-28 15:38:23

自打成为妈妈后,我惊觉自己特别爱拿女儿的事儿当作日常谈资。

起初,和身边朋友聊天,话题总是围绕着女儿一天喝多少奶、吃多少辅食,拉的粑粑是什么颜色和形状这类琐碎的生活细节。

等女儿长大些,就开始聊她在幼儿园里有多调皮捣蛋,比如午睡时不好好睡觉,还拆解床上的草席,为此老师多次找我谈话。

如今她步入一年级,我更是能把她掉了几颗牙、每天在学校的经历,以及和同学相处的情况,都详细地跟闺蜜们一一道来。

我不止一次跟别人讲她爱臭美的事儿,小小年纪就偷偷涂指甲油,被我发现后我又是如何调侃数落她的。

说实话,在跟别人分享这些的时候,我压根没觉得有什么不妥。

毕竟孩子还小,不懂事,妈妈们聚在一起聊聊孩子的糗事、私事,在我看来再正常不过了。

直到有一次,我带着女儿出去聚餐,朋友突然当着众人的面问她:“听你妈妈说,班上有小男生喜欢你,还老送你糖果吃,你是不是特别开心呀?”

这问题来得猝不及防,女儿完全没想到她再三叮嘱我要保密的事儿被传了出去。刹那间,她小脸一沉,仿佛瞬间变成了社恐,紧闭双唇,什么话都不肯说。

回家的路上,我心里有些不痛快,忍不住抱怨她不该摆脸色。

这一抱怨,就像点燃了炸药包,女儿瞬间情绪爆发,质问我为什么不守信,把她的事情告诉别人。

我却满不在乎,觉得她太小气、太敏感,还跟她说谁家父母不分享自己孩子的事儿,我也听了不少别人家孩子的八卦呢。

然而,女儿接下来的一句气话,给我敲响了重重的警钟:“你太讨厌了,我以后再也不跟你说我的事了,就怕你这大嘴巴,什么事儿都往外说。”

难道我真的做错了?

看着女儿在接下来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对我冷漠又排斥,我终于意识到:原来身为妈妈,真的不能轻易跟别人谈论孩子的这些隐私。

否则,可能在不知不觉中就伤害了孩子,破坏了和孩子之间的亲密关系。

别调侃孩子的外形,特别是缺点和不足

我们这一代父母,大多有着自己的审美标准,会格外关注孩子长得好看与否。一个不留神,就会把对孩子外形的担忧和不满公开表露出来。

结果,那个被妈妈嫌弃 “嘴巴太大”“鼻子太塌”“眼睛眯成一条缝” 的 “丑” 孩子,站在人群中,愈发显得缺乏自信,光彩黯淡。

我曾看过一个视频。

一位成年女孩在节目中跟妈妈说,在国外,她黝黑的皮肤、厚厚的嘴唇可是 “美女” 的标准。

妈妈听完,立刻扭过头,露出意味深长的微笑,冷冷地回应道:“你从来都称不上美女。”

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妈妈还不停地爆料,细数女儿的 “黑历史”:“你一直都是个小黑妞、小丑妞,我们还会说你是猪拱嘴,就像猪嘴一样。” 说完,还活灵活现地模仿起 “猪撅嘴” 的样子,自顾自地笑个不停。

或许在妈妈看来,说这些是为了让女儿有自知之明,清楚自己的模样,别盲目自信。

可她却丝毫没有察觉到,女儿强颜欢笑背后,隐藏在内心深处的苦涩与酸楚。

一个人长得美丑、高矮,这些本就是由先天因素决定的。

即便自己皮肤黝黑、个子矮小、身形单薄,不符合主流审美标准,也不想听到生养自己的至亲拿这些来调侃、曝光。

畅销书《原生家庭》中有这样一句话:“在孩子幼小的心灵里,父母就是整个世界的中心,孩子是最容易受到心理暗示的群体。”

如果一个孩子总是被父母公然调侃自己外貌上的不足和缺陷,他会本能地认为,所有人都像父母这样看待他、议论他。

那些原本很普通的外貌特征,在父母的渲染下变得不堪入目;本不觉得自己有什么缺陷的孩子,在父母的过度曝光下,缺点被无限放大,原本微不足道的小瑕疵,变成了笼罩自己整个世界的阴影。

父母不经意间的这些谈资,就像一根刺扎进孩子的人生,怎么拔都拔不掉。

一次次地提醒着他哪里不好,进而演变成挥之不去的外貌焦虑,束缚着他的后半生。

别公开聊孩子的学习,尤其是成绩和排名

你有没有发现,一群父母凑在一起,话题最后往往都会扯到自家孩子身上。

其中必定会涉及 “你家孩子在哪所学校上学”“老师管得严不严”“期末考试考了多少分”“学习成绩怎么样” 之类的问题。

聊着聊着,就很容易演变成一场攀比和拉踩的大会。

那些成绩名列前茅的孩子,让父母脸上倍儿有光;而成绩普通的孩子,就成了父母口中奚落和吐槽的焦点。

有一回回老家参加喜宴,同桌的亲戚们一个劲儿地问,大城市的教育是不是竞争特别激烈,孩子是不是每次考试都能考 100 分。

其实大家并非真的关心这些问题,不过是想借此机会横向比较一下孩子们的教育水平。

一位表姐听到有孩子语数英成绩从未掉出年级前十,脸上顿时露出惶恐和担忧的神情。

她不停地念叨着自家老二太笨了,26 个英文字母都背不全;作业本上的字写得歪歪扭扭,像虫子爬一样,还挤在一起;为了提高成绩,给孩子报了各种学习班,可别人都学得挺好,唯独自家孩子进度跟不上,考了全班最后一名。

一想到儿子远远落后于其他同龄人,表姐瞬间开启了 “祥林嫂” 模式,张口闭口就是 “老二没救了”“照这样下去,别说上大学了,连高中都考不上”。

虽然我和她儿子接触不多,但听完她的这番评价,大家下意识地对她儿子产生了不太好的印象。

孩子们一起玩耍时,大家不约而同地冷落她儿子,都跑去和长辈口中成绩好的学霸小孩玩。

看到表姐的儿子独自坐在角落里,无人问津,我心里很不是滋味。

被父母公开自己的学习情况,不管成绩好坏,孩子都很容易被旁人自动划分等级。

即便大家并非有意如此,但这种先入为主的偏见观念,会在潜移默化中给孩子贴上 “差生” 或 “优等生” 的标签。

当下孩子可能没察觉到什么。

但时间长了,当他意识到自己的学习能力和别人存在差异,就会慢慢习惯用外界的评价来定义自己 “是谁”“能做什么”。

自我评价较低的孩子,会陷入 “不如别人” 的思维怪圈,觉得自己再怎么努力也没用,干脆早早放弃。

而那些成绩不错的孩子,并不会因此变得更加自信,反而会承受更大的心理压力,暗自要求自己不能考砸,不能让别人失望。

瞧,分数的高低,就这样成了束缚孩子的紧箍咒;排名的升降,时刻影响着孩子的情绪起伏。

别透露孩子的社交处境,比如遇到的人和事

如果说,有些父母还能做到不炫耀、不贬低孩子的学习成绩,也不拿孩子的生理特征开玩笑。

那么,有一种孩子的隐私,是大家在说出口时都没意识到有问题的,那就是孩子的社交处境。

一位初中生曾在网上分享过困扰自己许久的问题:“我妈妈总是到处跟别人说我性格孤僻,交不到朋友,班上没人愿意跟我玩,我该怎么办?”

这个孩子从小性格内向,不爱说话,而她的父母性格都很外向,尤其是妈妈,在公车上跟身边的陌生人都能聊得热火朝天。

反观她,通讯录里只有寥寥几个同学的电话,周末宁愿宅在家里或者去图书馆写作业,也不怎么外出社交。

这么一对比,妈妈看到她不跟同学一起玩,就十分焦虑。遇到熟人,就会噼里啪啦地讲述她的情况,反复强调她社交能力不行,不懂人情世故。

有些热心的阿姨还会主动到她家来,特意开导她,跟她聊天,言语间还会提醒她要多出去交朋友。

可这孩子心里却十分烦恼,她并非没有朋友,只是不像别人那样热衷于呼朋唤友、热热闹闹的社交方式。

作为父母,我能理解她妈妈的心情,担心她性格不讨喜,会被人孤立。

但我更心疼这个孩子,她就喜欢独处,觉得安静地待着最舒服。

结果妈妈不认同、不接纳她的这种性格,甚至觉得她的人际关系存在问题,这无形中给她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压力,完全否定了她的个性和生活方式。

如果孩子本身不觉得自己有问题还好。

可万一他很在意自己 “没朋友” 或者 “别人不跟他玩” 的窘迫处境,而妈妈还不停地把这些挫折当作茶余饭后的谈资。

这就相当于在孩子的伤口上撒盐,次数多了,以后孩子再遇到类似的难题,出于保护隐私的考虑,就会拒绝跟父母透露和倾诉。

身边有个男孩就是如此。

他异性缘很好,经常收到女同学送的礼物和糖果,结果妈妈喜欢跟朋友说他太受欢迎了,担心会影响他的学习。

这让男孩觉得很丢脸,仿佛自己做错了什么事一样。后来,他变得越来越冷漠,也不爱搭理人。

其实,孩子和什么人交往、如何与他人互动,这是他的私事,是他个性的体现,并无好坏之分。

父母千万别总是拿这些事来说,更不要 “公然曝光”,以免给孩子贴上 “社交有问题” 的标签。

如果孩子在社交中遇到困境和挑战,也请帮他保密。

私下里教他如何应对,远比在一旁指指点点重要得多,因为这是在守护他的尊严,维护他对父母的信任。

经过一番深刻的反省,我越发明白:管住自己的嘴,是身为妈妈最需要修炼的一门功课。

与此同时,我也发现了一个小问题:自己之所以会口无遮拦地传播孩子的私事,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老公不太关注我的这些行为。

他听到我跟别人畅谈孩子的事情时,很少提醒我,以至于我不知不觉中犯了许多糊涂事。

既然发现了问题,那就从我们大人做起。

和老公沟通后,我们明确了作为父母应有的边界感。之后,我们决定一起好好学习如何智慧地与孩子相处,正确地关注孩子,陪伴孩子健康成长。家庭教育仅靠妈妈一个人,很容易出现偏差,关键时候,还得夫妻双方相互配合,携手共进。

当孩子愿意把最真实的自己展示给父母时,我们要对得起他这份信任。

站在孩子的角度,关注他的需求,用真正的关心和爱,为他守住一切,成为他坚实的后盾。

无论是妈妈还是爸爸,都理应齐心协力,尽心尽力地滋养孩子的一生。

与所有父母共勉。

0 阅读:0

科学育儿全攻略

简介:不贩卖焦虑,只提供笑料!关注我,每天多亿点点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