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扫六合,席卷八荒,秦国凭什么?

历史成绩不好的小白 2025-01-07 12:23:22

公元前三百五十九年,中国正属于哥们七个分天下的时代(春秋战国),齐楚秦燕赵魏韩这几位兄弟整天你攻我打,征战不休,《战国策》中记录:“万乘之国七,千乘之国五,敌侔争权,盖为战国。”神州大地,虽然广袤千里,可真正的皇帝,未来的九五之尊,只能有一个,七国之间实力都差不太多,打来打去谁也收拾不了谁,这时候比较聪明的君王就明白咋回事了,不能光打,自我水平也要提升,因为你光各处攻城略地,那没用,国家自身的经济水平上不去,你也是完犊子,问题来了,如何在这个奴隶制度末期快速提升

自己国家的综合水平呢,答案毋庸置疑,那就是变法。

(战国七雄形势图)

什么叫变法呢,不是变魔术,也不是变戏法,变法就相当于今天修改一些国家既定既有的制度,而且不是一条两条的修改,一两条的修改,那个叫修缮整改,而变法几乎是相较以前的制度来一个翻天覆地的变化,无论是什么朝代,什么社会,法治法律,社会制度,只有学会与时俱进,不断变化,整个大环境才能稳固,严复《救亡决论》中说:“天下理之最明而势所必至者,如今日中国不变法则必亡是已。”,意思就是只有变法国家才能棒棒哒,不变法两天半就完蛋,现代社会逐步稳定,我们几乎很难见到有何处变法的事情发生,但是在战国时期,各个国家为了牛x起来,可谓是掀起了一股变法的潮流,什么魏国李悝变法,楚国吴起变法,齐国邹忌变法,韩国申不害变法,乃至后世,例如宋朝王安石变法,明朝张居正变法,大清朝戊戌变法,如此说来,变法行动可谓是贯穿整个中国历史。

(李悝向魏文侯阐述变法内容)‍

那为什么今天在战国各国之中,独独挑出商鞅变法来说呢,原因很简单,他不是第一个变法的,也不是最后一个变法的,但却是诸多变法中最成功的,成功到让变法国在不久的将来横扫六合,一统天下,建立起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制度的国家,老秦(秦始皇)也成为后世万人敬仰的千古一帝。

既然说到商鞅变法,就不得不提今天故事的主人公,商鞅。

商鞅是卫国(今河南濮阳一代)人,司马迁·《史记·卷六十八·商君列传·第八》:商君者,卫之诸庶孽公子也,名鞅,姓公孙氏,其祖本姬姓也。父母都是卫国公务员出身,国家是当年周朝分封的,所以商鞅祖上其实姓姬,卫国呢,是当年周朝诸侯国中的一个非常小的国家,春秋战国时代的大幕一拉开,卫国混了没几天就灭亡了,当代很多学者由此推测他是濮阳市人或者濮阳县人,还有些专家认为他是安阳黄县人,之所以他能有这么多故乡,可以理解,历史名人,文化名人,大家都是抢着要的,我看过一则新闻报道,在河南许昌,某某专家团队挖出一座古代陵墓,宣称是曹操墓。之后打开棺材板一看,发现里边是一幼年男性尸体,专家当下判断,这是幼年曹操,此事真伪,已不可知,全做笑谈。

图为湖北省宜昌市伍家岗区五一广场摆放的商鞅形象和论述

商鞅年轻的时候喜欢研究刑法,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法律爱好者,他没有赶上变法的第一茬春风,当他第一次离开家乡决定前往魏国混一下的时候,李悝、吴起已经变完法挺老长时间了,他到魏国之后,官职不大,在魏国大官公叔痤手下当了一名中庶子,工作内容是给各位魏国的大官子弟当老师,教他们各种杂七杂八的知识,在这个过程中,公叔痤发现这个小国而来的小年轻不简单,说的多,会的多,能聊能扯淡,所以当公叔痤后来病危时,他极力向魏王推荐商鞅,说商鞅顶呱呱,可以担任魏国国相来治理国家,司马迁·《史记·卷六十八·商君列传·第八》座之中庶子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他说完之后意犹未尽,又说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他对魏王说,如果你不用商鞅,也不能放他离开,因为这个人未来一定是可以决策天下的人,咱们用不着,就给他杀了,不能便宜别的国家。当时时任魏国国王的魏罃想法奇特,他觉得你个老玩意儿,马上要挂了,病的脑瓜子都不好使了,病人的话我能信么。他果然不信,所以他没有启用商鞅,也没有杀掉商鞅。

(魏惠王魏罃)

老魏同志这种冷落贤才的行为不是第一回了,他错过张仪,逼走孙膑,堪称战国时代的“人才绝缘机”。

公叔痤长叹一声退朝了,回家之后良心发现,觉得自己刚才挺阴,差点把商鞅害了,幸好魏王比较糊涂,于是他找到商鞅,告诉商鞅自己刚才和魏王的谈话的内容,巴拉巴拉一顿说,说完之后劝商鞅赶紧离开魏国,以免招来杀身之祸,但商鞅胆子很大,他觉得既然魏王不采纳用我的言论,也一定不会采纳杀我的言论,总而言之就是魏王根本没把他当盘菜,所以他并没有立刻离开魏国。

(公叔痤与商鞅)

与此同时,一边的秦国由于在诸国之中最为落后,国君秦孝公求贤若渴,发布了招贤榜,广告天下,大意就是现在我们秦国招人啦,虽然我们公司是创业型企业,但毕竟也是战国七强,工资待遇有保障,五险一金没问题,只要你有本事,秦国给你舞台。史书记载:秦孝公下令:“宾客群臣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这件事被在魏国郁郁不得志的商鞅听到了,商鞅眼中放光,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啊,他立刻带着自己常年拜读的李悝的《法经》到秦国去了,通过秦孝公的宠臣景监的关系,商鞅四次会见秦孝公,两人相谈甚欢,商鞅说了很多,但中心思想只有一条,那就是秦国必须变法,必须改变现有的落后制度和政策, 秦孝公一听乐了,他心里早就有变法这个主意了,别的国家变法之后都牛x了,它秦国也不能闲着啊,现在好了,替他变法的人来了,真是要啥来啥啊。

(李悝的《法经》的一部分内容)

不久他召开会议,让大臣们坐到一起,商议变法这件事。有人说变法这么好的事情,还需要商量么,直接执行不就行了么,再说秦孝公是老大,他直接下令,谁敢不服。理论上是这样的,但如果真正做起来,诸多不顺,因为一个朝堂,有天子有臣子,大家都是群策群力,你虽然是皇帝,但也能今天弄一出,明天弄一出,就算臣子愿意配合你,但是变来变去,百姓受不了这个折腾,变的好行了,万事大吉,变不好出了事怎么办?谁来收拾这个烂摊子?而且,越是贤明的君主,越是愿意和臣下共同商议,群策群力,而不是一意孤行,搞一言堂。

(历史上的秦孝公)

虽然“商鞅变法”这件事在现在看来是不折不扣的好事,但是在当时还是受到很多反对和非议,因为改变就意味着有一些固有的制度和秩序将会不存在,那么这样一种不存在会不会影响到一部分人的利益呢,答案是肯定的, 我们先来看一下商鞅第一次变法的主要内容:第一,法律方面,一人犯罪,九家连坐,你自己作奸犯科,偷鸡摸狗等等,不仅自己要重重处罚,亲戚朋友也跟着遭殃,第二,废除旧世卿世禄制,现任的王公贵族,我管不了你,但是你的儿女后代,如果没有本事,没有能耐,那么sorry,继承你的官位荣耀这种事就免谈,以后就是四个大字,论功行赏,没本事没能耐没功劳就滚蛋。第三,重视农业,轻视商业,鼓励大家多种地,少经商,而且如果你种的多,种的厉害,还可以免除你的徭役和赋税,但是如果你就是不听话非要投机倒把,做资本主义份子,那么我就要重征商税,让你挣不着钱。第四,焚烧儒家经典,孔子的东西大家就不要看了,剩下的还有不允许投机份子天天四处游手好闲想着升官发财,必须老老实实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等等,诸如此类,几条变法内容一提,贵族们一听就坐不住了,怎么个意思,咋的,第二条这是针对我们啊,贵族代表甘龙,杜挚更加不服,起身反驳道,法律制度那是老祖宗订下的,你说改就改啊,不能改,遵循老祖宗的规矩,那就是对的。史书载: “法古无过,循礼无邪。”商鞅一听也挺来气,针锋相对道,“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帝王不相复,何礼之循?”、“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汤、武之王也,不循古而兴;殷夏之灭也,不易礼而亡。然则反古者未必可非,循礼者未足多是也。”翻译过来就是,祖宗是祖宗,我们是我们,祖宗的规矩适合祖宗,但是并不适合我们,而且治理国家,怎么可能一成不变,那些一成不变的国家,早就完蛋了。他一番陈词,慷慨激昂,贵族们无言以对,秦孝公趁热打铁,宣布不日实施变法,由商鞅全权负责。

(商鞅在朝堂上和大臣们展开辩论)

变法前夕,因为秦国其实还没几个人认识商鞅,商鞅觉得得搞个事来树立威信,于是他在国都南门口竖起一根三丈高的木头,贴出告示,谁能把这个木头搬到北门,就赏谁黄金十两,《史记·商君列传》:“有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卒下令。”百姓一看寻思这肯定是耍我们,哪有这么便宜的事情啊,所以没有一个人敢尝试,于是商鞅又贴出告示,把赏金提高到五十两,有个人壮着胆子把木头扛到北门,果然得到黄金五十两,群众哗然,都觉得商鞅这人说话算数。

(商鞅举办“立木为信”小活动)

第一次变法推行之后,法律更加严苛,各种税务制度也逐渐完善,一下子就扩大了秦国赋税和征兵徭役的来源,为秦国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提供了坚定的基础。

商鞅一变未平,二变又起,秦孝公为了开疆拓土,希望秦国可以向函谷关(今河南省三门峡市一带)外发展,命令商鞅征调士卒,在咸阳修建的新的国都,并进行第二次变法,第二次变法的主要内容有,第一,收回贵族的土地,把土地国有变成土地私有,允许土地自由买卖。第二,全国上下推行县制,设置县官,周边村镇乡啥的划拉划拉都变成一个县。第三,迁都咸阳。第四,统一度量衡,也就是把日常生活中计算物体长短,大小,轻重的物体做一个统一标准,第五,搞全国人口普查。第六,不许宅男和父母,兄弟姐妹一同居住,必须各过各的。 改革呢,它就一定会触及别人的既得利益,一定会遭到别人反对,历史上,任何一次的变法维新,都不仅仅是国家社会制度的改变,究其核心,其实是一种利益关系的再调整,这也是改革会遭到反对的真正原因,空想家漫天指手画脚,改变老百姓的生活制度,他们无所谓,但是一旦触及他们自身的利益,他们可就坐不住了,秦贵族那是相当记恨商鞅,公元前三三八年,秦孝公去世,秦惠文王继位。

(电视剧芈月传中,由方中信扮演梁惠文王)

这对商鞅来说不是个好消息,想当年变法的时候, 秦惠文王还是太子,触犯新法,大家一时不知道该不该处罚,商鞅说,太子宝贵,不便受罚,但是可以收拾教育他的老师,于是他的老师就被安排了一套墨刑(往脸上刺字)服务,这样一来,他和太子的梁子就结下了。太子继位之后,一是记得这个梁子要报仇,二是他更加深刻的明白,秦国的法治建设早就已经成功,而这位因促成法制成功而大权在握声势滔天的商鞅成了秦国皇权最大的威胁,在法治建设完成后,秦国有两个人的存在意义是相同的,那就是秦惠文王和商鞅,他们都是国家法制的象征,但是一国之中,怎么能容得下两个人代表法律和权威?所以就算没有后来一些贵族诬陷商鞅造反,秦惠文王也要除掉商鞅,这正应了当年魏国的公叔痤那句话,用则重用,不用则杀之。呜呼哀哉,这回商鞅才明白,他从踏入秦国的第一步开始,就注定了自己悲剧收场,商鞅遭贵族诬陷,四处奔逃,最后死于彤地(今陕西渭南一带),尸体被带回秦国,处以“车裂”酷刑再死一回,由于秦惠文王只针对商鞅,虽然把他弄死了,但是变法并未因此而废止。

(商鞅尸体被分尸)

总结: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一次较为彻底的变法改革,推旧制,建新制,富国强兵,为秦统一全国奠定基础,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也起到了重要作用,当然了,在变法中,商鞅鼓吹轻罪重罚,堪称“酷吏”, “内行刀锯,外用甲兵”,过分崇尚暴力而轻视国家素质教育的培养,也有明显的历史局限,由此是非功过,又要后人再评说对错了。

0 阅读: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