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生于公元1449年的土木堡之变,是明朝历史上一次近乎灾难性的军事失败,直接导致明英宗朱祁镇被蒙古瓦剌部俘虏,明朝精锐军队几乎全军覆没,对政治、军事、经济和社会均造成深远影响。
其对于明朝所造成的损失,大到难以估计,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军事方面:主力几乎全灭明英宗亲征时率领约20万京营主力,在距离京师不远处的土木堡,被瓦剌骑兵围歼,导致明军近乎全军覆没,仅有少量士兵逃回北京。
京营是明朝最精锐的中央军,此战后明朝的军事力量遭受毁灭性打击。
除此以外,还有大量高级将领战死或被俘,包括不限于:四朝元老、靖难功臣的英国公张辅;朱能之子,京军统帅的成国公朱勇;兵部尚书邝埜;户部尚书王佐等数十名文官武将。
这些高级文臣武将的死亡使明朝短期内陷入军事指挥的断层。
在武器装备方面,明军也是损失惨重,所携带的火器、盔甲、战马等大量先进装备被瓦剌缴获,进一步增强了蒙古的军事实力。
二、政治方面:皇权与朝局动荡一方面明英宗惨被敌军俘虏,成为明朝唯一被俘的皇帝,瓦剌以其为人质要挟明朝,导致朝廷陷入被动和混乱之中。
另一方面为避免瓦剌挟持英宗勒索,于谦等大臣拥立英宗之弟朱祁钰为景泰帝,虽然成功稳定住了局势,但又引发皇位合法性争议问题
导致后续出现了,英宗通过“夺门之变”复辟,景泰帝被废、于谦被杀等事件加剧了政治分裂。
与此同时,在这一过程中文官集团悄然崛起了。
土木堡之变直接导致大批靖难时的勋贵武将集团和宦官势力覆灭,直接导致文官主导朝政,明朝逐渐形成“文官掌军”的体制。
为明朝后期严重的党争和尾大不掉的文官集团埋下伏笔。
三、边防方面:北方防线崩溃土木堡惨败后,瓦剌大军直逼北京,若非于谦紧急组织防御,明朝可能面临迁都或灭亡的风险。
明朝长期依赖的京营精锐丧失,以九大边塞要地所构筑而成的北方防线处于崩溃状态中,兵力空虚,蒙古各部频繁南下劫掠,边疆百姓流离失所。
四、经济与社会方面:财政重创、民生困苦土木堡之战,无论是战前损失,战后重建边防,都需要耗费大量的钱财,这些都进一步加重财政负担,导致赋税加重,加剧社会矛盾。
与此同时,大量士兵和平民死于战乱或被掳为奴,北方经济凋敝,民生困苦。
还有,皇帝被俘、军队惨败严重打击了明朝的威望,民间对朝廷的信任度下降,边疆地区离心倾向增强。
还有军事方面也逐渐趋于保守化,自土木堡惨败之后,明朝从此放弃主动出击的军事战略,转为修筑长城、固守九边,对蒙古采取守势,边防压力持续至明末。
五、天朝上国形象被毁土木堡的惨败,对于明朝所造成的负面影响,可不仅仅在于损失了大量精锐士兵和勋贵集团,以及对明朝中央政治体系的影响。
还在于其直接导致了,其天朝上国的美好形象,被无情摧毁了。
过往,在建州、海西女真以及朝鲜这些国家的眼中,看待明朝这样大一统的中原王朝,是带着天朝上国的滤镜的。
觉得明朝或许存在着各种各样的毛病,但天朝上国毕竟是天朝上国,至少军事上是杠杠的。
如果自己反抗的话,毕竟是要遭受雷霆打击的。所以,只能安安分分地认明朝做大哥。
然而,如今看着明朝这样的中原大国,居然被瓦剌这样的游牧民族,打了这么一个惨烈的败仗,天朝上国的滤镜无疑碎了一地。
他们心里恐怕会觉得,所谓的天朝上国,原来就这水平啊?简直就是中看不中用,除了土地大一点,人口多一点外,没什么了不起。
一旦天朝上国滤镜破了之后,像建州女真和海西女真自然也就萌生了异心,觉得自己或许也可像瓦剌一样,狠狠地暴揍明朝一顿。
所以,在土木堡惨败之后,无论是朝鲜,还是建州女真、海西女真,都对明朝表现出一种明显轻视的态度,没有以前那么恭恭敬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