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十三已经临近“正月十五元宵节”,老话讲:不出十五都是年,意思就是说正月十三这一天,也是春节节日之一。在古代对应的这一天也有它的传统习俗,比如生活在东部沿海城市的渔民们,对于他们而言,这一天意义非凡!因为这一天是“祭海龙王”的日子。新的一年开始渔民们又要开始出海捕鱼作业。因此要提前“举行祭拜海龙王”的仪式活动,人们会摆上龙王爷的神像,供奉上各种水果,牲畜,并且燃放鞭炮,上香叩拜祈求新年出海可以顺利平安归来,满载而归。

除了上述活动习俗之外,正月十三这一天在民间也被称为“上灯日”顾名思义这一天的习俗就是与“花灯”“灯笼”有关,具体习俗活动如下:

元宵节将至,在古代春节之后就是正月十三,所以民间会提前在各大景区公园,公开布置各种花灯的灯展,假期期间,大家吃过年夜饭,作为休闲娱乐的好去处。都会来到公园景区湖边。欣赏各种节日的花灯灯展,这里也会有各种才子佳人在此,吟诗作赋,展示歌舞表演,所以十分热闹有趣,久而久之这个习俗就流传下来。

除此之外,在古代上灯日这一天,家家户户也会在家中,点起大红灯笼,并在家煮汤圆吃。寓意:家中灯火通明,阖家团圆。生活幸福甜蜜。而家中的灯笼除了白天之外,到了夜晚也要一直点亮,直到正月十五元宵节结束,才会彻底将它摘下来。这样做的用意其实也是寓意:家运兴旺,新年日子会红红火火。

做圣虫,其实就是在正月十三这一天人们在家中制作的一种花式面点。做“圣虫”的习俗是指这一天,村里的妇女们三五家凑在一起,一起和面、裁剪、雕刻、蒸煮,作春节的最后一“忙”,迎接元宵节。人们将做好的“圣虫”拿来当作节日宴请宾客的美食,寓意:新年五谷丰登,家庭平安,生活美满。

最后还有一个十分重要的习俗,在古代正月十三这一天古人一定要做的,就是“燃放烟花”,而古人选择在这一天燃放烟花,并非完全为了庆祝欣赏。而是希望通过燃放烟花,可以驱除瘟疫。在古代我们都知道它的医疗水平并没有现代这么发达,因此出现大范围的瘟疫疫情时候,更多的人除了服用汤药,针灸,养生来恢复身体之外,人们也相信烟花爆竹中的“硫磺”也具有消毒杀菌的作用。所以几千年以来中国人春节元宵节,都会燃放烟花。

春节已经临近尾声,人们在家人团聚,品尝汤圆圣虫宴,赏灯游园,观看烟花的节日氛围中迎来了期盼已久的“元宵佳节”。不禁让人想起,宋代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中的那一句:众里寻他千百度,暮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正所谓:有缘千里来相会!元宵节也被称为中国式情人节,有意向寻找人生伴侣的青年男女,不妨借此机会,多多参加节日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