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前,两地下党即将踏入敌人埋伏,村口农妇赶着母鸡骂:乱跑啥

张郃历史文化 2024-11-16 03:59:39

《解放前,两地下党即将踏入敌人埋伏,村口农妇赶着母鸡骂:乱跑啥》

夕阳西下,金黄的余晖洒在锦明村的田野上。一个普通的农家妇女正在村口赶着一群母鸡,嘴里不停地骂骂咧咧。路过的村民们都觉得奇怪,平日里总是笑眯眯的茅大娘,今天怎么发这么大的脾气?

就在几分钟前,茅大娘在池塘边捡柴时,无意中发现了十几个端着枪的还乡团,正埋伏在芦苇丛中。而此时,两个熟悉的身影正从远处走来。茅大娘的心提到了嗓子眼,她知道自己必须做点什么。

这看似普通的一幕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惊心动魄的故事?那些骂骂咧咧的话语中,又蕴含着怎样的玄机?

一、锦明村的黑暗时刻

1947年6月16日凌晨,江苏南通锦明村的上空飘着淡淡的晨雾。这个往日宁静的小村庄突然被一阵急促的脚步声和刺耳的哨声打破。

还乡团头目郑大昌带领着三十多名全副武装的士兵,分三路包围了村子。他们中不少人都是从这里逃走的地主、富农,如今穿上了国民党军装,扛着枪又回来了。

村里的赤卫队长徐长海正准备出门干活,忽然听到了院外的动静。他刚想查看情况,后院的木门就被人一脚踹开。两个端着枪的士兵冲了进来,不由分说把他按倒在地。

与此同时,村里其他几个革命干部的家中也都上演着类似的一幕。王德明、张根生、李福来等人都被拖到了村中央的晒谷场。

郑大昌拿着一份名单,在被捕的人群中走来走去。他用皮鞭指着跪在地上的徐长海:"说,陈锦荣和黄萌躲在哪里?"徐长海紧咬着牙关,一声不吭。"不说是吧?"郑大昌狞笑一声,抬手就是一鞭。

晒谷场上响起了皮鞭抽打的声音和痛苦的呻吟。村民们躲在家中,透过门缝偷偷往外看,却不敢发出一点声响。

上午十点,太阳已经高照。郑大昌等人在村里搜查了整整五个小时,却始终没有找到陈锦荣和黄萌的踪迹。被抓的革命干部们个个遍体鳞伤,却没有一个人开口。

村里的妇女主任李秀英被反绑着双手,推搡着从家里带出来。她的两个孩子在身后哭喊,却被还乡团的人用枪托狠狠推开。

郑大昌走到李秀英面前,掏出一份地下党员的名单在她眼前晃了晃:"认识这些人吗?告诉我他们的下落,我就放了你。"李秀英冷冷地看了他一眼,把头扭向一边。

中午时分,还乡团在村里点起了一堆火。他们将搜到的革命书籍、传单和文件统统扔进火堆。火光冲天,黑烟弥漫。被捕的革命干部们被押着跪在火堆旁,眼睁睁地看着火舌吞噬着珍贵的文件。

直到太阳快要落山时,郑大昌似乎终于放弃了。他下令将十几名革命干部押往县城,其余人则暂时关押在村里的祠堂内。

当最后一队还乡团离开村子时,锦明村仿佛被一层厚重的阴云笼罩。但谁也没有注意到,在村口的池塘边,茅中兰正看着几个鬼鬼祟祟的身影,悄悄地钻进了芦苇丛中。

天色渐暗,村民们以为噩梦已经结束,却不知道更大的危机正在悄然逼近。而此时的陈锦荣和黄萌,正从邻村往这边赶来。

二、草丛中的致命陷阱

夜幕缓缓降临,锦明村沉浸在一片死寂之中。白天的暴行过后,村民们纷纷关紧房门,不敢出声。可就在这寂静的夜色中,一场更加险恶的阴谋正在悄然布置。

郑大昌没有真的离开。他带着十几个精锐手下,悄悄潜伏在村口的池塘边上。这里是进出村子的必经之路,芦苇丛生,灌木茂密,是设伏的绝佳地点。

"都给我听着,"郑大昌压低声音对手下人说,"陈锦荣和黄萌一定会回来打探情况。这两个人可是江案地下党的重要成员,要活的!"

伏兵们分散在芦苇丛中,枪口全都对准了村口的小路。他们身上裹着草席,和周围的环境完全融为一体。每个人都配备了一支步枪和两颗手榴弹,为的就是确保这次行动万无一失。

这个埋伏圈并非临时起意。据后来的资料显示,郑大昌早在一个月前就开始策划这次行动。他通过村里的汉奸得知,陈锦荣和黄萌每个月都会在月中回村一次,传达上级指示并收集情报。

白天的搜捕和暴行,实际上是一个声东击西的计策。郑大昌故意在天黑前撤离大部队,就是要造成风声已过的假象,引诱陈锦荣和黄萌现身。

果然,就在太阳快要落山的时候,两个人影出现在远处的田埂上。他们正是从邻村匆匆赶来的陈锦荣和黄萌。一路上,他们已经听说了村里发生的事情。

"走小路。"陈锦荣低声对黄萌说。两人没有走大路,而是选择了池塘边的一条羊肠小道。这条路平时很少有人走,杂草丛生,在夜色中几乎看不清路。

郑大昌举起了手,示意手下人屏住呼吸。陈锦荣和黄萌距离伏击圈已经不到五十米,再走几步就会踏入包围圈。埋伏的还乡团士兵们悄悄端起了枪,手指已经搭在了扳机上。

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一声突如其来的叫骂声打破了夜的寂静。"这死鸡,跑什么跑!"是茅中兰的声音。她大声咒骂着,一边追赶着一只横冲直撞的老母鸡。

这声音来得突然,把埋伏在草丛中的士兵都吓了一跳。有人下意识地动了动身子,弄出了细微的响动。芦苇丛轻轻晃动,在月光下投下了不自然的阴影。

陈锦荣和黄萌本已快要走到池塘边,此时突然停住了脚步。他们借着微弱的月光,看到了不寻常的迹象。两人对视一眼,一言不发地转身,迅速隐入夜色之中。

郑大昌恨得咬牙切齿,但却不敢轻举妄动。他很清楚,一旦打草惊蛇,不但这次的计划会功亏一篑,就连以后再想抓住这两个地下党员也会更加困难。

就这样,一场精心设计的伏击因为一个农妇的叫骂声和一只横冲直撞的母鸡而功亏一篑。而这个看似偶然的插曲背后,却暗藏着一个普通农妇的非凡智慧。

三、一个农妇的机智抉择

茅中兰的故事,要从1945年说起。那一年,她成为了锦明村第一个加入地下党的农村妇女。表面上,她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农妇,每天忙着种地、养鸡、织布。但实际上,她担任着地下党的秘密通讯员。

她家的位置很特殊,就在村口池塘边上。这个看似普通的农家小院,成了地下党传递情报的重要联络点。茅中兰在院子里专门养了一群鸡,每天都会放它们在池塘边觅食。久而久之,村里人都习惯了看到她在池塘边赶鸡的身影。

茅中兰有一套独特的联络方式。她会在特定的时间到池塘边"收鸡"。如果看到院子里的晾衣绳上挂着一条红色的毛巾,就意味着有紧急情报需要传递。她会装作在池塘边洗衣服,将藏在衣服夹层里的情报交给前来接头的同志。

为了掩护身份,茅中兰还在村里开了一个小杂货铺。铺子里除了日常用品,还专门卖自家养的鸡蛋。地下党员们经常以买鸡蛋为由来店里接头。每次交易,茅中兰都会用特制的草编蛋篮,将情报藏在双层篮底中传递出去。

1946年冬天,国民党在当地加强了搜查力度。茅中兰的丈夫建议她暂时停止活动,但她拒绝了。她说服丈夫一起参与革命工作,将自家的地窖改造成了秘密联络站。地窖入口被一个大水缸巧妙遮掩,成了地下党员紧急情况下的临时藏身之所。

有一次,一个受伤的地下党员深夜来到茅中兰家。她立即将他藏在地窖里,然后去村里找来郎中给他治伤。为了不引起怀疑,她对外谎称自己得了重病,还特意请郎中开了几服药,以此来掩护地窖里的伤员。

茅中兰的联络工作从未出过差错。她总是能找到最自然的方式传递消息。有时是通过晾晒的衣物位置,有时是通过院子里的农具摆放,甚至连她养的那群鸡都成了传递信号的工具。

每到重要情报需要传递的时候,她就会特意把一只醒目的白母鸡放在最显眼的地方。如果看到这只白母鸡在晒谷场上,就说明村里不安全;如果看到它在池塘边,就表示可以正常接头。

在党组织的帮助下,茅中兰还学会了识字。她把重要的联络暗号都记在了一本普通的账本里,伪装成日常的买卖记录。这本账本经常被她随意地放在杂货铺的柜台上,却从未引起任何人的怀疑。

就这样,一个看似平凡的农家妇女,凭借着非凡的智慧和勇气,在暗夜中为革命事业默默奉献。她的身份一直保密得很好,就连她的大儿子都以为母亲只是个普通的农妇,直到新中国成立后才知道真相。

这天傍晚,当她发现了池塘边的埋伏后,多年来积累的经验让她立刻意识到了事态的严重性。这个朴实的农家妇女,又一次站在了保护同志的关键时刻。

四、惊魂时刻的周旋

母鸡突然的横冲直撞,成了茅中兰示警的最好掩护。她一边追赶着鸡,一边大声咒骂,声音故意提高了八度:"这死鸡,大晚上不回笼,到处乱跑!"

这声音在寂静的夜晚显得格外刺耳。茅中兰一边追着鸡,一边往陈锦荣和黄萌的方向移动。借着追鸡的动作,她的手在身后不停地比划,这是地下党内部约定的危险信号。

郑大昌听到动静,立即派了两个士兵去查看情况。士兵们端着枪走到茅中兰面前:"大娘,在这儿干什么呢?"

茅中兰装作气喘吁吁的样子:"这只不争气的母鸡,天天这个时候就往池塘这边跑,我怕它掉水里淹死。"她一边说,一边继续追赶那只看起来异常活跃的母鸡。

两个士兵面面相觑,不知道该不该相信这个解释。就在这时,那只母鸡突然扑腾着翅膀,直接往芦苇丛里钻。茅中兰立即跟了过去:"哎呀,这下糟了,要是让它钻进芦苇丛,今晚就别想抓到了!"

士兵们下意识地后退了几步,生怕打草惊蛇。茅中兰趁机又往前跨了几步,正好挡在陈锦荣和黄萌可能经过的必经之路上。她的身影虽然不大,却像一道屏障,阻挡了还乡团的视线。

就在这短暂的几分钟里,陈锦荣和黄萌已经悄然转身,消失在夜色中。郑大昌很快发现计划失败,勃然大怒,立即带人冲到茅中兰家。

"你这个老娘们,存心坏我们的事!"郑大昌抬手就是一个耳光。茅中兰捂着脸,一脸无辜:"我就是在追鸡啊,这鸡要是不回笼,明天早上就下不了蛋了。"

还乡团开始在茅中兰家搜查。他们翻箱倒柜,掀开地窖,甚至把她养的那群鸡都赶得到处乱跑。茅中兰就站在院子里,一边抹眼泪一边说:"你们要是不信,明天早上来看,这鸡要是不及时赶回笼,肯定不下蛋。"

审讯持续了整整一夜。郑大昌用尽各种办法,甚至搬来了水牢,威胁要把茅中兰吊起来浸泡。但茅中兰始终坚持自己只是在追赶母鸡,其他的什么都不知道。

天快亮的时候,郑大昌不得不放弃了审讯。他狠狠地瞪了茅中兰一眼:"你给我小心点,要是让我发现你和地下党有什么关系,定让你吃不了兜着走!"

茅中兰依旧装作一副胆小怕事的样子:"大人,我就是个种地的农妇,整天和鸡打交道,哪里知道什么地下党不地下党的。您要是不信,明天一早就来看,这鸡要是进笼晚了,肯定下不了蛋。"

这一晚过后,茅中兰继续过着她看似平常的生活。每天傍晚,人们还是能看到她在村口赶鸡的身影。只是从那以后,她格外注意看护那群鸡,生怕它们再像那天晚上一样"调皮"。

五、平凡人的不平凡抗争

那次惊险的示警之后,茅中兰的革命活动并未停止。1948年春天,她的家成了地下党联络站中最重要的一个据点。她利用经营杂货铺的便利,将情报藏在货物中传递,为革命事业继续默默奉献。

当年夏天,锦明村遭遇了一场特大旱灾。茅中兰带头组织村民们轮流去远处的河里挑水,浇灌农田。她每天都要走十几里山路去挑水,但这些辛苦的劳动却成了她与其他村庄地下党员联络的最好掩护。

一次,她在挑水的途中遇到了邻村的党员李大壮。两人假装闲聊,实际上完成了一次重要情报的交接。这份情报揭露了国民党在当地准备实施的一次大规模"清剿"行动,使得地下党组织及时转移,避免了重大损失。

到了1949年初,形势发生了重大转变。华东野战军向南通地区推进,国民党军队节节败退。茅中兰的家成了地下党秘密联络的重要枢纽,为解放军的顺利进军提供了大量重要情报。

2月的一个雨夜,一支解放军侦察连借着夜色进入锦明村。茅中兰立即打开了自家的地窖,让战士们躲避敌人的巡逻。她还发动村民们送来干粮和热水,让战士们能够休整补给。

就在这一晚,通过茅中兰传递的情报,解放军得知了国民党军队的部署情况,并成功包围了附近的一个敌军据点。这次战斗的胜利,为解放南通地区打开了突破口。

当解放军正式进入锦明村时,茅中兰终于可以摘下"普通农妇"的面具。她从地窖里取出了这些年来积累的所有情报记录,整整一大本账册。账册上密密麻麻记录的不是杂货铺的买卖,而是她这些年来为革命工作留下的重要见证。

陈锦荣和黄萌也回到了村里。当他们得知那天晚上茅中兰如何机智地示警时,都深深为这位朴实的农村妇女所感动。那只"调皮"的母鸡,那声响亮的叫骂,原来都是茅中兰精心设计的示警暗号。

新中国成立后,茅中兰婉拒了组织安排的工作,依然留在锦明村。她说:"我就是个种地的农妇,种地养鸡是我的本分。"但她的故事却在村里口口相传,成为激励后人的精神财富。

1979年,已经年过古稀的茅中兰接受了当地党史办的采访。她将自己保存了三十年的那本"账册"捐献给了档案馆。那些看似普通的买卖记录背后,记载的是一位普通农村妇女为革命事业默默付出的历程。

茅中兰曾经养的那群鸡早已不在了,但村口那个池塘至今还在。每当夕阳西下,总有几只野鸡在池塘边觅食,仿佛在重演当年那惊心动魄的一幕。而在池塘边的老柳树下,已经竖起了一块石碑,静静地讲述着这个朴实农妇的传奇故事。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