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第一季度,中国银行业监管延续高压态势。
据企业预警通数据显示,央行、金融监管局及外管局共开出罚单1491张,罚没金额4.93亿元,涉及282家银行。尽管罚单数量环比下降6.29%,但罚没金额逆势增长22.03%,大额罚单激增、农商行合规短板暴露、地区监管分化成为本季度三大核心特征。
罚单数量降、金额升,大额罚单占比激增
2025年一季度,银行罚单总量为1491张,较上季度减少6.29%,但罚没金额达4.93亿元,同比上升22.03%。这一反差主要源于大额罚单的显著增加:单笔金额超百万元的罚单达95张,环比增长10.5%;罚没金额3.04亿元,占总额的61.6%。其中,股份制银行单笔处罚金额最高,典型案例为某股份制银行被没收违法所得201.77万元并罚款1677.06万元,国有银行则以总罚没金额1.42亿元居首。
这一趋势表明,监管正从“广覆盖”转向“精准打击”,通过高额罚单强化对重点机构、重大违规行为的震慑。
农商行罚单量居首,区域监管冷热不均
从机构类型看,农商行以470张罚单位列第一,占总量的31.52%,但罚没金额仅1.35亿元,单均不足30万元,暴露出其“小错频发”的合规短板。如麻阳农商行收到14张罚单,但总金额仅100万元,折射出内控流程粗放、员工操作风险高企等问题。
地区层面,北京、上海、广东三地罚没金额合计2.21亿元,其中北京因国有银行总部集中,以1.03亿元居首。而广东、山西、江苏则以151张、134张、122张罚单成为“数量前三”,反映经济活跃地区与中西部省份均面临合规挑战,但监管侧重点存在差异:前者重金额处罚,后者重行为纠偏。
“双罚制”深化,个人追责力度加码
监管机构严格落实“双罚制”,本季度个人罚单达943张,占比4.93%。处罚类型中,警告占比最高,但“禁止从事相关职业/工作”的处罚环比增长28.3%,表明对从业人员的追责趋严。例如,某国有银行因违规被罚没5,160.54万元,相关责任人同时被警告并追缴违法所得。
此外,不同监管机构分工明确,金融监管局开出75.12%的罚单,侧重行为监管;央行开出的罚单中绝大部分罚单来自央行派出机构,聚焦系统性风险与高额处罚。
2025年一季度银行监管呈现“量减额增、精准打击、区域分化”的特点,释放出两大信号:其一,农商行需加速数字化转型,填补内控漏洞;其二,经济发达地区与中西部均需强化合规意识,避免因区域性风险引发连锁反应。未来,随着“双罚制”与大数据监管的深化,银行业唯有平衡创新与合规,方能在严监管常态下稳健前行。
(本文数据来源:企业预警通《2025年一季度银行监管处罚季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