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罗马尼亚为中国精心打造的轮船,却在首航之际发生船只沉没。而在这场事故中,仅有两人生还。这两名生还者是如何逃过一劫的?
1986年7月10日的下午,日本滚装货船“三井丸号”正在此航行。船上的瞭望员突然发现远处的海面上有一个小小的橡皮筏在随波逐流。
他赶紧报告给船长白木昭治,船长拿起望远镜,仔细观察后发现,橡皮筏上有两个极度虚弱的身影,他们仿佛是经历了一场灾难般的折磨,如同“野人”一般。他们费力地向“三井丸号”挥着手,发出微弱的求救信号。
船长立即下令让二副满上重章和三副滨汉利行组织救援。他们迅速地放下救生艇,朝那两个虚弱的人影驶去。经过一番努力,他们终于将这两个人救上了大船,并立即将他们送往医务室进行抢救。
在医务室里,经过船医的精心治疗,来自中国广州船运公司的水手长张周生和一级水手郭德胜逐渐恢复了意识。他们讲述了自己的遭遇,原来他们曾在一艘罗马尼亚籍货船上工作,但船只遇到了海难,导致他们与其他33名同事被困。
在海上漂泊了整整24天,食物和水都几乎耗尽,最后只能依靠橡皮筏逃生。每当回想起那些遇难的同事,他们就无法控制自己的泪水。
这起事件还要追溯到五个月前的2月7日。
1985年,中国与罗马尼亚达成了一项重要的货轮订购协议。在年底,一艘载重达5000吨的崭新货轮如期完工,准备在次年初正式交付使用。
1986年2月7日,水手长张周生率领的35名中国船员,怀揣着满腔热血和期待,踏上了罗马尼亚布拉伊位市的土地。他们只想尽快接手货轮,驶回祖国,为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那艘5000吨的货轮叫“德堡”,这个名字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德”,代表着厚德载物,寓意着这艘货轮将承载着中国与罗马尼亚的友谊和合作;“堡”,则象征着坚如堡垒,意味着这艘船将无惧风浪,勇往直前。
但现实却并非如名字那般美好。当时的罗马尼亚,在经济领域上深受苏联影响,管理模式陈旧,工资与效益、质量并未紧密挂钩。这种情况下,“质量第一”的口号虽然喊得响亮,标语也随处可见,但真正落实到产品上,却往往难尽人意。
“德堡”轮的质量问题,也就在这种背景下悄然滋生。当中国船员们登上这艘货轮时,他们被眼前的一幕震惊了。虽然他们对制造货轮并非专业,但货轮的外观质量却让他们一眼就看出了问题。
船体外壳凹凸不平,仿佛是由铁匠手工敲打而成;外壳的喷漆也明显没有进行细致的除锈处理,导致喷漆已经微微爆皮,视觉效果甚至不如一艘翻新的旧船。
进入机舱后,情况更为糟糕。管路如同蜘蛛网般凌乱不堪,布局极不合理。即使小心翼翼地走动,也难免会磕碰到手脚。船舱内本应崭新的密封胶条却已经泛黄、失去弹性,显然做工粗糙;主甲板的防水门密封不严,甲板上吊杆的安全销也未见踪影。
货舱的吊杆架竟然使用的是承重能力最差的电焊方式连接,而驾驶台上的仪器在试验时就已经出现了故障。
面对这一幕幕场景,中国船员们感到无言以对。他们不禁怀疑这到底是造船厂还是废品回收站;这艘船与其说是一艘货轮,不如说更像是一颗随时可能引爆的定时炸弹。
于是,中方船员向罗方详细指出了存在的问题,并希望他们能够认真对待并予以解决。可罗方却狡辩道:“新船尚未磨合,本就是这个样子。你们不懂就不要乱讲话。”他们的态度强硬且无理,仿佛这艘问题重重的货轮就是中方船员不得不接受的现实。
罗方甚至搬出了1月份中方监造小组的验收合格报告来作为挡箭牌,振振有词地质问:“是你们更内行还是专家更内行?”这不禁让人怀疑当初的验收过程是否真的严格把关了还是更多地考虑了维护两国关系的大局而选择了妥协。
3月11日,伴随着中罗两国的国歌激昂的旋律,罗马尼亚的国旗在庄重的仪式中从“德堡”轮的桅杆上缓缓降下。而五星红旗在我国国歌的伴奏下升起在船头,象征着这艘货轮正式交付到了中国船员的手中。
六天后的早晨,阳光洒在海面上,波光粼粼。我国的35名船员精神抖擞地站在“德堡”轮的甲板上,准备开启这艘巨轮的首次航行。他们心中充满了期待,但也深知这次航行绝不会一帆风顺。
果然,航行刚刚开始了一个多小时,机舱内突然传来了一声巨响,配电板竟然跳闸了。检修人员立刻行动起来,他们进行了系统的检查与维修,忙碌了两个多小时才排除了故障。虽然耽误了些时间,但船员们并未因此气馁,他们深知这只是接下来漫长航程中的一个小小挑战。
在随后的航行中,考虑到船体的质量问题,船员们选择了较为保守的速度前行。第二天下午,当他们终于抵达罗马尼亚的康斯坦萨港口时,每个人都松了一口气。
在康斯坦萨港口的九天时间里,船员们忙碌地搬运着4000多吨的钢材。这些钢材是他们此次航行的重要货物,也是他们即将带回国内的建设物资。尽管任务艰巨,但每个人都全力以赴,确保钢材能够安全装船。
4月1日下午四点,随着最后一批钢材被稳稳地固定在甲板上,“德堡”轮的工作人员们终于完成了所有的装货工作。他们再次踏上了回国的航程,心中充满了对家乡的思念与期盼。
可在航行的过程中,“德堡”轮时常出现各种故障和问题。跳闸、零件失灵、材料不过关以及装货时出现的种种状况都让船员们倍感压力。每当遇到问题时,他们都会找到一个安全的地点进行停泊检修。
6月16日晚8点50分,当“德堡”轮行驶到印度洋一带时,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打破了他们的平静。主机突然发生故障,停止了运转。货轮失去了动力,在汹涌的海浪中摇摇欲坠,随时都有可能倾覆。
他们迅速穿上了救生衣,并按照船长的指挥有序地进行撤离。9点10分,船体开始剧烈摆动,货物四处滑落。船员们扶着固定的桌椅艰难地挪动到窗口,并从窗口爬出逃到甲板上。此刻的他们心中只有一个信念:活下去!
随着海水的不断涌入和船身的不平衡加剧,“德堡”轮逐渐向左倾斜近90度。船长果断命令二副将应急发报机带到救生艇上,并询问报务主任是否发出了求救电报。尽管天线低效果可能不佳,但报务主任还是坚定地回答:“求救电报已经发出去了!
在货轮沉没的一瞬间,所有船员都奋力跳进了救生艇中。而德堡号的船长,在这生死攸关的时刻,毅然选择了与心爱的轮船共存亡。他坚守在船桥上,目送着一个个船员跳入救生艇。
此时的海面犹如愤怒的巨兽,翻滚着巨大的漩涡。一股不可抗拒的力量猛然袭来,将救生艇掀翻在波涛汹涌的海水中。落水的船员们挣扎着,试图将救生艇翻正,但在这狂风巨浪中,他们的努力显得如此微不足道。短短几分钟后,德堡号与大部分船员一同消失在了深邃的大海之中。
而在这场灾难中,却有一位中国船员奇迹般地生还了——他就是张周生。凭借着出色的水性,他在海浪中奋力游向不远处的一个救生筏。紧紧扶住救生筏后,他环顾四周,发现海面上已经空无一人,只有他孤独地漂浮在这片汪洋之中。
张周生深吸了一口气,努力让自己冷静下来。他知道,此刻的自己必须保持清醒和理智,才能有机会活下去。他环顾四周,发现不远处有几名幸存的船员正在海水中挣扎。他毫不犹豫地游过去,尽全力将他们一一拉上救生筏。但他拼尽了全力,最终也只成功救上了四个人。
随着时间的流逝,海面渐渐恢复了平静。张周生与幸存的船员们坐在救生筏上,随波逐流。周围的空气仿佛凝固了一般,死寂得让人窒息。他们失去了轮船的庇护,只能依靠这个小小的救生筏在茫茫大海中求生。
德堡号已经沉入了海底,张周生几人四处搜寻,却只捞到了一个救生袋和一个小木桨。救生袋里装着几块压缩饼干、鱼钩、鱼线、防水电筒和信号弹等物品,然而却没有一滴淡水。在这茫茫大海中,淡水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他们知道,如果不能及时找到淡水,他们恐怕难以维持生命。
海水中的盐分让他们感到口干舌燥,焦躁不安的情绪在每个人心中蔓延。更糟糕的是,平静的海面下隐藏着无数的危险——各种鱼类开始对他们的救生筏虎视眈眈。为了生存,他们必须小心翼翼地应对这些潜在的威胁。
张周生取出压缩饼干,与大家商量后决定每人每天只能分到一小块以维持生命。然而淡水的问题依然困扰着他们。在这危急关头,张周生想到了一个办法——利用自己的尿液来解渴。虽然这个方法听起来有些令人难以接受,但在这种极端的环境下他们已经别无选择。
他找了一个小铁罐作为容器,艰难地排出一点尿液。虽然数量少得可怜且颜色深如酱油,但在这关键时刻却显得无比珍贵。张周生屏住呼吸一口喝下去,顿时感到冒烟的嗓子眼儿变得滋润了许多,“啊!伙计们,”他兴奋地叫起来,“我刚才喝了自己的小便!虽然气味不太好闻但是可以解渴救命!
说着他举起手中的铁罐向其他人展示着自己的“成果”。其他人看着他眼中闪过一丝疑惑的光芒但很快就明白了他的用意,纷纷效仿,为了生存他们顾不了那么多了,此刻的他们只想活下去!
随着时间的流逝,众人的身体状况每况愈下。虚弱和绝望像是无形的魔爪,紧紧扼住了他们的咽喉。夜色中,他们曾数次瞥见渔船在远方海域徘徊的灯光,仿佛希望的曙光就在眼前。但每当他们激动地准备用手电筒发出求救信号时,却发现那罗马尼亚制造的手电筒已然失效,电池被海水侵蚀,无法发出任何光亮。
为了生存,他们将目光转向了救生袋中的鱼钩和鱼线,试图从这片浩瀚的大海中钓取食物。可残酷的现实再次给了他们沉重的一击。那罗马尼亚的鱼线质量低劣,稍一用力便断裂开来,他们唯一的求生之路就这样被无情地斩断。
到了第八天的夜晚,副水手长朱亮杰、二副王润平以及机工郭卫潮终因体力耗尽而相继离世。面对同伴的离去,张周生和郭得胜悲痛欲绝,却又无能为力。他们只能默默地将逝者的遗体推入大海,让波涛带他们去往另一个世界。
在第九天的夜晚,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雨打破了海面的宁静。雨点噼里啪啦地打在救生筏上,对张周生和郭得胜来说,这却是最美妙的乐章。
他们张开干裂的嘴唇,贪婪地吮吸着这久违的甘霖,同时想方设法用容器收集雨水。那一刻,他们仿佛重获新生,泪水与雨水交织在一起,化作了对生命的无尽感慨。
在随后的二十多天里,尽管两人被饥饿折磨得形销骨立,但他们始终坚守着一个信念:如果他们也放弃了,那么德堡轮沉没的真相将永远石沉大海。更重要的是,新中国交付给罗马尼亚厂商的货船仍在不断生产,他们不能让类似的悲剧再次发生。
1986年7月10日,这是两人在海上漂泊的第24天。当夕阳西下,海面上突然传来了一阵汽笛声。这突如其来的声音让两人激动不已,他们用尽最后的力气大喊一声:“船!”而长时间的漂泊和饥饿已经让他们力不从心,喊完这句话后,他们便像一摊烂泥一样倒在了船中。
此时,一艘名为“三井丸号”的日本货船正缓缓靠近他们的救生艇。船上的船员们发现了海上的救生艇后,便小心翼翼地靠了过来。但观察了十多分钟后,他们并没有发现任何动静,于是便拉响了汽笛准备离开。没想到,正是这声汽笛惊醒了处于昏迷状态的张周生和郭得胜。
三井丸号的船员们发现两人后,立刻放下小船将他们救上了货船。船上的医生为他们裹上了温暖的毛毯,并拿来了大量的牛奶一勺勺喂给他们喝。在那一刻他们感受到了久违的温暖与关爱。
7月15日,三井丸号抵达新加坡港口。当三井丸号停靠在新加坡码头时,白木昭治船长亲自搀扶着张周生和郭德胜走下舷梯。全体船员以水手的最高礼仪列队为他们送行。张周生和郭德胜泪流满面,与船员们紧紧拥抱,感谢他们的救命之恩。
三井丸号返回日本后,中国大使馆为表达对中国船员的救命之恩,特别举办了一场盛大的感谢酒会。酒会上,中国大使馆代表中国政府向所有参与救援的船员以及他们的家人表示了最诚挚的谢意。
为了表彰张周生不畏艰险、战胜死亡的顽强精神,中国交通部特别授予他一枚银质海员荣誉纪念章。这枚纪念章不仅是对他个人的肯定,更是对所有在海上奋斗、为国家和人民做出贡献的海员们的赞誉。
这次事件让人们不禁想起当年解放军陆军从罗马尼亚进口的巴尔喀千牌卡车。那些卡车因为质量低劣被炮兵戏称为“坑人不浅”,并早早被淘汰。如今看来,罗马尼亚的造船业水平也同样令人堪忧,给我国造成了重大的人员和财产损失。这个沉痛的教训让我们深刻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