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张纯如追悼会罕见老照片,丈夫亲吻额头告别,满脸凄然

万物知识局 2024-12-12 08:58:48

文/万物知识局

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

玫瑰哪怕凋谢,至少它曾经经历过绚烂和绽放,在美国有一位华裔女性,她的一生就宛如玫瑰的成长一般。

从小家境优渥展现出过人的天赋,当她“凋谢”的时候,她曾写下的文字和出版的书籍,依旧会带给人们深深的震撼,而其中就包括了她对南京大屠杀的真相揭露。

而一位勇敢站出来面对历史和过去的人,为何会轻易“凋谢”了呢?

《南京浩劫—被遗忘的大屠杀》这本书一经发售就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不仅是在国内引发了热议,还在西方社会上掀起了不小的浪潮。

然而当人们走进书中去感受历史后才发现,这本书的作者张纯如却已经离世了。

张纯如的离世也和南京屠杀这一残暴不仁的历史事件有所关联,张纯如并不是出生在中国的女性,甚至也不是南京人,她出生在美国一个华裔家庭,并且还是书香世家。

也正因如此,她对阅读很感兴趣,加上对祖国的热爱,她也喜欢研读一些国内的历史和相关的文献资料。

张纯如在学习上有着极高的天赋在1989年,张纯如就顺利毕业于伊利诺伊大学,并且还同时获得了新闻学学士学位。

在毕业后,她也从事过一段时间的记者工作,也正因如此,她慢慢开始热衷于探寻事件背后的真相。

不过在记者生涯结束以后,她选择了继续深造,获得了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写作硕士的学位,从那之后她就展开了对“南京大屠杀”的了解和探寻,并且她也在美国图书馆等地,也查阅到许多一手资料。

因为在抗日战争期间,日本的罪行基本上都只出现在中国或其他周围的邻国,也都是属于国家发展比较缓慢,较为落后的国家,因此像美国这样的国家,日本还是十分怯懦的。

当时中国不少历史,都让西方国家很感兴趣,加上战争的来袭,不少美国传教士和记者等都先后来到中国,用相机和文字记录下了中国这一时期的黑暗,同时也记录下了日本人的暴虐罪行。

而引发张纯如想要去写下这一本关于“大屠杀”的书籍,并不是源于她对这段历史的不甘,而是因为当时在国内对于南京大屠杀的关注度比较小,毕竟那时候中国处于正在发展和上升的时期,因此绝大部分的精力就放在了祖国建设上。

南京大学的历史教授经盛鸿曾说过:学校老师从来不讲南京大屠杀,教科书也不提,任何中国近现代史的书籍都不提!

张纯如深知南京大屠杀的残忍和血腥,因此她毅然决定要揭露日本的暴行,不仅是西方国家,更重要的是要让国人看到祖国曾经的苦难。

当张纯如掀开历史的一角才发现,这段历史远比图书馆内描述的更加血腥和残忍,而当时的张纯如也仅仅只有20多岁,娇艳如花的年纪,却要在恐怖和血腥中游走,对抗自己内心的不适感。

但张纯如没有放弃,反而回到了国内,保持身为记者的良知,不谎报、不瞒报,用事实说话,将真相带给世人。

照片中穿着蓝色花裙的张纯如,正在采访南京大屠杀中的幸存者,而她在南京期间,也采访了很多和这段历史有着紧密联系的人,其中就包括了侯占清、刘永兴、潘开明等曾经的幸存者。

虽然再次提起这段过往,会将他们内心深处那挥之不去的阴霾和恐惧再次点燃,但是当张纯如表明来意后,这些幸存者却都愿意敞开大门向她诉说。

对于幸存者来说,活着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让罪人接受世界和国人的“审判”。

张纯如从幸存者的口中知晓了许多骇人听闻的真实案例,并且也将不少文献资料中的阐述得以证实。

而最令张纯如心痛的,是这些曾经经受困苦磨难的人在新生活来临后,生活状况也是不尽人意,有的甚至久病缠身,而这些都是那段历史所带来的“遗留伤害”。

除了从幸存者那里找寻真相,张纯如还去到了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的纪念馆。

在这里她看到了许多资料,同时也了解到了这段历史中除了百姓外,那些死难警察和自发抵抗群众的故事,当她拿起相机的那一刻,她不是张纯如而是“正义的审判者”。

张纯如曾说,写作的初衷本是为了让这些幸存者得到关注,改善他们的生活,并且为他们的安全提供保障。

但是那段历史的血腥和残暴,又岂是翻开篇章后能够三言两语所替代的呢,因此张纯如也表示,到了后来,这本书就变成了她探索人性阴暗的媒介。

战争的存在是一个国家是否强盛的写照,最令人嘲讽的就是曾经作为中国的侵略者日本,如今却在国际的地位远没有中国重要。

张纯如也说到人们要了解南京大屠杀这段历史为何会发生,才能够避免历史重演,当她的书籍在南京大屠杀惨案发生60周年时出版,当即就引发了西方国家的强烈反响。

那些残暴的场景没有进行任何修饰和减弱,就被直接描述出来,而往往最能碰撞人心的,正是这些平淡却真实的话语。

看似仿佛在诉说一个故事,但却都是真实事件,令人揪心的程度大大增加。

因此这本书还蝉联了《纽约时报》非小说类畅销书排行榜整整三个月,在国际上掀起了巨浪,美国在线还专门为此拍摄了一部名为《南京》的纪录片。

然而此时的张纯如却开始出现了不对劲,这也印证了那句“当你凝视深渊时,深渊也会回以凝视”。

张纯如的母亲在回忆中提到,因为女儿是一个共情力极强的人,因此当她回看这段历史时,并不是以旁观者的姿态,而是以“经历者”的角度去沉浸其中。

然而这段历史充满了太多的杀戮,也充斥了太多哀嚎,当张纯如开始感受的时候,那些存在于文字中的无声哀嚎,就会将她“拖拽”进历史中,难以自拔。

所以,当她完成书籍的后半段时,就已经出现了严重失眠,甚至连进食都非常困难,她精神状态的变化在张纯如父亲的回忆阐述中也得以证实。

张纯如到了后期,更是患上了严重的抑郁症,然而除了自身的精神问题外,张纯如还遭受了外界的压力。

日本右翼分子对她进行了多次恐吓,甚至还有人直言称要对她不利,虽说张纯如并不害怕,她敢于面对至暗的历史,又怎么会担心自己的人身安全呢。

不过历史的残忍和血腥最终还是将她压垮了,在书籍出版后,张纯如就像是紧绷的神经突然断裂一般。

2004年11月9日,或许是无法承受内心的煎熬,张纯如在美国加州自杀于自己的车内,并且还是开枪自杀,她离世的那一年才36岁。

正是大好的年华却饮弹自尽,这样的消息一出也引起了国际社会的热议,除了大众无法接受外,更难以接受的还有她的父母和深爱着她的丈夫。

人性的丑陋和无下限的凶残,让一个母亲都难以承受,在困苦和彷徨中结束生命。

因为不舍妻子,所以在张纯如的追悼会上,她的丈夫道格拉斯还轻轻的俯身给她深情的一吻,就好比平常生活中每天出门时那样,只可惜眼前深爱着的妻子,再也不会睁眼给她告别,也不会浅笑着给他一个拥抱。

当道格拉斯轻轻抚摸妻子的头发时,妻子离世的感觉都依然不真实,除了他以外,张纯如的父母也是苍老了许多。

虽说在张纯如离世前他们就发现了不对劲,并且也对她进行了开导,但是也无法改变白发人送黑发人的结局。

当时作为世界抗日战争史实维护联合会副会长也来参加了追悼会,史维会的主要成员李兢芬还曾说,她的离世就是维护抗战史实工作的最大损失。

由此可见,张纯如在这段历史上的贡献是巨大的,同样她的付出也是巨大的。

张纯如离世虽然已经过去了20多年,但是她的事迹却依然被人们歌颂,,也让让越来越多的西方人,承认了南京大屠杀这段残暴历史的存在。

也许我们能做的也就是铭记这段历史,牢记先烈们和罹难同胞的不幸,但是张纯如却让我们看到了流淌着中国血脉的国人,应有的情怀和刚毅,而她也被不少人称作是“南京大屠杀最后一位受害者”。

掩盖的历史终将被揭露,只要我们永远铭记,历史就不会重演,杀戮就不会出现第二次,振兴中华是我们的责任和信仰。

参考资料:

中国日报网——「中国那些事儿」她揭露南京大屠杀却饮弹自尽 这段历史你我都应铭记 2018-12-13

南京广播电视台——逝世20周年,她值得被世界铭记! 2024-11-09

中国新闻网——华裔作家张纯如遗体告别及守灵仪式在美举行(图) 2004-11-19

海外网——大学教授:南京大屠杀在国内曾是禁区 老师不敢讲 2013-12-18

1 阅读: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