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报道,“90%以上的电视剧都存在买收视率的情况,收视率造假是困扰影视行业的一颗大毒瘤。”《人民的名义》总监制和总发行人李学政表示,他参与投资的一部电视剧今年4月在卫视播出,这部剧一共卖了1个多亿,却花了9000万元买收视率。“挣的钱全部花在这上面了。”
在2017年,《人民的名义》开播前,他和团队成员也曾纠结是否要买收视率,但最终放弃了,将3000万元用于宣传推广。令人欣喜的是,《人民的名义》收视率表现强势,这也是李学政对收视率造假的一次宣战。
在李学政看来,与购买收视率的花销相比,更让人担心的是专业造假机构愈发壮大。越来越多的影视机构和数据公司加入造假行列,或成为卫视造假的帮凶,或直接沦为造假的主谋。
不管处于什么目的,收入一个亿,9000万用来买收视,这个现象太可怕了吧!一直知道很多剧收视造假,却不知造假已经到了这种程度!
有没有想过,为什么我们的电视剧水平那么差?甚至越来越差。还是因为这届观众水平差?
是因为收视率和电视台的广告费息息相关,目前国内电视台主要还是靠广告收入养活。收视率低了,广告商不愿意投、广告商给的广告费低,直接影响电视台的生存!从广告商到电视台再到电视剧制作方,就这么层层加码下来。
购买收视率,说来说去还是资本作崇,购买收视率看起来数据好看,却是虛假繁荣:厂商看着假数据投广告,平台造假数据,引冤大头;影视出品方买假数据,为作品造势,目标群体却不是观众,而是下一部作品的投资方;而投资方则会拿虚假数据去找银行做贷款或向国家申请更多资金扶持,最终环环相扣…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文娱圈开始言必称数据数据。
一方面,必须承认,真实数据确实反映一部分声音,但是数据是可以注水、流量是可以造假的,就像收视率一样是花钱可以买的。
另一方面,也要清楚,通俗不代表媚俗、庸俗,数据多不代表质量高,受众群体广不代表格调高,文艺作品是需要思想需要品质的,但是数量上的大多数与思想和品质并没有绝对关联。现在,有质量的评论越来越少,敢说真话的越来越少,到处充斥着虚伪的吹捧,为什么呢?
文艺事业与产业有很多很多问题需要思考和解决,这些问题的解决不只是几个演员几部剧那么简单,这种看法肤浅又片面。
大众只是想看有诚意的剧作,有演技的演员,有情节的剧本,就这么难吗?
从什么时候开始,民意都可以当作生意来买卖?
可是谁也不是傻子,是不是好剧一看便知,糊弄不了大家。
总之,不管我们愿不愿意承认,这个时代的的确确已经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