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繁华喧嚣的都市重庆,灯火阑珊的夜晚总是藏着无数的故事。这一次,故事的主角是一位名叫黄婉清的女子,一个在职场上奋斗了十余载,终于迎来升职喜悦的会计。同事们的一片欢声笑语中,她决定请大家吃顿饭,以示庆祝。然而,这场看似简单的聚餐,却意外地掀起了一场关于价格与诚信的风波。
黄婉清选择了一家在团购APP上颇受欢迎的日料店,页面上的“302元/人”如同一道诱人的光芒,照亮了她的选择之路。在她看来,这个价格既不失体面,又在自己的承受范围之内。17位同事加上自己,总共18人,五千多元的消费,对于刚刚升职的她来说,无疑是一个可以接受的数字。于是,她欣然预定了位置,期待着与同事们共享这份喜悦。约定的日子如期而至,黄婉清与同事们兴高采烈地走进了那家日料店。店内环境雅致,菜品琳琅满目,让人目不暇接。服务员递来的菜单上,一道道精致的菜品伴随着价格,仿佛是一幅幅生动的画卷,等待着食客们的品鉴。
黄婉清随手翻了翻,看着那些诱人的图片,她开始点菜。特大份的刺身拼盘、新鲜的帝wang蟹、现切的和牛、法国红酒……她毫不吝啬地点了一份又一份,心中满是喜悦与慷慨。同事们在一旁打趣她:“这次咋这么大方了?”她笑着回应:“升职了,当然得请大家吃顿好的!”欢声笑语中,时间悄然流逝。两个多小时后,饭局接近尾声,大家相约去KTV继续狂欢。黄婉清起身去吧台结账,然而,当她接过服务员递来的账单时,脸上的笑容瞬间凝固了。14535元!这个数字如同一道晴天霹雳,让她惊愕不已。她难以置信地重复道:“你们弄错了吧?怎么可能这么贵?我们就18个人,一个人302啊!”服务员指着账单,耐心地解释道:“谁告诉您按人头收费了?我们是按菜品的价格收费的。”黄婉清一时语塞,她回想起点餐时的情景,确实看到了菜单上的价格,但她以为那只是参考,毕竟团购APP上明确写着“302元/人”。她焦急地辩解道:“你们店在团购APP上明明写着302元/人,这不就是自助餐的意思吗?”此时,日料店的店长闻声赶来,他神色平静地解释道:“我们从来没说过是自助餐,APP上那是人均消费大概是一个人302元,而且您点菜的时候,我们的服务员也提醒过您可以看看套餐。”黄婉清此刻心中五味杂陈,她不想在同事面前失了颜面,只好咬着牙付了账。
回到家后,她越想越觉得日料店是在故意坑人。她把“302元/人”写得如此显眼,却故意隐瞒了这不是自助餐的事实。第二天一大早,黄婉清带着满腔的愤怒与不满,向市场监管部门投诉了这家店。她认为日料店的行为构成了虚假宣传,欺骗了消费者。市场监管部门接到投诉后,立即展开了调查。他们仔细审查了日料店在团购APP上的标价方式,以及黄婉清提供的账单和证据。经过一番深入的调查与分析,他们得出了结论:日料店的标价方式确实存在不够明确的问题,容易让消费者对价格产生误解。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和《广告法》的相关规定,经营者向消费者提供商品或服务的价格信息时,应当真实、全面、明确。而广告内容也不得以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方式欺骗、误导消费者。日料店在团购APP上标注“302元/人”的做法,虽然主观上可能并无恶意,但客观上确实带有引人误解的成分。这种标价方式虽然未达到虚假广告的程度,但也触及了误导消费者的边界。在市场监管部门的调解下,双方最终达成了和解。
考虑到价格标注确实存在不够清晰的问题,商家退还了黄婉清1450元作为补偿。虽然这场风波最终以和解告终,但它留给人们的思考却远未结束。在这场误会中,黄婉清或许过于轻信了团购APP上的标价信息,没有进一步询问或确认消费模式;而日料店则可能在标价方式上过于含糊其词,没有充分履行告知义务。双方都有责任,但更重要的是,这场风波揭示了现代消费社会中信息不对称所带来的潜在风险。对于消费者而言,面对琳琅满目的商品和服务信息时,应保持警惕和理性。不要盲目轻信广告或标价信息,而应通过多渠道了解商品或服务的真实情况。同时,在消费过程中也要保留好相关证据和凭证,以便在出现纠纷时能够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