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青岛某大学电影节上,一位女生因为自己的作品只拿到了三等奖而拒绝领奖,在青岛大学中掀起了一阵评奖争议的风暴。
一位女同学声称自己花费了30万元拍摄了一部短片,但在校内电影节上只获得了三等奖,对此表示不接受。她甚至宣称自己的作品在国际上获得了多个奖项。
这一事件迅速引发了网络上的广泛讨论,触发了人们对电影评奖公正性的关注。
女同学当场拒绝领奖,将奖杯扔在舞台上,以表达对评奖结果的不满。从她的行为可以看出,她认为此次评选缺乏公正,自己的作品才是最优秀的。
然而,这一事件引发了网友们的不同观点。在开始时,网络评论比较分散,既有支持这位女生的声音,也有反对的声音。
支持这位女生的观点认为,如今的大学已经成为一个微缩社会,才华单纯并不足够,还需要靠人际关系,尤其是与老师之间的人际关系。
如果自己的作品能得到老师的认可,并获得导师的支持,那么在学院中会有更多的机会获得奖项。
然而,如果只有实力而缺乏背后的支持,要想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中脱颖而出是非常困难的。
另一些网友则表示,仅仅投入30万元拍摄一部作品并不能代表什么。
电影其实我看了,我评价是一等奖虽然也有处理不好的地方,但是比她那个作品好得多了,她那个作品我从头尬到尾……还有人维护她说她那部三等奖影片用了什么高级的拍摄手法,叫外行人别来评价,就有点搞笑了。
现如今,影视制作需要巨大的资金投入,但并不意味着高投资就一定取得好的效果。事实上,很多电影投资几亿却评分不足六分,成为了烂片。
此外,虽然这位女同学声称自己的作品在国外获得了许多奖项,但不容忽视的是,国外也存在许多不知名的电影节,其评判标准甚至不如学校专业。
然而,真相究竟如何?一些网友们纷纷观看了参与此次奖项竞争的三部作品,评论迅速发生了明显的倾斜,大部分网友都支持学院的评选结果,对这位女生持批评态度。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这位女生的作品《吹响小山河》。
观众们普遍给予了负面评价,认为它站在一种傲慢的角度审视农村生活,是西方特别喜欢的一种对中国乡村的视角。
因此,《吹响小山河》能在西方一些不知名的电影节上获得奖项并不令人意外。
而获得一等奖的作品《红日照青林》则完全不同,它在选材和拍摄技术等方面远远超过了《吹响小山河》,广大观众都对其深感折服。可以说,获得一等奖是实至名归。
这件事引发网友们的愤怒,原因是如今许多艺术家采取这种方式博取西方关注,获取一些不入流的奖项后,却回国高调炫耀并贬低自己的国家。这也导致现在许多艺术家不受大众喜爱,包括这位被称为女大学生的艺术家。
可怜的是,这位女大学生缺乏基本的判断力,竟然真的认为自己的作品是优秀的。她脱离了现实生活,用自己臆想的观念或被西方灌输的观念拍摄了这部虚无的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