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还没正式到来,武汉人的餐桌已经开始发生变化。
街道两旁的菜市场,随处可见一把把鲜绿的藕带和一袋袋青翠的毛豆,摊位前熙熙攘攘,人们捧着这些夏天的“信号”,在汗水和笑声中交换着对即将到来的夏日的期待和憧憬。
是的,武汉的夏季,就是从这餐桌上的小变动开始的。
藕带的季节来了:武汉夏天的标志很多人觉得,藕只不过是冬天用来煮汤的食材,但在武汉,这可是一年四季的乡愁。
到了夏天,藕带开始大量上市,成为家家户户餐桌上的常客。
藕带是藕的年轻形态,它被从荷塘的淤泥中一点一点地“抽”出来。
倒真像是给餐桌上的藕汤加了些清新的改变。
武汉人最爱用一种简单的方式来处理藕带——清炒。
蒜是必不可少的点缀,只需加点盐,就能完美提现藕带的清新脆爽。
刚上市的时候,藕带的价格高居不下,这让人们对它的处理更加讲究,绝不会让浓重的调料盖住它本身的味道。
就像是那个从水泥地跑回家的人,直接在这道菜里品味到了夏季的开始。
毛豆,在很多人的印象里是烧烤摊上必不可少的一道小菜。
对于武汉人来说,它几乎是每个家庭的夏日标配。
约上三五好友,满桌凉菜之中,毛豆总能让人眼前一亮。
初夏的毛豆嫩得能吃出豆香和微甜,与朋友小酌时,细细地剥开豆荚,那种满足感令人愉悦。
人们会在厨房窗前,剪去毛豆的两角,认真地处理着每一个细节。
焯水时加油盐,拌好放进冰箱冰上一会儿,凉拌之后的毛豆,才是正宗的武汉风味。
这只是因为在外地,那种简简单单的盐水煮毛豆,总让人觉得缺少了些什么。
武汉人的毛豆,是那种看似不起眼,却是对家乡味道最精致的表达。
如果说藕带和毛豆是武汉初夏餐桌的调色剂,那么苋菜便是不可缺少的基调。
苋菜,又称为“汉”菜,这不仅是因为发音,也因为它在武汉人心中有着重要的位置。
老一辈人说起司湖出产的苋菜,眼中总有光。
好的苋菜应该是茎肥叶壮,爆炒之后香气扑鼻。
武汉人做苋菜最讲究的是那一勺勺的蒜蓉,蒜是苋菜的灵魂,缺了它怎么都少点意思。
用蒜瓣爆香后快速翻炒苋菜,最后撒上一点盐,这道菜才算是完整。
虽然司湖已经成为历史,但武汉人对苋菜的热情从未削减,仿佛每年的苋菜季节就是对那段记忆的缅怀。
苦瓜:从噩梦到美味提起苦瓜,不少武汉人小时候都对它“退避三舍”,总觉得它的苦味很难接受。
长辈们总说,苦瓜不苦,就没有那种让人难以忘记的味道了。
炒苦瓜时,那一片片翠绿晶莹的苦瓜在高温的锅中翻转,一瞬间仿佛又化作一丝苦甜。
随着年龄的增长,当初被拒绝的味道,反而成了心头的执念。
小时候吃不惯的现苦瓜,现在却成了饭桌上必不可少的“压轴戏”。
生活的洗礼,让我们对苦味有了更多的包容,甚至在苦瓜的“苦尽甘来”中,品味到了生活的醇厚。
离家远行的人,总会在异地他乡的饭桌上,想起那些熟悉的味道。
夏天的武汉餐桌,看似普通的藕带、毛豆、苋菜和苦瓜,却承载了无数人的乡愁和记忆。
食物是一种记忆的延续,一种情感的依托。
或许这也是为什么每一口简单的家常菜里,都藏着那么多的故事。
无论我们走到哪里,故乡的滋味总是那么亲切而又温暖,餐桌上的一碗饭菜,就是家的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