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二战时,为了提高步兵的火力输出,半自动步枪出现,比如美军的M1加兰德步枪,它使用的还是和之前步枪一样的全威力弹,威力很足,当然子弹也很大,所以被称为大巴力,那能不能再一步到位,让步枪变成全自动的呢?
于是乎美国人搞出了勃朗宁自动步枪,不过这玩意儿和轻机枪也没啥区别了,使用全威力步枪的枪声重,后坐力大会彪悍,猛士不能驾驭。
对面的德国人则另辟蹊径,将步枪子弹装药,简单搞出了使用中间威力弹的突击步枪,实战证明这玩意挺好使,传统步枪那种过千米的标尺射程,实战中根本用刀,所以二战过后,苏联基于这个概念也搞出了自己的突击步枪,这便是著名的A杠47或者叫阿卡47。
2. 突击步枪的发展与演变知道,他没有抄袭,主要是枪击不同,AK47使用旋转式闭锁,而ST744是偏移式闭锁。后来在A杠47火遍全球,足以证明这种形态步枪的成功。
现在我们很容易将美国的M四步枪与A杠47对标,不过最开始美国人并没有接受突击步枪的概念,他们先是将7.62乘63毫米的全威力步枪弹改成了7.62乘51毫米的北约通用弹,搞出来M14自动步枪。
我后来发现这玩意儿连发后坐力还是太大,而且枪口上跳严重,比如搞出了枪管的下移并使用小口径步枪弹的M16步枪达到16,使用5.56乘45毫米子弹,尽管口径变小了却拥有更高的子弹出膛速度,弹道更平,精度更高。而且由于子弹重心的特殊设计,使其摄入人体后会发生偏转,产生更大的杀伤。
尽管这种步枪在刚投入越战战场时与可靠性问题会不得过低,但经过不懈的改进,它的威力逐步显现,并引领了一场步枪小口径革命。苏联人也跟风将自己的AK子弹从7.62乘39毫米改为5.45乘39毫米,称之为A杠74。
而美国人为了更便于使用,也将M16改短,称之为M4。虽然名义上叫卡宾枪,但实际上就是突击步枪了,趋同进化了。这是这样一直沿用至今的突击步枪,标准形态就已经定型。
3. 无托式步枪的特点那除了这种标准形态,还有一种不走寻常路的步枪形态,就是无托式步枪。奥地利的AAUG,法国的法玛斯,中国的95式都是经典的无托式步枪。
这种枪由于弹匣后装的缘故,可以在较短的整体枪身下获得更长的枪管长度,不过由于重心靠后、基线过高等问题,使无托枪在人机功效方面饱受质疑。所以之前说的那种标准形态的突击步枪,现今在各国军队中仍然占据着主流,我国最新的190式步枪也回归了这种形态。
线膛枪则使用锥形弹,发射时子弹警惕堂管内壁的膛线产生可控旋转,这样子弹出膛以后就可以稳定飞行,精确奔向目标。
为了让子弹以最合适的旋转速度稳定飞行,枪管里的螺旋膛线每转一圈的距离也要合适,人们将这称之为残狙,并总结出专门的公式来计算让子弹稳定飞行的最优产区。总体来说子弹不能转的太快,也不能转得太慢,太慢了不足以稳定飞行姿态,太快了浪费火药能量。如果是取射炮,还会让炮弹姿态过吻,难以转头向下,所以铲具要适度。
为了最大限度利用火药能量驱动子弹,枪管内径和子弹直径要尽量贴合,以确保气密性。所以精确的口径数值什么7.62毫米、7.92毫米便由此诞生。枪管膛线方面,除了一般的阴线阳线组合外,还有多边形膛线。枪管完了,阴线阳线用的更普遍。
子弹在这种枪管里通过时,事实上会受到一定的切割,这时候就需要子弹的材质比枪膛软,才能减小对膛线的磨损,这样铅和铜就是合适材料,而且这两种金属密度大,动能携带效果好。现在一般铜子弹使用更普遍,即使有钢芯穿甲弹,它外面也是包头的,不然枪的膛线就都被磨没了。
4. 枪管与子弹的技术演进好,接下来再看子弹形状,现在步枪子弹普遍是尖头的,但并不是一开始就是这样,比如德国的1888式步枪,它的子弹就是这个样子。圆头这个枪现在我们看来好像不是很有名,起码和后来大名鼎鼎的98K相比,算是无名之辈了。我猜在遥远东方的一个仿制版本可是声名远扬,那就是汉阳造,又称老套筒,就是枪管外这个套筒的特征。它是中国生产的第一款旋转后拉式步枪,见证了20世纪上半叶中国诸多革命战争的历程。
好,我们再往回捋一捋。在19世纪60年代,北美有美国内战,欧洲有普奥战争,枪械在这些战争中也得到飞速进化。从前装子弹的米尼弹枪、子弹、火药还是分开装。到普奥战争中,普鲁士率先使用的后装枪使用的是早期纸质弹壳的定装弹药,紧接着金属弹壳定装弹药也诞生,这就和我们现代枪械差不多了,装弹效率大大提升。
正如射速最高的步枪是美国温彻斯特公司推出的杠杆式步枪,这种步枪的代发子弹是首尾相接储存的,跟现在的散弹枪或者叫霰弹枪的储弹模式一样。不过当尖头弹普遍使用过后,这种存在模式就不好使了,因为尖头弹会戳到前面子弹的底火,造成走火事故。这种最好的解决方案就变成了拉大栓步枪了。除了我们熟悉的98K到底还有多少种拉大栓步枪,我们去博物馆里看一下就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