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场并不寻常的会议。
徐超坐在会议桌旁,眼里闪烁着坚定的光芒。
“大力发展科技服务业,能够助推科技成果转化。”她向与会者阐述自己的观点。
这一次,她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管理员,而是一个将科技成果推向市场的“推手”。
徐超的故事,从这里开始了。
科技服务助推创新与转化徐超的日子其实很普通。
作为区人大代表和浙江清华长三院研究院深根计划办公室主任,日常的工作就是开会、做调研、写提案。
提到科技服务,人们很容易想到冰冷的实验室和高深的科研数据。
但对徐超来说,科技服务就是一场场深入企业的调研。
“我们发现,成果转化最大的难题是应用研发和技术供需对接。”徐超谈到,她和团队经常走访企业,深入了解企业的技术需求。
正是这一次次的跑调研,让徐超越来越清楚科技服务的关键在哪里。
“如果我们能将高校的科研成果与企业的实际需求结合起来,就能大大提高科技成果的转化率。”她说。
“最初,我也只是做些日常的行政工作。”回忆起十几年前,徐超笑了笑。
2012年,她加入浙江清华长三院研究院,从一名普通的科创工作者做起。
而提出科创服务的提议,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
13年时间里,她亲身参与了清华大学、浙江省、长三院和嘉兴市的合作,也见证了许多科研成果的诞生与转化。
“作为人大代表,我肩上的责任更重了。”说这话时,徐超神情严肃。
从进入研究院到现在,徐超始终坚持着一个信念——大力发展科技服务业,助推有组织创新和成果转化。
这不仅是一份职业,更是一种责任和使命。
科技经济人与企业需求的对接转化率不高、成效不显,是很多科技项目的“痛点”。
“我们发现,高校的科研成果很多时候只是样品,无法直接投入市场。”徐超解释道。
为了跨越这个难题,徐超认为,需要组建专业的科技经济人队伍。
“这些科技经济人就像是连接高校前沿研发与企业市场需求的桥梁。”她打了个比方。
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更有效地将高校的研究成果与企业的实际需求结合起来,推动科研成果的市场化。
去年,徐超与团队积极推进这个设想,联合企业梳理需求,申报课题,推动更多成果的应用和转化。
她的团队发现,很多高校的研究成果止步于“样品”,从样品到产品的这段距离,跨越了应用研发、系统集成和中试试验等多个环节。
这些复杂环节单靠高校或者企业一方完成是有难度的,因此需要有专业队伍的推动和资源整合。
这是真正解决问题的办法。
提案背后的科技服务新方向“我希望自己能成为一名专业的技术经纪人,专注于挖掘企业需求,助力科技成果转化。” 徐超说。
她不仅是一名科创工作者,还是一名人大代表。
因此,她要将自己的想法提上正式的议程。
在即将召开的南湖区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徐超会提交一个重要的议案:《大力发展科技服务业,助推有组织创新和成果转化》。
“这个议案不仅仅是我个人的追求,更是代表了整个科技服务行业的发展新方向。”她解释道。
通过该提案,她希望引导和支持现有高端创新载体,加快拓展科技服务新业务,培养和发挥技术经济人作用,以市场化的方式推动科技成果转化。
她建议,加强企业与科研院所、科技服务主体的横向合作,充分发挥企业创新的主体作用,以及高校和研究院的源头创新作用。
这个提案的核心在于营造良好的科技成果转化生态,让科技成果在市场中真正落地生根,形成实实在在的生产力。
徐超总结道:“科技服务是一个系统工程,不仅需要政府的支持和企业的参与,还需要市场的推动。
只有这样,全方位推动技术应用、转移和产业化,让更多创新成果走向市场。”
未来的科技服务之路上,徐超仍将坚定前行,不停地奔跑。
她的故事告诉我们,科技服务不只是科研和市场的简单衔接,更是一份带有温度和责任的事业,在这其中,有热忱的探寻,有不懈的努力,还有对未来无限的希望。
希望更多的人能理解和支持这份事业,为我们的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贡献自己的一份力。
通过徐超的一言一行,我们可以想到,无论是何种身份,做好一件事,服务好一个行业,都是在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这种信念,值得我们每个人学习和坚持。
这份信念,也正是推动社会不断前进的重要力量。